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巴中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2-08-16 浏览次数:83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文知识与运用(24分,每小题3分)
  • 1. 巴中市某校七年级开展以“诗意山水,古楼韵味”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家喻户晓的古楼山的位置位于巴中市凌云乡,据说因古楼庙而得名。古楼庙曾香火袅绕、鼎盛一时,文革时冷清了许多,但历史的足迹在山上留下了印痕。于此,古楼山便有了一种引人xiá[    ]想的文化韵味。

    。被幸运地选中为电视差转台后,杂灌丛生的古楼山成为传递现代文明,有了时代韵味。。置身于高山之diān[    ],头顶是旷远的蓝天,千山万壑尽收眼底,宏阔的视野使你胸襟开阔。在山顶更可观朝雾落霞,晨雾白茫茫似海,浩瀚壮观,落霞则盈满苍穹。。穿行在松针落叶铺垫的幽幽林径之中,树根盘虬卧龙 , 古木参天耸立,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风过处,林涛澎着从树梢隆隆滚过。。置身古楼山中,全身浸润在清风习习中,定会心境如止水。入夜,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清辉一片,呼吸着野百合花的馨香,细听着松针滴露的天籁之音 , 大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之感。

    古楼山的韵味是多样的。漫步林中,当有一颗闲适的心、旷达的情。只要用心去品味,定会慷慨淋漓

    1. (1)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填入[ ]内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dǐng    遐    巅    pài B . dǐng    暇    颠    bài C . dǐn    暇    颠    pài D . dǐn    遐    巅    bài
    2. (2) 文中画横线的四个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喻户晓 B . 盘虬卧龙 C . 天籁之音 D . 慷慨淋漓
    3. (3) 下列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古楼山的位置位于巴中市凌云乡。 B . 杂灌丛生的古楼山成为传递现代文明,有了时代韵味。 C . 大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之感。 D . 漫步林中,当有一颗闲适的心、旷达的情。
    4. (4)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的四个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古楼山可以孤独,但不会永远寂寞

      ②古楼山的韵味还在它的清风明月

      ③古楼山的韵味更在林海松涛

      ④古楼山的韵味还在它的山岚云雾

      A . ①④③② B . ②①④③ C . ③④②① D . ④②①③
    5. (5) “风过处,林涛澎湃着从树梢隆隆滚过。”一句涉及许多语法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了表述更简洁,本句可缩句为:风滚过。 B . 词语“风”“着”分别是名词、副词。 C . 朗读时,为了强调林涛的特点,句中的“澎湃着”“隆隆”需要重读。 D . “林涛澎湃” 和“澎湃的林涛”中“澎湃”都修饰“林涛”,故二者都是偏正短语。
    6. (6) 为了展现古楼山的文化韵味,学校还做了一条“隶书”字体的横幅。请根据隶书特点,判断下列哪一项最符合( )
      A . B . C . D .
    7. (7)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楼山因古楼庙而得名,这与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可谓是异曲同工啊! B . 谁不说俺家乡好,当代作家端木蕻良在异乡写下《土地的誓言》,深切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C . 辛弃疾与苏轼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D . 去古楼山焚香祈福,拜神灵,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方式。拜,古时表恭敬的礼节,如《孙权劝学》中的“肃遂拜蒙母”。
    8. (8) “巴山景致美,古楼韵味足”,请根据文段内容,仿照下列句子的结构形式续写两句小诗。

      古楼山的晨雾茫茫似海
      浩瀚壮观
       

二、现代文阅读(34分)
  • 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端午传说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节日,其由来传说甚多,分别有纪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等的说法,但大家基本上认可纪念屈原,因此端午节又称“屈原日、诗人节”。相传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郢城,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当地人在听到消息之后,为了不让江里面的鱼虫虾蟹咬屈原的身体,把树叶子包的饭团、鸡蛋以及雄黄酒倒入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材料二端午食粽

    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粒”“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日食物。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材料三端午文化

    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经过几千年的传承,逐渐形成了一种端午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每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端午节来临,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祈愿祖国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1. (1) 下列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的一项是( )
      A . 端午节人们基本认可是纪念屈原,所以又称“屈原日、诗人节”。 B . 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C . 端午节是中国首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D .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2. (2)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之所以怀石自沉汨罗江,是因为将领白起攻破了他的国都郢城。 B . 粽子花色种类繁多,端午节吃粽子,中国各地一样,而且一直流行。 C . 吃粽子的习俗,在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流行,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D . 端午节中,人们可以用各种民俗活动表达祝福与敬意。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以说明为主,讲述了屈原投江的传说故事。 B . 材料二侧重于说明,介绍了粽子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C . 材料三阐释了端午节蕴含的文化价值,增强了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自信。 D . 上述三则材料切入点不同,让我们多角度了解端午节的基本信息。
  •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轮廓

    袁哲生

    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面去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之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有时,纸条里面还会包着一张五十块钱的钞票。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迹写下“忍一时,风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在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中,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父亲识字不多,我记得他总是把“风平浪静”写成“风平浪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特殊情谊。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的时候我并未睡着。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静静地走向书桌,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窸窣声……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悄悄离去。

    ④高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海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自杀的念头。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联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察觉到我情况的不妙。

    ⑤接近联考的某个夜晚,我正在教室里做考前冲刺,日光灯清冷的光幽幽地照着我。我选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父亲必定是不愿吵到其他正在看书的同学。我体会了他的心意,便悄悄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绕到教室的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⑥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而心里渴望着时光永远停止。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白色保丽龙的盒子掀开,然后为我撕开卫生竹筷子的封套,取出口袋里的卫生纸放在我前面备用。他像面对一位长辈似的对待我,令我终生感激。我知道父亲拙于言辞,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

    ⑦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汽的模样;我想起那个卖蒸饺的老人坐在圆凳上,被一团团白色水汽模糊了脸孔的形象;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两眼茫茫的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保丽龙盒子,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料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那天晚上,父亲和我相对无语,临走前,他对我说了一句话:“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⑧那句话同时把我和父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父亲成了我心目中的无名英雄,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在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围墙,骑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并且很诚恳地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校外的小路上。

    ⑨我站在墙内,听到父亲落地的一声轻响,顿时热泪盈眶。我紧握双拳,叮嘱自己永远不可再有绝望的念头,要好好活下去。(有删改)

    1. (1) 文章记叙了哪几件事来体现“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请简要概括。
    2. (2) 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 起吃,他细心地把白色保丽龙的盒子掀开,然后为我撕开卫生竹筷子的封套,取出口袋里的卫生纸放在我前面备用。(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 (3) 文章第③段说父亲“个性之中有一种腼腆的特质”,第⑧段却写到他“奋力攀上围墙,骑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并且很诚恳地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校外的小路上”。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梨花雪

    张峪铭

    ①三条岭原是古徽道必经之地,可时光的草早已将古道湮没,岭上人在那贫瘠的土地栽上了梨树,于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得游人四方来。岭上成了梨花的天堂,春天的秀场,连古道也焕发了生机。

    ②那天雨丝飘落,我们一行人走过山冈,穿过古亭,举眼一望,无边景色迎面扑来。那满山遍野的梨花,攻陷了整个山梁,那行道树的新绿,石楠林的殷红,成了梨花的配角,就像一匹巨幅白绢.上点缀一点绿色和一抹红,将那梨花衬托得更加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如雪素洁淡雅。这让人想起了中国画,了了几笔,春意盎然,那大片的留白,给了人无限的想像空间。说起岭上梨花的配角,不能不说那些奇形怪状的褶皱石,有的如天蟾,有的如书卷,有的如莲座,有的如宝剑……梨树植在山石间,山石卧在梨树前,就如袭穿一身白裙的女模特,倚在肌肉健硕的男子身边,一个风情万种,一个雷霆不动,演绎着野性与温柔之美。

    ③梨花当然是岭上的主角,但她有时也退到幕后,若你定格一景,梨花又成了游人的背景。你看那一班女子,穿红着绿,手拿纱巾在梨花古道上舞动起来,那洋溢的笑颜,与梨花相映成美。你才知道人因景而游,景也因人更生动。

    ④我坐在古道边的一块石头上,望着游人如织,花开如雪,我思考着任何生命都有许多相似与重叠,梨花的生命与人类一样。当最后一场春雪融化成一泓春水时,梨树枝头生出些白米粒,小小的、涩涩的,如懵懂女孩;等春风一遍遍拂过,那白色的花苞竞相开放,那纯粹的白,如少女的裙裾,那淡黄的蕊,如少女面庞上的羞涩;再过几天花开得更加恣意,绿绿的嫩叶也悄悄地长了出来,就像系着绿围裙的少妇,腰肢随风摆,楚楚动游人,想必那果实早已孕育在腹中了吧。女人如花,这样的比喻可溯源到《诗经》中的“桃之天天”,只不过桃花演绎的是一场火红与热烈的生命,而梨花的生命演进,带着几分圣洁、几分高贵,几丝素雅与几丝哀怨。难怪有人称梨花“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天地之间,她不取悦、不谄媚,保持一生天性,给你一世素容。

    ⑤我想梨花是不是天地之间的白衣使者?她开在清明之前,一夜之间扯起了白幡,此时天朗气清,山河素白。是不是祭奠沧海桑田的变幻,祭奠草木枯荣的更替,祭奠生灵万物的轮回?是不是想让人类应懂得慎终追远,饮水思源?“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祭奠是为了吊慰感恩,出城寻春是为了守住更好的人生。人类啊,应当有必要的敬畏和必要的坚守,就像梨花坚守着她不变的清白,坚守着她淡淡的清香。

    ⑥岭上梨花雪,你远观如雪满山,近看如雪飘落。但梨花的香却很特别,以至特别得让人忽略了。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人。当她的皎白之容冲击着你的视觉时,你的嗅觉变得迟钝了。即使你贪婪吸取,也不见香气芳踪;倘若静心感受,定有一缕暗香。这也印证着一个道理,给你太多,幸福难觅;若有缺憾,才能幸福满满。

    ⑦“岭上梨花雪,三月始盛开。莫道伤春语,明年你再来。”看到纷纷飘落的梨花,我伤感地念叨着,并期待着来年岭上的春天,期待那一场梨花雪。

    (选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有删改)

    1. (1) 有人认为本文主要写岭上梨花,以“岭上梨花”为题更合适。对此,你怎么看?请说出理由。
    2. (2) 请结合文章第④⑤⑥段的内容,说说作者借梨花寄寓了哪些意义。
    3. (3) 王国维先生说“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文章第④段画线句与《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借助花木来表达情志。请结合两文内容,说说将“花和人”联系在一起表达情志的妙处。
三、古诗文阅读(26分)
  • 5. 古诗文名句默写

    诗为心语,言为心声。韩愈在万紫千红的暮春时节写下了“草树知春不久归,”(《晚春》),诉说着对春光无限的情思;陆游在山西村,用“,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道出只要在困境中开拓进取,终将会出现豁然开朗境界的人生感悟;赵师秀用“有约不来过夜半,”(《约客》)表达出友人迟迟不来时内心的怅惘和无奈;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传递他高洁质朴的理想;龚自珍在辞官途中用“”[《己亥杂诗(其五)》]传递他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的满腔热情。

  • 6.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1)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所展现的画面。
    2. (2) 同样是登高抒怀,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B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D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①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 , 常自号日“小由基②”。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③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 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④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

    [注]①金鱼:古人的一种配饰。②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射手。③典郡:掌管郡务。④罔:无,没有。⑤伎:同“技”,技艺。

    1. (1) 用“/”给文中划波纹线的句子断句。 (划两处)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

    2. (2) 下列每组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亦精乎

      于家圃

      B . 我酌油知之

      不用,则纸帖之

      C . 守荆南回

      鲁肃过寻阳

      D . 自钱孔入,钱不湿

      曲肱枕之

    3. (3) 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翻译:(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

      理解:卖油翁是跑江湖的,见过许多箭术高超的人,所以对陈尧咨的表现只是点了点头。

      B .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翻译: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理解:卖油翁的神情和语气激怒了陈尧咨,陈尧咨非常生气,表现出陈尧咨的骄傲自大。

      C . 汝典郡有何异政?

      翻译: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

      理解:陈尧咨的母亲也很关心国事,等儿子一到荆南,就赶紧询问儿子的政绩。

      D . 杖之,碎其金鱼。

      翻译:(陈尧咨的母亲)举起棒砸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理解:这句话体现了陈尧咨的母亲对儿子的严苛和期望。

    4. (4) 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将熟能生巧这一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B . [甲]文详略分明,对卖油翁酌油记叙详细,对陈尧咨射箭写得简略,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C . [甲]文最后用一句话交代了陈尧咨态度的转变和事情的结束。“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可谓传神之笔。 D . [甲][乙]两文都写到陈尧咨擅长射箭,终日苦练射箭本领,令人叹服。
    5. (5) 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
四、名著阅读(6分)
  • 8. 阅读
    1. (1) 班级召开“最是书香能致远”名著阅读交流会,你是主持人,请围绕《骆驼祥子》这本书,仿照示例拟三个专题,供大家讨论。

      示例:品析“京味儿”

    2. (2) 曾有人断言“二十世纪的一切努力都不过是把凡尔纳的语言变为现实的过程而已”,请你结合《海底两万里》这本书,谈谈作品中的哪些想象事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通过这些事物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五、写作(60分)
  • 9. 微写作

    哲学家杜威说:“读 书如探新大陆”。请从以下作品中任选一部,用精彩的语言叙写你从中探寻到的别样体会。( 150字左右)

    备选篇目:《山海经》《红岩》《论语》《哈利波特》《三体》

  • 10.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学习路上,有你相伴,带我走进了知识的海洋;成长路上,有你相伴,让我扬起了快乐的微笑;抗疫路上,有你相伴,让整座城市重新燃起了希望……

    请以“有你相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书写规范,不少于500字;②不套作,不抄袭,不透露个人信息;③语言流畅,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