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石阡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

更新时间:2022-10-31 浏览次数:4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共4道小题,20分)
  • 1. 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jiǎn yǐng①是门老手艺活,曾在民间xiāo shēng nì jì②过。改革开放后,手艺人常常出现在热闹的街面、公园。而今,这项传统的民间手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贵州因地制宜地发展了适合本地的特色产业,因此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B . 小华在书店意外发现一本喜欢已久的书,真是妙手偶得 , 他赶紧买了下来! C . 秋天是贵州最美的季节,每到此时,到贵州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 流连忘返。 D . 面对偶尔卷土重来的疫情,志愿者们随机应变 , 为防疫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 3.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 (1)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2) ,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 (3) 将军百战死,。(《木兰诗》)
    4. (4) 缺月挂疏桐,(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 (5)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 (6) ,五色交辉。(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7. (7) 贵州省这些年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凝结着无数贵州儿女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不仅敢为人先,还坚守着范仲淹《岳阳楼记》“”两句中所体现的忧乐观,先人后己,甘于奉献。
    8. (8) 《庄子·北冥有鱼》中以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大鹏振翅而飞的句子是:
  •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 .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唐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C .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春》等。 D .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茨威格,他的代表作还有《战争与和平》。
二、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 5.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范畴,许多诗人都有自己钟爱的意象,如陶渊明诗歌中的“酒”“菊花”。下列由各种意象构成的诗句中,最有可能出现在《艾青诗选》里的一项是(   )
    A .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B . 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你把快乐带给人间 C .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D .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6. 阅读《艾青诗选》中的一首短诗,回答问题。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

    本诗选用“”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 7. 现代文阅读

    秋风里的纺车

    田莉

    ①纺车陪伴了祖母许多年,直到她离开村庄到县城生活。最后,祖母小心地把它挂在墙壁上干燥的地方,总以为,以后返回时可以再用。

    ②不料,92岁的祖母突然有一天就听不见别人说话了。但她看见纺车就开心地笑了,指着它说:“这还是你曾祖母留下来的呢。”

    ③我点点头,发觉她的眼睛又浑浊了些。

    ④在止不住的衰老面前,任何人都无能为力。那时候,祖母白天下田劳作,晚上守着纺车纺线。一轴轴的白棉线,见证着她青春美丽的年华,不曾有过偷懒,不曾有过奢求。我没有见过我的祖父,父亲也没有见过,他是祖父的遗腹子。祖母的步履细碎迟缓,回忆太遥远:“当初,你爷爷跟着粟裕将军参加了孟良崮战役,胜利了……后来,一直也没回家,直到去福建之前,见过最后一面,竟是永别……”

    ⑤她16岁嫁给祖父,20岁成了烈士遗孀。祖父牺牲在福州战役中,埋在了烈士公墓。后来,祖母尽心侍候公婆,照顾孩子,一生未改嫁,依靠纺车和织布机,供养了一家老少的生活。

    ⑥多年后,我偶然看过一个关于福州解放的纪录片。播放的是1949年8月攻打万寿桥那段,有个叫魏景利的战士,冲锋时对着战友们喊:“我们好不容易从山东打到上海,从上海打到福州,不要轻易牺牲!”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可他还是牺牲了,倒在桥上,倒在福州解放的前一刻……再后来,为了纪念那次战役,“万寿桥”就改名叫“解放桥”了。

    ⑦看完片子,我伤心得很,怎么也止不住哭泣。

    ⑧我站在纺车前,秋风吹醒了沉睡的片段,真实再现了我童年里神采奕奕的祖母。而现在,祖母就如树上一片黄叶,孤零零地坚持到最后,直到叶落成泥,重新开始生命的轮回。

    ⑨秋风知道,我的童年一点也不贫乏,在祖母飞舞的纺车里,它陪扑腾翅膀的鸡鸭说过话,陪房顶上散步的鸽子游戏过,陪漂亮的枣树落过果,还陪我藏过猫猫。

    ⑩太阳落山,被去上坟了。这些年,祖母没有落下任何一个重阳。回乡,是她毕生的课题。

    ⑪离开时,祖母不舍地抚摸着纺车,喃喃说着:“走吧,我们明年再来……”

    ⑫她缓缓地走在鹅黄色的光晕里,身体那么瘦小。我看到,一只孤单的大雁低缓地向南飞行,划过我们头顶。我指给祖母看,但她听不见它的悲鸣。她惋惜地说:“掉队了啊,可怜的小家伙。加油飞,加油飞!一定能到达温暖的南方。明年再回来……”

    ⑬我对这个下午,已睽违太久。我的余生,也沾染了它的黄,它的红,在往后的某个时段,能遇见一场斑斓的风,给纺车涂上应景的色彩,像普希金的诗句一样温柔: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岸/只有风在欢舞/还有我相伴……

    ⑭走慢些吧。我们无比爱着出生地,却不得不远离。好像生活的本质便如此,一边留恋,一边失去。直到最后,生命萎缩到原始状态,长眠于土,才得以安稳和永生。

    ⑮在一分秋色里,我恍然理解了,原来每个事物都可以永生,包括村庄、纺车、秋风……

    ⑯夕照下的猎猎秋风,吹疼了我的脸。我默然朝前走,用手背擦了擦眼,手背也疼了。迎面经过的树,过滤了秋阳,不暖和了。深呼吸,两只喜鹊扑棱棱落在枝头,欢愉地叫着。

    ⑰祖母的感情,恰似偶尔落地又飞走的大雁,一生只路过一次,一次就是一生。我深感,在祖父未归的长长日子里,纺车陪伴和关照了祖母真善美的一生。纺车,是他送给她的信物。或许,她坚持把它留在老家,一定有她的道理吧。

    ⑱我跪在祖辈的坟前磕头,烧纸。祖母跪不了了,可她坚持坐在小垫子上,取出酒和苹果,摆在三个坟前。她的虔诚,让我心生敬畏。忽然,“嗡嗡嗡”的纺车声又一次响起,经久不息。

    ⑲我现在才知道,祖父是在少年时领养的。虽未生得伟大,却死得光荣。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祖母虽然失去了听力,但是她看到纺车就会开心地笑,表明纺车已经成为祖母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 . 祖母在成为烈士遗孀之后,尽心侍奉公婆,照顾孩子,消逝了青春年华,因受封建礼教影响,一生未改嫁。 C . 作者与祖母一起上坟,离开时,祖母不舍,而“我”也明白:虽然我们无比爱着出生地,却不得不远离。 D . 纺车是祖父留给祖母的信物,是祖母一生的陪伴。它不仅象征了祖母对祖父的感情,更赞美了祖母真善美的一生。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纺车为线索,叙写了祖母的过去与现今,二者互相交织,刻画了祖母平凡的一生。 B . 文章写祖母对大雁的鼓励和“明年再回来”的期盼,呈现出祖母对“纺车”和故土的眷恋。 C . 文章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抒情,使文章浑然一体。 D . 文章对“秋风”这一环境描写虽然惜墨如金,但是却暗示了祖父母所处时代的黑暗现实。
    3. (3) 文章插入作者观看解放福建纪录片这一事件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文章画线处说“好像生活的本质便如此,一边留恋,一边失去”,请你结合文中的“祖母”这一人物,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 8. 阅读

    书法作品靠什么表情达意

    黄建林

    ①作为一门艺术,书法是需要表情达意的,这样才能抒发书写者的情怀,才能构建完整的书法艺术作品。有人问,书法靠什么表情达意,靠线条吗?书法的线条是不能单独表达书写者的思想感情的。靠文字吗?是的,靠文字,靠文字组成的文学作品来表情达意。这是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抒情法则。

    ②我们看欧阳询的楷书作品《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楷书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楫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用笔方整、紧凑,平稳而险绝。

    ③《九成宫醴泉铭》是唐太宗时期宰相魏徵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夏历四月撰写的,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而欧阳询用这种平稳而险绝、方整而紧凑的书法气韵,正好表达了书写者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透彻理解,对那种珍惜民力的“帝王之心”的崇敬和敬仰。如果换成草书来书写,恐怕这种崇敬之情就很难得到恰如其分的表达了。

    ④毛泽东《沁园春·雪》词,如果用娟秀的楷书或隶书书写,那种气壮山河、挥斥方遒、“一览众山小”的精神境界就无法从字里行间表达出来,而看毛泽东自己用草书书写的这首词,那种磅礡大气、信心满怀的情感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再看王羲之《兰亭集序》。从思想内容上看,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文章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兰亭雅集”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的感慨。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王羲之临场现作,用典雅、流畅、潇洒、清丽的行书书写了这篇《兰亭集序》文,而且书法布局疏朗有致,风神挺秀爽逸,笔法变化多端,取势纵横自如,给人一种“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的感觉。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书写的风格气韵交相融合,相映成趣,于是构建了这篇“天下第一行书”的杰作。

    ⑥《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帖》,同样是借助文章、诗歌的力量来表情达意的。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颜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真卿援笔作文,悲愤交加,情不能自已。这种表现在书法层面上的哀思勃发的情感也是借助于文章,从笔墨之间倾泻而出的。苏东坡流放黄州时那种缠绵多情、激越悲愤的情怀,同样是通过他的诗句“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表达出来的。

    ⑦《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三大行书名帖,都是因为文章与书法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充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成为历久不朽的名篇佳作。可见,书法艺术的表情达意是不能脱离文学这个根本的。当下一些人临习智永《真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书写的技艺日渐增长,而且作品也频繁入展一些大型书法展览,就开始认为“书法应该摆脱文学的局限”了,其实这种想法只是作为“写字匠”的托词,这并非是书法艺术真正的发展方向。

    1. (1)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书法作品靠题词表情达意 B . 书法作品靠文字表情达意 C . 书法作品靠线条表情达意 D . 书法作品靠笔画表情达意
    2. (2) 选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用草书书写《九成宫醴泉铭》是不能表达文章中对“帝王之心”的崇敬和敬仰之情的。 B .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书写的,是书法家情感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 C . 书法创作需要技法、需要形神统一,更需要感情,与文字关系紧密,不能脱离文学根本。 D . 不同的书体造型传达了不同的书法气韵,为书法家传达情感提供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4. (4) 清代书法家蒋和在《学书要论》中说:“无精神者,书虽可观,不能耐久索玩;无兴会者,字体虽佳,仅称‘字匠’。”试结合选文内容和你学习书法的体会,谈谈应该怎样避免成为“字匠”。
  • 9. 古代诗文阅读

    秦观劝学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 , 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 , 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惩艾:惩戒。③数终:多遍,多次。④勒:编。

    1. (1)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作者对学习的建议,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 苦、诵 B . 勤、记 C . 思、忘 D . 乐、补
    2. (2) 请用原文回答“败吾业”的“二物”。
    3. (3) 下列加点的“而”字与“而聪明衰耗”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 择其善者从之(《(论语〉十二章》) B . 河曲智叟笑止之(《愚公移山》) C .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 D .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 10. 阅读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①岘(xiàn)山:在湖北襄阳。西晋名将羊祜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②鱼梁:襄阳两水中的沙洲。③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1. (1) 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   )
      A . 曹操《观沧海》 B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 . 王安石《登飞来峰》 D . 杜甫《望岳》
    2. (2) 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请简要分析。
三、(共3道小题,15分)
  • 11. 语言运用

    泱泱华夏,礼仪之邦;炎黄子孙,自强不息。传统“孝文化”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根植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历经千古,仍旧熠熠生辉。

     “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孝就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孝”就其甲骨文字形而言,上面是一个略写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小子侍奉老人的样子。根据上面的描述,以下属于“孝”字甲骨文字形的是

    A . B . C . D .
  • 12. 下面是九年级某同学的读书笔记,有一段提到了自己对自强不息的理解,其语言表达有两处不妥之处,请指出并改正。

    ①“自强不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认为,天体恪守自身本性运行,刚健有力,永不停息。君子也应发挥主动性,勤勉不懈,奋发进取。这不但是中国人树立的自身理想,却和“厚德栽物”一起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品格。

    ②何谓自强?自强是直面困苦的意志,在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自强是君子气节,在危难面前,不委曲求全;自强是名利之外的坦荡,不矫揉造作。自强不息的真谛就是:脚踏实地地做好分内的每一件事。通过脚踏实地地奋斗,使我们改变了命运、创造了美好,也书写了更大的奇迹。

  • 13. 请概括出下列材料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内容提炼一副对联,歌颂并且宣传文中主人公自强不息的“匠人精神”。

    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带领团队来到贵州省大山深处的布依族村寨板万村,从打通乡村道路到重建排水系统,从扶正传统吊脚楼到统一村落整体风貌,他们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让这座乡村重现自然之美和传统之美,也为乡村振兴打下更为坚实的文化根基。

    吕品晶回忆到,面对这座保存完好,却因青壮年流失而褪色的布依族传统村寨,“守住传统、留住乡愁”这8个字成为了改造的核心思路。因此,他们的改造不是人们通常想象中的“建新楼、盖新房”,而是将村里的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以更加和谐的方式有机融合,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修复,提升村民对家园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内容概括

    对联提炼

    上联:守传统,留乡愁,青年拼搏修古楼

    下联:建新楼,盖新房,②

四、写作能力(60分)
  • 14. 作文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中国前进与探索的背后离不开青年。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激流勇进,争做时代先锋。

    请你以“我也在前进”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明确为何而前进,表现“我”的前进与自己目标之间的关系;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充分表现自己如何前进;③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