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8-20 浏览次数:7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在波斯帝国最雄伟的波斯波利斯宫殿遗址,门口置有形似亚述镇门兽的人首飞牛石雕,宫殿内部大量运用石柱,柱式与希腊的爱奥尼亚柱式相似,柱头和底座的植物花纹则与埃及雕刻风格相近。据此可知,波斯帝国(    )
    A . 影响地中海周边文化 B . 自然崇拜色彩浓厚 C . 处于文明交流的中心 D . 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 2. 如图描绘的是中古西欧的“三种人”,左边的僧侣是祈祷的人,中间的骑士是作战的人,右边的农民是劳作的人,该图反映了(    )

    A . 中古西欧的社会分工体系 B . 等级森严的封君封臣制度 C . 自给自足封建庄园农奴制 D . 基督教会占据主导的地位
  • 3. 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朝鲜和日本都建立了中国式的中央集权制度。据此可知,中古时期各地区文明(    )
    A . 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 B . 呈现出交流频繁的景象 C . 保持着鲜明区域特色 D . 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
  • 4. 在16世纪的欧洲,香料是贵族财富与地位的象征。荷兰率先发现商机垄断香料贸易,英国、法国、丹麦、苏格兰也紧随其后。1670年以后,胡椒(香料的一种)价格由1磅18便士跌至9.6便士甚至7.2便士。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香料从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 B .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各国竞争激烈 C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D . 贵族对香料的需求与购买力下降
  • 5. 15世纪以前,西欧社会识字率不到10%,但从16世纪开始,识字率突然上升,很快超过了50%,有些地区甚至达到80%以上,学者们研究还发现,位置越是接近德意志维滕堡的地区识字率越高。以下最能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是(    )
    A . 国家力量强化,推广公民教育 B . 文艺复兴拓展,推动文化发展 C . 宗教改革推进,新教影响扩大 D . 商品经济发展,亟需各类人才
  • 6. 1787年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但在实践中“行政权力”一语拥有很大伸缩性。由于宪法留有余地的说法和不明确的定义,总统攫取了“不经参议院可单独订立条约”、“拥有进行战争的权力”等诸多的“衍生权力”,这说明了美国(    )
    A .   总统是权力体系中的中心 B . 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与不足 C . 共和民主难以真正地实践 D . 行政与立法存在权力博弈
  • 7. 英国工业革命之初,许多工厂主会雇佣贫困儿童在纺织业、煤矿业等行业中做工,他们的工作非常简单。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棉纺织业等行业技术革新非常快,机器变得越来越复杂,童工很难操作机器。据此可知(    )
    A . 科技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更高 B . 英国社会对人权问题愈加关注 C . 工业革命导致劳动力短缺问题加剧 D . 职业教育未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 8. 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后,便积极在各国建立支部,先后建立了巴黎、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国支部,到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已建立了20多个支部。与此同时,第一国际支持和参加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和一切进步运动。这表明第一国际(    )
    A .   促进了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 B . 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C . 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组织基础 D .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权的学说
  • 9. 如图是反映二十世纪初拉丁美洲政治状况的漫画,标题为“加勒比海的大棒”,该漫画揭露的是(    )

    A . 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武装干涉 B . 宗主国对拉美独立运动的镇压 C . 英美对拉丁美洲的经济渗透 D . 西葡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的罪行
  • 10. 下面是一战前后的欧洲地图,从欧洲版图的变化可以推知(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A .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改变 B . 对战败国严惩为国际冲突埋留祸根 C . 老牌帝国依旧对欧洲秩序影响至深 D . 东欧国家的形成违背民族自决原则
  • 11. 1921年苏联中小业企业产权从“国有化”下放到私人,苏联出现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1925年,苏联经济的非社会主义成分,工业中占26.7%,批发商业中占12.1%,零售商业中占44.1%。这说明了(    )
    A .   苏联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得到调整 C . 苏联利用市场与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 . 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实现工业化
  • 12. 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美国提出,签字方式要打破按字母编排的次序,把像中国和苏联这样的国家提到同美国和英国并列的地位,区别的办法可以是,那些在自己的国土上积极作战的为一类,另外则是被轴心国征服了的国家。这说明(    )
    A .   美国试图将中国拉入自己的阵营 B . 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影响国际地位 C . 各国在反法西斯大局下紧密团结 D . 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国际格局的基础
  • 13. 二战后,美国宣传部门极力讲述着美国民主的故事,这些故事为美国民主勾勒了一副形象——虽然并不完美,但却在缓慢的变革中不断趋近社会正义的完全实现。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民主故事”相对于美国的政治现实在东欧传播得更广。据此可知(    )
    A . 美国民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B . 东欧国家不关心国际局势 C . 舆论宣传是冷战的主要方式 D . 东欧深陷“和平演变”攻势
  • 14. 如表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统计。据此可知(    )

    内容

    1960年

    1980年

    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

    7.1%

    9.4%

    国民生产总值

    1861亿美元

    19118亿美元

    年人均收入

    138美元

    1003元

    工农业比重

    工业

    24.8%

    39.4%

    农业

    30.9%

    17.4%

    A . 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发达国家 B . 民族独立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C . 发展中国家主导国际新秩序 D . 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 15. 1971年尼克松提出“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降低个人所得税刺激消费、扩大财政支出等。但由此美国却产生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停滞。这说明了美国(    )
    A .   自由放任政策导致了经济恶化 B . 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 . 强化宏观干预不符合形势发展 D . 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 16. 1993年10月,在北约国防部长会议上,美国提出北约同中、东欧国家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主张在实行“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同时,以渐进方式扩大北约。美国意在(    )
    A .   加强与中、东欧国家合作 B . 扩大北约以对抗华约组织 C . 维护欧洲地区的和平稳定 D . 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 17. 如表是一些学者对1901年以来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获奖演说进行统计的结果。由此可见(    )

    获奖演说中的关键词

    所占的比重

    获奖演说中的关键词

    所占的比重

    和平(Peace)

    99%

    责任(Responsibility)

    81%

    希望(Hope)

    92%

    自由(Liberty)

    80%

    安全(Security)

    86%

    宽容(Tolerance)

    79%

    正义(Justice)

    85%

    A . 获奖演说体现了人类的价值追求 B . 演说有效遏制了战争发生 C . 正义和平自由是当今的时代主题 D . 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 18.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国际秩序朝着“有秩序”“有组织”方向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际联盟的出现反映了人类在经历了一场空前浩劫的大战之后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与向往。它明文规定: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国际联盟是各国维护和平,努力用协商和仲裁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理念的继续实践,对现代国际组织的运作与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材料二:雅尔塔体系具体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
    (1)西方欧洲雅尔塔体系。对欧洲安排主要为分区占领德国、划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非法西斯化协定、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2)东亚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亚洲的安排主要是通过系列国际会议、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改造、以及美苏在朝鲜受降的“三八线”协议等实现的。
    (3)“中间地带”雅尔塔体系。对于殖民地的安排,除英法荷在远东的殖民地被保留下来,其他地区的殖民地转交给联合国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4)联合国。战后成立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摘编自杨鹏飞《二十世纪以来的战争和平与世界发展》

    材料三:西方尤其是美国在衰落,而之前所有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是在美国主导下确立起来的。美国的衰落就意味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虽然不一定是要“去美国化”,但至少要淡化美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新兴国家的崛起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提出了需求。当然,任何单一的国家都无法取代美国的地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只能在多层次的主体间开展多层次的博弈。

    ——摘编自《关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几个问题》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建立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
    3. (3) 据材料三,归纳当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国主张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方案。
  • 19. 自古以来,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世界史学家,他们的世界观点各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不同时期的史学家对“世界”的观点

    写作时期

    史学家及其著作

    对世界“范围”和中心的认知

    公元前5世纪

    (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

    包括希腊地区、西亚、北非、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

    公元前2世纪

    (西汉)司马迁《史记》

    以中原为中心,东起朝鲜,西达大夏、安息和条支。

    14世纪

    (阿拉伯)伊本·赫勒敦《阿拉伯人、波斯人及柏柏尔人史》

    以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诸国为主体,其周围地区不过是阿拉伯世界的陪衬。

    16世纪初

    (威尼斯)萨贝利科《恩奈阿德》

    反对神本思想,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英国)阿克敦《剑桥近代史》

    包括了世界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突出欧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

    20世纪初

    (德国)黑格尔《历史哲学》

    把中国和印度置于世界历史的局外,把波斯和埃及看作是向世界历史的过渡,称希腊、意大利为“世界历史的舞台”,地中海是“世界历史的中心”。

    21世纪初

    (美国)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一个国家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了,而世界的发展也是借助于世界的平坦化,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全球的合作越来越密集。

    1. (1) 提取材料信息,对“世界的观点”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
    2. (2) 上述关于“世界的观点”相互矛盾吗?谈谈你的看法。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主要的环球贸易路线(1400~1800年)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从图中选取两条贸易路线,概括指出其贸易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