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0-2021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更新时间:2022-11-16 浏览次数:63 类型:期末考试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二、选择题(每空2 分,共30分)
  • 11. 将手放在耳后,并将耳朝着声音发出的方向,我们听到的声音( )。
    A . 变响 B . 变轻 C . 没有变化
  • 12. 利用棉线和纸杯制作“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 )从话筒传到听筒的。
    A . 棉线 B . 空气 C . 话筒
  • 13. 在“打哈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 )。
    A . “打哈欠”影响了耳郭的振动 B . “打哈欠”影响了鼓膜的振动 C . “打哈欠”影响了听觉神经的振动
  • 14. 用相同的力击打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三枚铁钉,( )发出的声音最高。
    A . 最粗的铁钉 B . 最细的铁钉 C . 粗细中等的铁钉
  • 15. 在古代,战士们在旷野地区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敌方军队的到来。以下和“伏地听声”传播声音方式相同的是( )。
    A . 隔空喊话 B . 岸上的人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 C . 古代枕着箭简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 16. 直接拍打鱼缸,鱼缸中的鱼会立即受惊,这时声音的传播途径是( )。
    A . 空气→水→鱼 B . 鱼缸→水→鱼 C . 鱼缸→空气→水→鱼
  • 17. 如图,把管子的底部开口处对准20厘米远的蜡烛,拉长橡皮膜,放手后,橡皮膜会弹回原处,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 发出砰的声音,蜡烛火焰熄灭 B . 发出砰的声音,蜡烛火焰不变 C . 没有发声,蜡烛火焰熄灭
  • 18. 2020年秋季,奉化区种“魔豆”的小朋友们迎来了丰收:“魔豆”结出了大豆荚。豆荚,还可以做菜呢!请问,一位同学在家吃炒嫩豆多荚时,豆荚在体内的“旅行”路线是( )。
    A . 口腔→胃→食道→小肠→大肠 B .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C . 口腔→大肠→胃→食道→小肠
  • 19. 咀嚼食物的牙齿是( )。
    A . 门齿 B . 犬齿 C . 臼齿
  • 20. 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含量不变的是( )。
    A . 氧气 B . 二氧化碳 C . 氮气
  • 21. 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测量肺活显时,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 压紧袋子,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 B . 为了测得最大肺活量,中间可以换气 C . 漏了一些空气,最好重新测量
  • 22. 下面各种物体中具有弹力的是( )。
    A . 静止放在桌面上的弹簧 B . 正被拉开的弓 C . 正在掉落的石块
  • 23. 设计制作小车的一般流程是( )。

    ①实施方案②明确问题③评估与改进④制订方案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①②④ C . ②④①③
  • 24.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指针在零刻度线以下,用这个测力计测物体受到的重力,指针指示4牛,则实际该物体重力( )。
    A . 大于4牛 B . 小于4牛 C . 等于4牛
  • 25. 2020年9月28日宁波至奉化城际铁路正式开通啦!动车的精准制动系统令人啧啧称赞。请问,动车为什么能在高速行驶下快速停车? ( )
    A . 摩擦力的作用 B . 反冲力的作用 C . 重力的作用
三、综合题(共50分)
  • 26. (一)呼吸和消化是每天发生的事情,让我们和小科同学一起来探究吧!
    1. (1) 如图,为了研究呼吸时内部器官的变化,可通过右边器材模拟呼吸器官,请选填器官名称。(填序号)

      ①肺②膈肌③胸廓④气管⑤支气管

    2. (2) 吸气时,向下拉动就会吸入气体;呼气时,向上顶起的气体就会被呼出。(填序号)
    3. (3) 401班的小科同学,在呼吸时,用手触摸胸腹部,发现( )。
      A . 吸气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B . 呼气时胸腔收缩,腹部收缩 C . 吸气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4. (4) 从实验可知,呼气和吸气过程中,发生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是( )。
      A . 气管 B . C . 膈肌
    5. (5) 新冠肺炎是新型冠状病毒破坏呼吸器官所造成的一种病,预防新冠主要做到( )。
      A . 佩戴口罩 B . 多穿些衣服 C . 多吃水果
    6. (6) 小科近来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在家休养,右表是他在一天中所吃食物的记录。小科的饮食中,每天应摄取最多的食物是( )。

      早餐——牛奶、面包

      午餐——米饭、蒜蓉炒肉、红烧鸡翅

      晚餐——馒头、酱牛肉

      A . 牛奶和肉类 B . 油、盐、糖 C . 米面类和杂粮
    7. (7) 小科所吃的食物里,含蛋白质较丰富的是( )。
      A . 面包 B . 牛奶 C . 馒头
    8. (8) 取妈妈买的五花肉,放白纸上,过一会儿留有油迹,说明该食材中含有( )。
      A . 脂肪 B . 糖类 C . 蛋白质
    9. (9) 根据上面表格,小科同学哪一类营养成分的摄入不足? ( )
      A . 糖类 B . 脂肪 C . 维生素
    10. (10) 感冒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类物质,下列食物中,你推荐小科吃什么? ( )
      A . 肥肉、动植物油 B . 白菜、菠菜、黄瓜 C . 大豆、鸡蛋、瘦肉
    11. (11) 为了让身体长期保持营养均衡,下列膳食搭配方法合适的是( )。
      A . 荤素搭配 B . 多吃精粮 C . 只吃肉类
  • 27. (二)试着在乐器中去探究声音的变化吧!

    周末,小科去听音乐会。演奏家演奏的是我国古代的乐器——编钟,如图,用小锤敲击它们,发出清脆的声音。

    1. (1) 当用小锤敲击时,小科发现越小的编钟发出的声音越,振动的速度;越大的编钟发出的声音越,振动的速度(填“高”“低”“快”或“慢”)
    2. (2) 用小锤敲击同一个编钟,用的力越大,编钟发出的声音越,振动幅度越;用的力越小,编钟发出的声音越,振动的幅度越。(填“大”“小”“强”或“弱”)
    3. (3) 编钟敲一次,声音可以持续好几秒,原因是
    4. (4) 听完音乐会后,小科回家开始演奏家中的小提琴。拨动琴弦,按声音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 )。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①②④ C . ④③②①
    5. (5) 手指在一根琴弦上拨动,使琴弦振动部分越来越短,琴弦发出的音高会( )。
      A . 越来越高 B . 越来越低 C . 没有变化
  • 28. (三)探究小车运动的奥秘!

    有一辆玩具小车,可惜四个轮子都不会动了。小科在车上放四个钩码并慢慢拉动它,拉力如图甲所示。小科修理小车使车轮能顺利地转动起来。他再用同样的方法拉动小车,拉力如图乙所示。

    1. (1) 图甲中,使用的科学仪器是,拉动小车时的拉力为牛。
    2. (2) 图甲中,小车车轮与桌面之间产生( )。
      A . 滑动摩擦 B . 转动摩擦 C . 滚动摩擦

      轮子可以转动

    3. (3) 如果小科将小车放在更粗糙的地面上来测量,那么所测得的拉力( )。
      A . 图甲中的拉力变小,图乙中的拉力变大 B . 图甲中的拉力变大,图乙中的拉力变小 C . 图甲和图乙中的拉力都变大
    4. (4) 有关拉力的测量和读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小科在读取拉力数据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B . 所测的拉力不能超过测量工具上所标出的最大刻度数值 C . 测量拉力时,只需通过上次测试就可获得数据
    5. (5) 探究后,小科联系生活实际发现:工人叔叔在搬运重物时,往往在重物下垫几根圆钢管,是因为( )。
      A . 物体的滚动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B . 物体的滚动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C . 物体的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四、附加题(20分)
  • 29. “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带着月球的土壤返回地球。在返回地球接触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大的热量,这是因为( )作用。
    A . 重力 B . 反冲力 C . 摩擦力
  • 30. 我的小车4秒钟行驶了60厘米,如果现在我想让小车3秒钟行驶60厘米,我可以( )。
    A . 加大拉力 B . 增大载重量 C . 减少拉力
  • 31. 小科想倒一杯温水,当慢慢往杯子里倒水,水越来越多,我们听到的声音是( )。
    A . 越来越高 B . 越来越低 C . 一样高
  • 32. 体操运动员往手上擦镁粉是为了( )。
    A . 减小摩擦力 B . 增大摩擦力 C . 做标记
  • 33. 探究:按照以下步骤对两个试管同时进行操作,观察试管里的液体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1. (1) 从上面实验操作中可以看出,该实验属于( )。
      A . 观察实验 B . 对比实验 C . 模拟实验
    2. (2) 这个实验改变的条件是( )。
      A . 稀淀粉多少 B . 清水和唾液 C . 试管大小
    3. (3) 放人温水中,你觉得温度合理的是( )。
      A . 两个试管均放人80℃的水中 B . 两个试管均放人37℃的水中 C . 试管1放人80℃的水中,试管2放人37℃的水中
    4. (4) 实验后,发现试管1中的现象是,试管2中的现象是
    5. (5) 通过以上实验,我认为有消化淀粉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