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9-11 浏览次数:4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2020高一上·朝阳期末) 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将亲族、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据此可知(    )
    A . 儒学文化被广泛传播 B . 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   C . 分封制旨在以藩屏周 D . 中原是周文化发源地
  • 2. (2019高三上·临渭月考) 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
    A . 以年龄为准则 B . 以血缘为纽带 C . 以等级为核心 D . 以德才为标准
  • 3. (2019高二下·扬州会考) 《左传》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嫡长子继承制 D . 郡县制
  • 4. 《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
    A . 分封制 B . 内服制度 C . 联姻结盟 D . 宗法制
  • 5. 甲骨文的发现使得殷商历史得以证实,它记载的商王世袭继承中已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等诸神,且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还记载了商王与周边部族的一些礼节。这说明了商代(    )
    A . 宗法制的雏形出现 B . 重鬼事神的意识淡化 C . 王位世袭制开始出现 D . 形成严密的政治联系
  • 6. (2020高二下·大名月考) 商王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烤,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叫“兆”,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这说明(   )
    A . 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B . 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C .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D . 宗教色彩较为浓厚
  • 7. (2018高二上·定远月考)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 . 儒家思想 B . 道家思想 C . 墨家思想 D . 法家思想
  • 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持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下列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
    A . 儒家 B . 道家 C . 法家 D . 墨家
  • 9.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 . 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 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 . 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D .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10. (2019高一上·阜新期中) 《战国策·赵策》载:“秦以牛田,水通粮。”据此可知(    )
    A . 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 . 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 C . 战国时秦国已使用牛耕 D . 秦国的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
  • 11. (2020高一上·定远月考) 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
    A . 重农抑商 B . 实行什伍连坐 C . 奖励耕织 D . 按军功授爵
  • 12. (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 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其旨在说明郡县制( )
    A . 是最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 B . 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C . 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问题 D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13.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相继修筑驰道、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
    A . 传达政令,调遣军队 B . 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 C . 促进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D . 改善落后的交通状况
  • 14.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 )
    A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 . “天行有常” C . “政在得民” D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15.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这得益于(    )
    A . 秦朝疆域辽阔 B . 秦朝统一货币 C . 秦朝统一文字 D . 秦朝统一度量衡
  • 16. 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   )
    A . 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B .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 . 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 D .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 17.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
    A .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 B . 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C . 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 D . 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
  • 18. (2019高一上·海口期中) 有学者统计,汉武帝时,在全国27个郡国设立了36处盐官,置铁官令和铁官丞具体负责。这反映了西汉(    )
    A . 政府加强干预操控经济 B . 盐铁行业发展迅速 C . 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滞后 D . 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 19.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 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B . 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C . 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D . 列国争战,诸侯兼并
  • 20. (2020高二下·大名月考)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中,县的幅员大小适中,县令一般只治民,不治军;只管文,不管武。之所以这样设置,主要是为了(   )
    A . 肃清封王残余 B . 防止地方割据 C . 扩大郡守权力 D . 保障军权独立
  • 21. 仰韶文化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该遗址的主要成就是(    )
    A . 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B . 最早培植了水稻 C . 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D . 制造精美的玉器
  • 22. (2017高二下·安阳期中)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 .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 .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 .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 .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 23. “公元前202年,在皇帝控制的中央14个行政单位的东面和北面的大片土地上总共建立了10国。”材料所示历史现象与下列历史事项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A . 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实施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者 C . 行“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势力 D . 实施层层分封,加强了地方统治
  • 24. (2020高一上·揭阳月考) 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居世界先进行列,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果,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 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B . 吸取了各族的优秀文化 C . 国家政府高度重视 D . 先秦文化基础雄厚
  • 25. 孔子“删诗书”,把周以前的很多礼法典籍等都烧了。而秦始皇“焚书”,六经皆毁。两者都(    )
    A . 是专政的一种手段 B . 是破旧立新追求社会进步 C . 是传播思想的手段 D . 代表不同阶层的意识形态
二、材料题(共2小题,26小题26分、27小题24分、共50分)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大夫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二: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

    1. (1) 根据材料一,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
    3. (3)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 27. 材料一: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家庭人口

    项目

    数量(单位:钱)

    5人

    收入

    粮食

    8500

    支出

    赋役

    2989

    日常开支

    7950

    材料二: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傭为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

    材料三: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限制,田庄主不可避免地会对田庄内的宾客、徒附和奴隶进行剥削。同时,由于田庄作为一个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使得它带有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私人武装的田庄,在国家控制无力时,田庄就会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如《后汉书·酷吏·李章传》记载:“赵、魏豪右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赵纲遂于县界起坞壁,缮甲兵,为在所害。”汉末董卓在郿筑坞,高厚七丈,周围一里一百步“积谷为三十年储”,号曰“万岁坞”。“坞中珍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锦绮缋毂纨素奇玩,积如丘山。”董卓认为有了郿坞,“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董卓传》)。再者东汉时期的豪族在田庄中隐瞒大量田产和劳动农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大部分不是作为赋税纳入国库,而是作为地租被田庄主所攫取,影响国家的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东汉中央集权的经济力量,“使得东汉封建经济的发展不是像西汉那样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而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的不稳定”。

    ——杜庆余《论汉代田庄的历史地位》

    1. (1) 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与材料三体现的经济现象有什么关系?
    2. (2) 根据材料三概括田庄经济的危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