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2-08-22 浏览次数:2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从甲骨文卜辞来看,商代的“王臣”大致为商王所有,商都以外之地和商王以外之贵族的臣不能称之为“王臣”。而西周时期“王臣”的内涵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延伸,逐渐形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的局面。这一转变可以用来说明西周(    )
    A . 分封制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能力 B . “家国一体”的观念深入人心 C .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直接化 D . 职官具有明显的世卿制特色
  • 2. 从以下史实中可知,西汉初期(    )

    儒生陆贾受命著《新语》,初步总结了秦亡的教训,得到了刘邦的赞赏

    叔孙通从秦朝的一个儒生,几经选择后在刘邦麾下得到重用,为汉朝制定了朝仪,建立和完善了相关制度,使刘邦感受到了作为君主的威仪和贵盛

    A . 儒学已成为官方学说 B . 皇帝的喜好决定思想的变迁 C . 治国注重传承与创新 D . 儒学价值已被统治者初步认识
  • 3. (2021高三上·济阳月考) 北宋前期的徭役,一开始是实行差役法,应役的主要是乡村富户;后来实行募役法,应役的主要是乡村客户、无产下户和乡村富户。这一变化(   )
    A .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 C . 提升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D . 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
  • 4.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是行省所掌庶政一般采用官员集体参与的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这反映了元朝行省(    )
    A . 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 B . 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的特点 C .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D . 易导致地方行政体制的混乱
  • 5. 明人叶盛言:“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畜(蓄)而人有之……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而忍为推波助澜者,亦有之矣。”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世俗文化发展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 B . 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日益松弛 C .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了世俗文化发展 D . 小说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 6. 1903年,清政府谕令切实保护回国兴办实业的侨商,后来设商部,陆续制定和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奖励华商章程》等。同时,户部奏定《试办银行章程》。这些措施(    )
    A .   促使清末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B . 缓和了清朝的社会矛盾 C .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D . 冲击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 7. 陈独秀指出,“政党政治的缺点日益暴露,已沦落为高效率的夺权工具”,“自一九一六年始,世界政象,少数优秀政党政治,进而为多数优秀国民政治”。据此推知,陈独秀(    )
    A . 要求改变新文化运动方向 B . 推崇国民参政的民主政治 C . 反对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 D . 认为政党政治背离了时势
  • 8. 下图为抗日根据地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教科书,供抗日小学民众训练及武装部队用。书中处处可见“一•二八”“长城战”“卢沟桥”“空中大战”“义勇军”“宣传队”“海陆空总动员”“上下一条心”“民族抗战”等词语。据此可知,该教科书( )

    ①重视民众军事教育  

    ②宣传全面抗战路线

    ③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  

    ④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9. 1954年,毛泽东说:“我们自己要有主张,但一定要和人家协商,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要发挥各民主阶级、各人民团体的作用……这样动员起来的力量就会更多了。瑞金时代是最纯洁、最清一色的了,但那时我们的事特别困难,结果是失败了。所以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在此,毛泽东意在强调(    )
    A .   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B . 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 C . 团结人民赢得抗美援朝的胜利 D . 继续坚持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 10. 下面所示是一幅关于“一带一路”的漫画。对该漫画寓意解读合理的是“一带一路”倡议(    )

    A . 使经济全球化的前途一片光明 B . 彰显了中国特色制度的优势 C . 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D . 宣告我国进入发展的新时期
  • 11. (2022·湖北模拟)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城邦本来就是一种社会组织,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内,就成为一个城邦”:城邦的,最高统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集体”。在此,亚里士多德强调(    ) 
    A . 公民团体等同于城邦制度 B . 城邦公民群体的参政范围不断扩大 C . 城邦政体确保了人人平等 D . 公民群体是城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12. 下表为17、18世纪欧洲社会文化水平的情况表。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    )

            项目

    时间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

    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

    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

    (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量

    (单位: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A . 启蒙运动对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 B . 工业化增加了女性就业机会 C . 启蒙运动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 D . 妇女在家庭中地位得到提高
  • 13. 下图为英国人口结构变化图。下面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变化出现的根源是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②促进了英国工业结构的转变

    ③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         

    ④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4. 美国学者费尔南德兹·阿麦斯托认为,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西欧与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这是美国无法继续享受和平而参加一战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此可知,美国参加一战的重要原因是(    )
    A . 美国与西欧国家经济联系的加强 B . 德国对外扩张损害了美国利益 C . 美国经济发展提高了其国际地位 D . 争夺战后世界霸权的客观需要
  • 15. 土地租赁是苏联农村重要的普遍的资本主义关系。1926年苏联工农检察院中央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一万六千多户承租土地户中有三千六百多户,约占21.7%的富农户经常使用雇佣劳动在一年以上,且富农承租土地的数量较大。这说明(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的显现 B . 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C . 农业集体化与苏联现实的矛盾 D . 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加快农民阶级分化
  • 16. 有学者指出,随着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政党作为国际关系中的新型行为主体,一方面可以表达不同社会阶层的意愿和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创造和提供非政府性的对话和信息渠道,解决国家和政府组织不便于、不愿意、不应该介入的双边事务和国际问题。该学者旨在强调政党组织(    )
    A . 利于国家间交流和沟通的灵活性 B . 体现了各国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战略 C . 致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 . 推动和完善了全球的多边治理机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 17. (2022·安康三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阶段

    外交信息

    新中国成立初期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0世纪50年代中期

    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代办级外交关系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1965~1976年,与中国建交国家共计从49个增加到111个

    改革开放以来

    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

    21世纪初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伙伴关系;《巴黎协定》;“一带一路”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历史阶段若干有关联的外交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社会中,乡村治理主要依靠的是经由教化养成的能使人产生敬畏感的“礼”,而不是政府施行的强制力,因而中国传统的乡村秩序就是一种“礼治秩序”。这种“礼治秩序”的显著特点是,“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由于“皇权不下县”是古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奉行的基本法则,因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乡村基层组织为根基、国家间接控制与乡村社会自治相结合、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制。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沿革及其历史镜鉴》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及其特征。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92年美洲地理大发现后,全球主要经济活动区域逐渐被联系在一起,并不断加强。经济实力,特别是各主体相对经济实力的变化虽然是全球化规则变迁的主要因素,但实际催化却千差万别。对全球经济这个大蛋糕而言,增长是加法,危机是减法,技术进步是乘法,而战争冲突则是除法,每段时期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通过工业革命获取的先发优势是英国得以主导全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英失衡与鸦片战争代表着东西方主导权的交接,这正是我们亲身见证的历史时刻。

    ——摘编自杨志刚《全球化4.0时代的中国》

    材料二:在最近的250年里,五大新的原动机已经产生出一般称为机器时代的新时代。18世纪发明了蒸汽机;19世纪创造了水轮机、内燃机和汽轮机;20世纪又有燃气轮机问世。历史学家往往会杜撰出名言警句来表示历史的运动或潮流。例如,“工业革命”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18世纪初至19世纪下半叶这段时期的发展。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但同时期的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相结合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深刻变化,如果考虑到这些非同寻常的日子,应该完全可以称其为革命。

    ——摘编自查尔斯·辛格《技术史》第四卷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东西方主导权发生变化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的成就并称其为“革命”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