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珠海市教研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物理1...

更新时间:2022-12-24 浏览次数:46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1年9月在甘肃武威,全球首台第四代核电技术基熔盐核反应堆试运行,反应堆工作原理如图所示,钍232(Th)吸收一个中子后会变成钍233,钍233不稳定,会变成易裂变铀233(U),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Pa核比233U核多一个质子 B . 核反应堆是通过核聚变把核能化为电能 C . 核镤233(Pa)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会伴随α辐射 D . 镤233变成铀233的核反应方程式是Pa→U+e
  • 2. 如图甲所示为明朝《天工开物》书中用重物测量号弦张力的“试弓定力”插图。示意图如图乙所示,在弓的中点悬挂质量为M的重物,弓的质量为m,弦的质量忽略不计,悬挂点为弦的中点,张角为θ=120°,则弦的张力为(  )

    A . (m+M)g B . mg C . Mg D . (m+M)g
  • 3. 礼花喷射器原理如图、通过扣动气阀可释放压缩气罐内气体产生冲击,将纸管里填充的礼花彩条喷向高处,营造气氛。在喷出礼花彩条的过程中,罐内气体(  )

    A . 分子冲向纸管是分子做热运动 B . 分子冲向纸管后能全部自发回到罐内 C . 通过做功方式改变自身的内能 D . 分子冲向纸管过程中速率均变大
  • 4. 如图甲是东京奥运会男子双人跳板冠军谢思场、王宗源踏板起跳的精彩瞬间,从离开跳板开始计时,跳水过程中运动员重心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 则运动员(  )

    A . 入水前做的是自由落体运动 B . 在t=2.0s时已浮出水面 C . 在水中的加速度逐渐增大 D . 重心在空中速度变化量大小为10m/s
  • 5. 如图所示,图甲为氢原子的能级图,大量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跃迁时,发出频率不同的大量光子。其中频率最高的光子照射到图乙电路中光电管阴极K上时,电路中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用能量为15.0eV的光子照射,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 B . 阴极K金属的逸出功为6.29eV C . 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 . 一个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能放出4种不同频率的光
  • 6. (2020·北京) 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研究摩擦力的变化情况。实验台上固定一个力传感器,传感器用棉线拉住物块,物块放置在粗糙的长木板上。水平向左拉木板,传感器记录的 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实验中必须让木板保持匀速运动 B . 图乙中曲线就是摩擦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C . 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之比约为10:7 D . 只用图乙中数据可得出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 7. (2021高三上·海安期中) 我国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已实现全国联网,大大缩短了车辆通过收费站的时间。下列图像中,可以描述汽车利用该系统通过收费站的是(   )
    A . B . C . D .
  • 8. 图甲所示为生活中巧妙地利用两根并排的竹竿,将长方体砖块从高处运送到低处的场景、将竹竿简化为两根平行放置,粗细均匀的圆柱形直杆,砖块放在两竹竿的正中间,由静止开始从高处下滑,图乙所示为垂直于运动方向的截面图(砖块截面为正方形)。若仅将两竹竿间距增大一些,则砖块(  )

    A . 下滑过程中竹竿对砖块的弹力变大 B . 下滑过程中竹竿对砖块的摩擦力不变 C . 下滑的加速度变小 D . 质量越大,下滑时间越短
二、多选题
  • 9. 如图所示是某喷水壶示意图。未喷水时阀门K闭合,压下压杆A可向瓶内储气室充气。多次充气后按下按柄B打开阀门K,水会自动经导管从喷嘴喷出。储气室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充气和喷水过程温度保持不变,则(  )

    A . 充气过程中,储气室内气体的内能增大 B . 储气室内气体分子做布朗运动 C . 由于液体的表面张力,喷出的小水滴近似呈球形 D . 喷水过程中,储气室内气体的压强减少
  • 10. 酒后驾驶会导致许多安全隐患,下表中“思考距离”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停车距离”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的距离(假设汽车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都相同)。分析下表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速度(m/s)

    思考距离/m

    停车距离/m

    正常

    酒后

    正常

    酒后

    15

    7.5

    15.0

    22.5

    30.0

    20

    10.0

    20.0

    36.7

    46.7

    25

    12.5

    25.0

    54.2

    x

    A . 驾驶员酒后反应时间比正常情况多0.5s B . 汽车制动时,加速度大小为7.5m/s2 C . 表中x为60 D . 若汽车以15m/s行驶时,发现前方28m处有险情,酒后驾驶能安全停车
  • 11. 图甲所示的救生缓降器由挂钩、吊带、绳索及速度控制装置等组成,是一种可使人沿绳缓慢下降的安全营救装置。如图乙所示,高层建筑工人在一次险情中,将安全带系于腰部,从离地面某高度处通过救生缓降器着陆时速度恰好为零,图丙是工人下落全过程中绳索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已知工人的质量 , 则工人(  )

    A . 下落过程处于失重状态 B . 下落最大速度为12m/s C . 下落的总高度为30m D . 下落的总高度为36m
三、实验题
  • 12. 某同学利用如图甲装置做“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其长度的关系”的实验。

    1. (1) 在安装刻度尺时,必须使刻度尺保持状态。
    2. (2) 他通过实验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弹力大小F与弹簧长度x的关系图线。由此图线可得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N/m,该弹簧水平放置时原长L04cm(填“>”、“=”、“<”):实验结束后他把该弹簧做成一把弹簧秤,当弹簧秤上的示数如图丙所示时,该弹簧的伸长量为cm(计算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 13. 物体在空中下落均会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某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测量小球下落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大小,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铁架台上固定间距相等的5个光电门,该同学的实验操作如下:

    1. (1) 首先天平测出小球质量为 , 再利用螺旋测微器测出了小球的直径,其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该小球的直径mm。
    2. (2) 将小球由光电门1的正上方无初速度释放,测得小球先后通过5个光电门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 其中 , 则小球通过光电门1的速度(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 (3) 若相邻光电门间的间距为 , 重力加速度用表示,该同学将小球通过光电的时间平方的倒数为纵坐标,以小球的位置到光电门1正上方处的距离为横坐标,将实验测量的数据描绘在如图丙所示的坐标系中,测得实验描绘的图像斜率为 , 则小球下落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用表示)。
    4. (4) 丙图实验描绘的直线不过坐标原点,原因是,若相邻光电门的距离不等,对测量的结果是(填“有影响”、“无影响”)。
四、解答题
  • 14. 暴雨季节,路面水井盖因排气孔(如图甲)堵塞可能会被井盖移位而存在安全隐患。如图乙所示,某次暴雨,水位以40mm/h的速度迅速上涨,质量为m=30kg的某井盖排气孔被堵塞且与地面不粘连,圆柱形竖直并内水面面积为S=0.3m2 , 水位与井盖之间的距离为h=2.02m时开始计时,此时井内密封空气的压强恰好等于大气压强p0=1.00×105Pa,若空气视为理想气体,温度始终不变,g=10m/s2

    1. (1) 求密闭空气的压强为多大时井盖刚好被顶起;
    2. (2) 求从图示位置起,历经多长时间水井盖会被顶起;
    3. (3) 提出一个排除安全隐患的方案。
  • 15. 如图甲所示,某餐厅推出智能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的最大运行速度为4m/s,加速度大小可调节范围为1m/s2≤a≤2m/s2 , 送餐过程要求托盘保持水平且与菜碟不发生滑动,机器人到达每个餐桌的速度恰为零。如图乙所示,现机器人沿直线同时给餐桌A和餐桌F送餐,已知机器人在O处时速度v=4m/s,O与餐桌A相距x0=6m,餐桌A和餐桌F相距L=16m,机器人、餐桌均看成质点,送餐使用的菜碟与托盘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3,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10m/s2。求:

    1. (1) 若从O送餐到餐桌A机器人作匀减速运动,质量为m=0.6kg的菜碟受到摩擦力。
    2. (2) 机器人继续从餐桌A送餐到餐桌F,这段距离送餐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 16. 如图所示,动摩擦因为μ的水平地面AB与倾斜长传送带用光滑的小圆弧BC连接,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37°,传送带以v0逆时针转动,现位于水平面A处可视为质点的质量为m小物块,在水平恒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当物块运动到B点时速度为v,忽略物块从B点到C点的速率变化,物块在B点时撤去恒力,已知恒力作用时间为t,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0=0.5,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g=10m/s2 , 求:

    1. (1) 求水平恒力的大小;
    2. (2) 若传送带CD的长度为 , 请分析判断物块能否到达传送带D点;
    3. (3) 讨论物块在传送带上向下滑的时间与传送带速度的关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