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期...

更新时间:2022-08-17 浏览次数:5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关于红、绿、紫三种单色光,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 . 频率关系 B . 波长关系 C . 光子的能量关系 D . 在真空中传播速度
  • 2. 根据分子动理论可知,在使两个分子间的距离由很远(r≥10-9m)到很难再靠近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大小将(   )

    A . 先减小后增大 B . 先增大后减小 C . 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 D . 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
  • 3. (2022·茂名二模) 考古人员对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出土的碳屑样本通过用14C年代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推算出商朝年代,证实了中国历史上商代的存在。14C的衰变方程为C→N+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X是粒子,C发生的是衰变 B . 14C衰变时电荷数守恒,但质量数不守恒 C . 14C衰变属于原子核的裂变 D . 碳屑样本中14C的半衰期不会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4. 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如果大量氢原子处在n=3能级的激发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辐射光子的最小能量为1.89eV B . 这群氢原子能辐射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C . 处于该能级的氢原子电离至少需要12.09eV的能量 D . 波长最长的辐射光是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能级n=1能级产生的
  • 5.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M经历过程1或者过程2到达状态N,其p—V图像如图所示。在过程1中,气体始终与外界无热量交换;在过程2中,气体先经历等容变化再经历等压变化。状态M、N的温度分别为TM、TN , 在过程1、2中气体对外做功分别为W1、W2 , 则(   )

    A . TM=TN B . TM<TN C . W1>W2 D . W1<W2
  • 6. 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两端开口的U形管,一段空气柱被水银柱a和水银柱b封闭在右管内,水银柱b的两个水银面的高度差为h。现将U形管放入热水槽中,则系统再度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水银没有溢出,外界大气压保持不变)(   )

    A . 空气柱的长度不变 B . 空气柱的压强不变 C . 水银柱b左边液面要上升 D . 水银柱b的两个水银面的高度差h变大
  • 7. 一条较长细线下面挂一个小球就可构成一个单摆。单摆在竖直平面内自由摆动,其做简谐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单摆的频率为2Hz B . 该单摆的摆长大约为2m C . 根据图中的数据不能估算出它摆动的最大摆角 D . 若将此单摆从山脚移到山顶,单摆的周期将会变大
二、多选题
  • 8. 现用某一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实验,当用某一频率的光入射时,有光电流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向左移动滑片P,电流表示数一定增大 B . 入射光的频率变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 C . 保持入射光的频率不变,入射光的光强变大,饱和光电流变大 D . 保持入射光的光强不变,不断减小入射光的频率,始终有光电流产生
  • 9. 如图所示,水下光源S向水面某处A点发射一束光线,出射光线分成a、b两束单色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这是光的干涉现象 B . a光频率比b光频率小 C . 在真空中,a光的传播速度比b光的传播速度大 D . 若保持光源位置不变,增大入射角,则从水面上方观察,b光先消失
  • 10. 图甲为北京冬奥会冰壶比赛中的一个画面。比赛中,运动员用毛刷擦冰壶运动前方的冰面,使冰壶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减小,改变冰壶的运动距离。某运动员将冰壶沿冰面推出,冰壶做直线运动直到停止过程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0~t0时间内冰壶运动的位移大小为2.5v0t0 B . 没擦冰面时冰壶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有擦冰面时的3倍 C . 提早擦冰面而保持擦冰面时间不变,则冰壶滑行的总时间不变 D . 提早擦冰面而保持擦冰面时间不变,则冰壶滑行的总位移不变
三、实验题
  • 11. (2022·赣州模拟) 有研究发现:正常人反应速度在0.3s左右,30岁以后会有所变慢,运动员经过特定练习,对特定刺激的反应速度可以缩短到0.15s至0.18s,人类反应速度的极限目前科学界公认为0.1s,同学们为了测自己的反应时间,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甲所示,甲同学用手捏住直尺的0刻线位置,乙同学用一只手在直尺的最大刻度处做好捏直尺的准备,但手不碰到直尺。乙同学在观察到甲同学放手让直尺下落的同时立刻捏住直尺,读出捏住直尺的刻度,就可以测出反应时间,重力加速度g取9.8m/s2

    1. (1) 若直尺的量程为40cm,乙同学要捏住图中直尺刻度区间,允许他的最长反应时间为s(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2. (2) 某次实验时,直尺的量程为L,乙同学捏住位置的刻度读数为x,则他的反应时间为(用L、x、g表示);
    3. (3) 为简化计算,同学们以相等时间间隔在直尺上标记反应时间的刻度线(图中数据的单位均为“秒”),制作了“反应时间测量尺”。图乙中刻度线标度最可能正确的是
  • 12. 在通过“插针法”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

    1. (1) 关于该实验(甲图),有以下操作步骤:

      A.摆好玻璃砖,确定玻璃砖上、下边界aa',bb'

      B.任意画出一条入射光线,在光路上插上大头针P1、P2

      C.在确定P3、P4位置时,应使P3挡住P1、P2的像,P4挡住

      D.在确定P3、P4位置时,二者距离应适当(选填“近”或“远”),以减小误差。

    2. (2) 如用乙所示,过P3、P4 , 作直线交bb'于O',过O'作垂直于bb'的直线NN',连接OO'。用量角器测量图乙中角α=30°和β=60°的大小,则玻璃的折射率n=
    3. (3) 小丹同学在实验中虽测出了入射角和折射角。但苦于无法得知非特殊角的正弦值,不能准确计算出折射率,她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圆规和刻度尺,以入射点O为圆心作圆,与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分别交于A、B点,再过A、B点作法线MN'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如图丙所示,则玻璃的折射率为____(选填比例式前的字母)。
      A . B . C .
四、解答题
  • 13. 如甲图所示,海洋生态自动监测浮标,可用于监测水质和气象等参数。一列水波(视为简谐横波)沿海面传播,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距12m的两处分别有A、B两浮标,两浮标随波上下运动,其中A浮标的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当A运动到波峰时,浮标B恰好运动到波谷,求:

    1. (1) 此时刻,浮标A的位移;
    2. (2) 若此时A、B之间只有一个波峰,这列水波的波长和传播速度各是多少。
  • 14. 如图甲所示,横截面积为S,质量为M的活塞在汽缸内稳定地封闭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现对缸内气体缓慢加热,气体吸收了热量Q,温度从T1升高到1.5T1 , 气柱长度增加了h,汽缸内壁光滑,外界大气压强为p0 , 重力加速度为g。

    1. (1) 求加热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量ΔU;
    2. (2) 保持缸内气体温度不变,在活塞上放一砝码,如图乙所示,使缸内气体的体积又恢复到初始状态,求砝码的质量m。
  • 15. 甲、乙两辆车在同一直轨道上向右匀速行驶,甲车的速度为v1=16m/s,乙车的速度为v2=12m/s,乙车在甲车的前面。当两车相距L=6m时,两车同时开始利车,从此时开始计时,甲车以a1=2m/s2的加速度刹车,6s后立即改做匀速运动,乙车刹车的加速度为a2=1m/s2。求:
    1. (1) 从两车刹车开始计时,甲车第一次与乙车相遇的时间;
    2. (2) 两车相遇的次数和相遇最后一次时所经历的时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