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2-08-20 浏览次数:41 类型:期末考试
一、下列各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隋朝通过建立交通线,加强对北齐故地关东地区和原陈朝统治的江南地区的有效控制。上文中的“交通线”是指(    )
    A . 丝绸之路 B . 万里长城 C . 大运河 D . 郑和下西洋
  • 2. 揭示清朝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且达到我国古典小说巅峰的作品是(    )
    A . 《红楼梦》 B . 《西游记》 C . 《三国演义》 D . 《水浒传》
  • 3. 下列图片所示我国古代重要成果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 .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C . 农业科技著作十分丰富 D . 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
  • 4. 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 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 百家争鸣,学术自由 C . 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D . 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 5. 唐朝以前,人们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男人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宋朝以后,则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科举制度的发展 B . 宋朝重武轻文 C . 诗歌文学逐渐凋零 D . 统治者重文轻武
  • 6. “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
    A . 宋元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五代十国时期 D . 明清时期
  • 7. (2021·东营)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下列文学作品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杜甫《垂老别》                             ②关汉卿《窦娥冤》

    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吴承恩《西游记》

    A . ①④②③ B . ②①③④ C . ②④①③ D . ①③②④
  • 8. 清代史学家赵翼《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    )
    A . 皇帝独掌朝政 B . 军机处高于皇权 C . 皇帝与军机大臣相互制衡 D . 皇帝与军机大臣共掌朝政
  • 9. (2022七下·泉州月考)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 . 玄奘西行 C . 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D .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 10. 下列闭关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 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B . 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C .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有完全自卫作用 D . 不能同外国进行科技文化交流
  • 11.   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044年宋夏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A . 加快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B . 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C . 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 . 彻底消除了双方政权的矛盾
  • 12. 某同学为历史小讲堂搜集了以下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的学习主题是(    )

    A . 文学艺术发展 B . 中外交通发达 C . 中外文化交流 D . 民族关系交融
  • 13.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据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首位。下列不能反映当时状况的说法是(    )
    A . 苏湖熟,天下足 B . 人间数十里,贾户数十家 C .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D . 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 14. 电视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剧中,宋仁宗带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
    A . 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 B . 人们争相抢购热门新书《红楼梦》 C . 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牡丹亭》 D . 路边摊点兜售热气腾腾的水煮玉米
  • 15. 中华老字号“王麻子剪刀”历史悠久,曾享誉海内外,它的制造工艺早在我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就有详细的介绍。该书是(    )
    A . 《齐民要术》 B . 《天工开物》 C . 《马可·波罗行纪》 D . 《梦溪笔谈》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

    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做官之途。

    ——杨齐福

    材科二:武则天继承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她用人不计资历名望,不计亲疏恩怨,武则天在位期问,唐朝国力进一步上升。

    材科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标志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有哪些特点?你认为科举制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3. (3)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武则天的为政举措。
    4. (4) 材料三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盛世的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 17. 明朝初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矛盾尖锐,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中走向灭亡。让我们徜徉历史长河,探寻明朝兴亡的原因。

    【强化君权】

    材料一: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为了解决君相之争,朱元璋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

    材料二:张传玺在《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中说:“明朝时,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考试范围必须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则写道:“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和平交往】

    材料三: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走向衰亡】

    材料四:朝求升,幕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怎样的“重大变革”。
    2. (2) 材料二中两人所论述的是明朝的什么制度?为什么说它“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3. (3) 材料三反映出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
    4. (4) 材料四中“闯王”指的是谁?他进入中原后,提出什么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5. (5) 通过明朝历史的探究,你都有哪些收获?
  • 18. 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止止堂集》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材料三:“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康熙帝《瀚海》

    请回答:

    1. (1) 材料一的诗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我们从中能学习到作者的什么精神?
    2. (2) 材料二中涉及的哪一历史事件?我们应如何评价此人?
    3. (3) 材料三是指什么事件?为了有效管辖西北,清政府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4. (4) 当前,我国边地区也面临主要来自日美等外来势力和“台独”等分裂势力的威胁。根据材料及历史经验,你认为我国应谈如何应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