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2-09-06 浏览次数:7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2022高二下·大庆期中) 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也称兽面纹,融合虫、鱼、鸟、兽等多种动物元素,有“驱鬼辟邪”之义。青铜器上的兽面则出现在夏代,商代和西周早期纹饰神态愈加生动,形状复杂多变,应用更普遍。饕餮纹的流变说明(    )
    A . 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基本奠定 B . 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 C . 中华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D . 中华文明根源于游牧经济
  • 2. 商朝时,“王臣”是商王的私兵,平时在王都左右活动,商王以外贵族和商都以外之地的臣都有自己独特的称呼。到西周晚期,周王朝范围内除周王外的所有人都属于“王臣”的范畴。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 . 实现了王权的高度集中 B . 加强了对国家政权的控制 C . 血缘贵族政治遭到挑战 D . 开始建立系统的国家机构
  • 3. (2022高三上·大同月考) 下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   )

    时代

    部落

    语言方言

    黄帝

    万国

    万语

    夏代

    诸侯三千

    地域性方言

    西周

    诸侯八百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春秋战国

    列国几十

    秦代“书同文”

    A . 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 . 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C . 铁犁牛耕的使用 D . 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 4. (2022·海淀二模) 春秋时,有些诸侯国不再采取封君食邑的办法,而是发放粮食作为官吏的酬劳。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奉(俸禄)粟六万【斗】”,后来到卫国做官,“亦致粟六万【斗】”。这说明春秋时期( )
    A . 各国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B . “卿室崛起”的现象较普遍 C . 与官僚制度相关的俸禄出现 D . 各国纷纷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5. 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
    A . 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 . 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 . 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 . 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 6. 周公“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逸周书·作雒》),县大于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这表明秦朝郡县制(    )
    A . 因袭周代制度 B . 强化宗法管理 C . 尚需不断完善 D . 具备创新特性
  • 7. 五铢钱自汉武帝推行以来长期使用,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曾下达法令“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但魏明帝时又重新铸造五铢钱发行,史载“至晋用之,不闻有所改创”。五铢钱的存废(    )
    A . 源于货币制度的惯性 B . 反映商品经济的变化 C . 促成世家大族的兴起 D . 体现长期战乱的危害
  • 8. 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政权时以汉朝的继承人自居;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    )
    A . 多民族政权并立互相争夺 B . 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 . 战乱频繁导致了国家分裂 D . 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 9. (唐朝)王建《凉州行》(部分):“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该诗反映了(    )
    A . 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B . 社会治理制度完善 C . 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 D . 羁縻政策成效显著
  • 10. 下表所示为历史学家张国刚先生对9世纪初叶的唐代藩镇的分类。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唐代的藩镇割据(    )

    类型

    地区

    概述

    独立型藩镇

    河朔地区

    多为安史余孽盘踞,割据性强

    防遏型藩镇

    中原地区

    归顺朝,廷听从调遣,对河朔跋扈藩镇有制约作用

    防御型藩镇

    西北边地

    所设之军镇乃抵御外辱之需

    财源型藩镇

    江淮流域

    承担着给国家输送粮食、财赋的职能

    A . 具有区域性与制约性统一的特点 B . 彻底解决了西北的边患问题 C . 造成了国家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 D . 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11.

    宰相总人数

    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

    机构变化

    唐肃宗

    16

    14

    翰林学士开始参政

    唐代宗

    12

    10

    置内枢密使

    唐德宗

    35

    33

    唐宪宗

    29

    27

    翰林学士草诏权

    上表是唐中后期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及参与机构变化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中枢权力结构的重构 B . 三省内部制衡机制强化 C . 相权扩大威胁了皇权 D . 中央行政效率不断加强
  • 12. (2022高二下·浙江期中)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规定:“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该赋税制度(   )
    A . 改变了以田亩为主的征收赋税的标准 B . 有利于消除贫富差距 C . 按人丁、财产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D . 于北魏时期开始实施
  • 13. 唐代房玄龄在其编写的《晋书》中,对于前秦统治者苻坚的人格给予高度赞美:“修废治,继绝世,礼神祗,课农桑,立学校,鳏寡孤独高年不自存者赐谷帛有差,其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令在所以闻。”其赞美主要是因为(    )
    A . 苻坚对稳定社会做出突出贡献 B . 苻坚励精图治符合唐代审美标准 C . 苻坚的作为符合儒家德治标准 D . 作者借苻坚教化唐代的统治阶层
  • 14. 中国古代的农书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农业耕作的民歌和谚语,如北魏农书《齐民要术》中便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以时及泽,为上策”“欲得谷,马耳镞"等记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农耕文明(    )
    A . 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 . 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 . 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 . 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 15. 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宋向夏称臣,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 B . 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 C . 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 D . 有助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
  • 16. 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其特别之处就在于无事而宴,参加的人员主要是宗室成员、外国使臣以及近密臣僚。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朝(    )

    时期

    太祖朝

    太宗朝

    曲宴记载

    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

    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于后苑”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

    雍熙二年,“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喜于后苑”

    开宝九年,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于长春股”

    淳化三年,太宗申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

    A . 边患问题得以解决 B .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 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D . 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 17.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为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反映出辽朝的(    )
    A . 民族歧视政策 B . 兵农合一政策 C . 重农抑商政策 D . 因俗而治政策
  • 18. 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号“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微乾元”卦辞,建国号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赓续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
    A . 彰显承接中原王朝之名 B . 推动蒙古的崛起 C . 巩固江南地区统治秩序 D . 张扬先辈的精神
  • 19. 宋朝土地买卖“立契”的法定程序除填写契纸,须经官府验契纳税,称作“税契”。税契后只有经官府印押的红契,才是买主取得所有权的合法凭证。此规定(    )
    A .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B . 确保了政府赋税收入 C . 缓和了尖锐社会阶级矛盾 D . 维护了小农合法权益
  • 20. (2022·达州模拟) 宋代饮食行业中的劳务雇佣现象日益普遍,除酒楼店肆之外,中产之家的宴饮活动雇佣厨师、杂役也十分常见,市镇居民饮食生活所涉及的劳务雇佣同样十分盛行,市镇饮食行业中出现了较为专业的服务分类。材料说明宋代(   )
    A . 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 社会人口流动性强 C . 社会分工格局被打破 D . 市民注重生活享受
  • 21.   2022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爆火出圈(见图1),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宋代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图2是这幅名画的节选。其以长卷形式展现了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这幅作品体现中国山水画的主要特征是(    )

    图1

    图2

    A . 比较讲究布局与构图 B . 布局构图以写实为核心 C . 受外来绘画技艺影响 D . 不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 22.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圣人为天地立心,就像孝子为一家打主意。圣人为生民立命,就像孝子为一家立家业。若无孝子,这一家会离心离德,也会倾家荡产。若无圣人,则天地之道亦几乎熄。其意在(    )
    A . 强调孝道的重要作用 B . 倡导树立社会责任感 C . 主张克服过度的欲望 D . 说明儒学的衰落趋势
  • 23. 宋代用于幼儿教育的蒙学教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如以识字教育为主的《三字经》、《百家姓》;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小儿语》、《续小儿语》;专门为女童编写的《女小儿语》、《闺训千字文》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儒家思想逐渐居于主流地位 B . 宋代活字印刷行业蓬勃发展 C . 儒学发展趋向社会化世俗化 D . 蒙学开始服务基层社会治理
  • 24. (2022·大连模拟) 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己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己,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
    A . 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 B . 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 C . 建立一省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 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 25.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材料一:人类学家发现,“大洪水”是世界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山海经·海内经》中有“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

    材料二: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王国维以实物材料研究古史所取得的成就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顾颉刚先生认为在甲骨文中并没有出现“禹”这个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禹”的定义是“禹,虫也”,因此,“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

    遂公盨【xǔ2002年在海外文物市场上被偶然发现】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内底铭文10行98字。首句的“天命禹敷土,随山壑川(天命禹平治水土,凿山以疏流)”是目前所知关于大禹治水的最早记录。

    材料三:北宋沈括言“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光秃秃)矣”。“除河北备边之外,民力可用者惟东至登、莱(山东地区)西至秦、凤(陕西地区),南抵淮泗(淮河流域)而已。此数十州者,中土之根本,不可不惜也”。两宋时期的北方局面,使无论是北宋的“引黄北流”的治河方案还是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以水代兵”的军事防御方案,都未取得有利民生的结果。

    ——摘引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四:自至元元年(1264年)起的近20年间,黄河以北的各路府州都有大水记载。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河北河南廉访司报告说“大抵黄河卧槽之时水势似缓,观之不足为害。一遇霖潦,湍浪迅猛。自孟津以东,土性疏薄,兼带沙卤,又失导泄之方,崩溃决溢可翘足而待”。元代运河走向与黄河夺淮正好是互相交叉,如何使黄河泛滥不影响到运河,这非常重要。

    ——摘引自韩茂莉《一条河贯穿了一个文明的进程——黄河历史上的六次改道》

    1. (1) 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你对“大禹治水”的理解。如何看待“古史辨”派提出研究东周以前的历史“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
    2. (2) 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河泛滥改道的原因。为什么说“河运”关乎“国运”。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曹操形象演变的过程

    时期

    内容

    出处

    西晋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

    南朝

    操虽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姿。

    《世说新语》

    唐朝

    君不见魏武(曹操)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张说《邺都引》

    北宋

    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宋朝

    阿瞒(曹操)长驱压吴垒,饮马长江投马棰。英雄只数大耳儿(刘备),仿佛芒砀赤龙子。

    程俱《北圃怀古》

    金、蒙古

    阿瞒(曹操)狐媚无多罪,谁作桓文得到头。

    刘昂《读三国志二首》

    元朝

    汉家一片当时土,肯为好雄载歌舞。销尽曹瞒(曹操)万古魂,落日漳河咽。

    吴师道《铜雀台》

    明朝

    刻意强调曹操装病谄叔、杀吕伯奢全家、屠徐州、哭袁绍、梦中杀人等一些情节。

    罗贯中《三国演义》

    ——摘编自曹龙《曹操形象演变研究》

    根据材料,指出曹操形象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合理解释。(要求:明确观点,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摘编自刘焕曾、张文喜《新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只有到董仲舒完成儒学改造,使儒学从思想领域走向政治领域以后,儒学才更加具备自上而下地向全国广泛传播的条件与可能。也就是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而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大一统”的民族观才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各族人民共同信奉的政治理念。

    ——摘编自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