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肥东凯悦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2-09-11 浏览次数:7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1高一上·顺德期中) 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A . 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B . 会种植庄稼 C . 已经饲养家畜 D .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 2. 文物是历史留下的印记,也是人类存在于历史中的见证。下列文物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的是(    )

    A . 人面鱼纹盆 B . 黑陶高柄杯 C . 猪纹陶钵 D . 何尊
  • 3.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文化中以“蛋壳陶”为代表器物的是(    )
    A . 大汶口文化 B . 河姆渡文化 C . 仰韶文化 D . 龙山文化
  • 4. (2020高一上·唐山期中) 史料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说明,西周的分封对象主要是(   )
    A . 姬姓王族 B . 周天子姻亲 C . 战争功臣 D . 先帝后裔
  • 5. (2020高一上·成都月考) 帝乙的长子启,因其母亲非正妻,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袭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宫,故继承帝位。材料说明(    )
    A . 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父权家长制 B . 殷商时期已经实行嫡长继承制 C . 分封制加强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D . 宗法观念规范了社会生活习俗
  • 6. (2019·烟台模拟) 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   )
    A . 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 .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 . 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 D . 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 7. (2020·潍坊模拟) “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
    A . 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 . 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 . 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 . 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 8. 中国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最早属于(    )
    A . 儒家思想 B . 墨家思想 C . 道家思想 D . 理学思想
  • 9. 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    )
    A . 重农抑商 B . 奖励军功 C . 废井田,开阡陌 D .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 10. 2014年1月31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 . 中央集权 B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 11. 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
    A . 设立丞相 B . 设立御史大夫 C . 实行禅让制 D . 实行郡县制
  • 12. 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

    A . 秦朝 B . 隋朝 C . 宋朝 D . 明朝
  • 13.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 . 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 .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C .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D .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 14. (2019高一上·六安月考) 有学者指出,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就经常不自觉地越位,他精于怎样获得权力,但是不懂得放弃权力。为防止出现这种不自觉地越位现象,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 . 设尚书令以制约三公 B . 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C . 明升暗降丞相的地位 D . 重用侍从建立“中朝”
  • 15. (2021高一上·顺德期中)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B . 司马迁的《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 C . 班固的《汉书》首创了纪传体通史 D .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 16. (2021高一上·兴庆月考)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由此推知,西汉推行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
    A .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 突显了统治者恩德 C . 使庶子获得封地 D . 瓦解了旧土地制度
  • 17. (2020高一上·遵化期中) 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里的“他”是(   )
    A . 汉武帝 B . 董仲舒 C . 卫青 D . 张骞
  • 18. 蔡伦被当今世人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
    A . 写成《伤寒杂病论》 B . 改进造纸术 C . 发明“麻沸散” D . 传播道教和佛教
  • 19.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汉武帝大一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是(    )

    ①颁布“推恩令”      ②修筑驰道,统一车轨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北击匈奴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20. 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 . 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 . 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 .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 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 21. (2021高一上·合肥月考)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
    A . “仁” B . 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C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 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
  • 22. 高车(如下图)是西汉时期一种车驾,常驾四匹马。西汉初期,社会残破,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与这种变化相关的主要史实是(    )

    A . “光武中兴” B . “文景之治” C . 均输平准 D . “推恩令”的影响
  • 23. 如图,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出土一块汉画像石(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    )

     

    A . 国家政治相对清明 B . 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 C . 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D . 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
  • 24. 统一货币(见如图)是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秦朝统一货币的名称是(    )

    A . 布币 B . 半两钱 C . 蚁鼻钱 D . 刀币
二、非选择题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材料三: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摘编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

    1. (1) 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一种制度?写出一位由这一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
    2. (2) 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是指哪一制度代替了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这一制度是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
    3. (3) 根据材料三,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作用?
  • 26. (2020高一上·松原月考)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改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 (1) 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的影响。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 (1) 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2. (2) 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及对后世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