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朴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2-07-28 浏览次数:60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下列给出的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本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现代史学家徐旭生在《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中对我国古族三集团、太古洪水、三皇五帝等问题进行独到的剖析;尹达提出“(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这些神话的传说自有真正的史实素地,切不可一概抹杀”。史学上对待神话传说应有的态度是( )
    A . 全盘肯定,拿来就用 B . 全盘否定,一概抹煞 C . 科学考证,鉴别真伪 D . 装神弄鬼,不足为信
  • 2. 下图为载于2012年第一期《国宝档案》的《晚晴“四大国宝”之大盂鼎》及铭文(局部),它们反映了西周时期的( )

    图1  大盂鼎                                                                    图2 大盂鼎铭文(局部)

    A . 世卿世禄制 B . 分封制 C . 宗法制 D . 礼乐制
  • 3.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室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由此可见,九卿制度具有( )
    A . 家国同构的特征 B . 守内虚外的特征 C . 重文轻武的特征 D . 地方分权的特征
  • 4. 公元前221年,在议定嬴政“皇帝”称号的时候,廷尉李斯奏曰:“陛下平定天下……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嬴政对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目的是为了( )
    A . 显示谦虚品德 B . 回归上古制度 C . 期盼皇位永固 D . 突出个人功业
  • 5. 秦朝,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朝,设立“中外朝”制度;唐朝,实行群相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中国古代丞相地位的变迁表明( )
    A . 丞相大人擅权专政 B . 监察官员恪尽职守 C . 地方官员越权上奏 D .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 6. 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唐代的“道”、宋代的“路”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划分,元代的行省则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划分。这一变化有利于( )
    A . 强化君主专制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加强监察地方 D . 地方藩镇割据
  • 7. 明太祖朱元璋八股取士,清朝康雍乾时期大兴“文字狱”,这些措施( )
    A . 造成了冤假错案 B . 提高了官员素质 C . 加强了思想控制 D . 提供了教育模式
  • 8.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 . 列强的侵略 B . 清朝政局动荡 C . 国家治理的落后 D . 人民的愚昧
  • 9. 1861年,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中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
    A . 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 .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 . 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 . 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 10. 面对列强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主要抵抗行动有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等。近代中国西方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
    A . 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 . 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C . 清军的英勇抵抗 D .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 11. 1912年3月3日,法国画报刊登了《袁世凯剪下他的辫子》。然而,袁世凯的幕僚蔡廷干曾向洋顾问莫理循抱怨,说袁“讨厌至极”“连辫子都不肯剪掉”。由此可知( )

     《袁世凯剪下他的辫子》

    A . 袁世凯赞成民主共和 B . 蔡廷干诋毁袁世凯 C . 辛亥革命即将失败 D . 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 12.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提出这一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是( )
    A . 中共“一大” B . 中共“二大” C . 国民党“一大” D . 北伐战争
  • 13. 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1959年初上井冈山时曾撰文写道:“井冈山啊!你是个灯塔,照亮着亿万人民前进的道路……井冈山啊!祝贺你以前是中国的第一山,今后永远是中国的第一山。”谢觉哉称井冈山为“中国的第一山”,是因为井冈山( )
    A . 建立了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        B . 是创立人民军队的开端 C .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D . 在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中具有首创意义
  • 14. 下表为公元313—450年从北方地区迁到南方地区的人口分布。据此可知(   )

    地区

    苏南、浙北

    安徽

    四川汉中

    湖北

    江西、湖南

    闽、粤、桂

    人口

    30多万

    约17万

    约15万

    约6万

    各1万多

    少量

    A . 南方开发具有地域不平衡性 B . 南方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定居 C .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初步完成 D .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
  • 15. 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高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 )
    A .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B . 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 C . 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 D . 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
  • 16. 明朝置内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内阁代皇帝批答奏章,即“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批复奏章,即“批红”。这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 . 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C . 明朝宰相权力逐渐减弱 D . 内阁成为正式行政机构
  • 17. (2021·全国乙卷) 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 . 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 . 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 . 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 . 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 18. 1841年8月,英军侵略厦门,当地防御的清军共计5680人,但驻守当地的福建水师因绿营分属不同指挥系统,导致4300余人中参战者不足2000人。这反映出(   )
    A . 民众的民族意识缺失 B . 清政府政治上腐朽不堪 C . 清政府缺乏主权意识 D . 清朝军事制度有待完善
  • 19.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废除移民禁令,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其主要目的是( )
    A . 缓解财政压力 B . 应对边疆危机  C . 促进经济发展 D . 推动民族交融
  • 20. 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 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 . 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C .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 D . 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 21. (2021高一下·湖州期末) 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促使帝国主义者对华策略改变的历史事件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国民革命
  • 22.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11国宣战,宣战诏书下至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宣战诏书扣押,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讯后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反映了( )
    A . 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 B . 地方督抚脱离清政府而自立 C .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 D . 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
  • 23. 1902年前后,梁启超大量撰文,号召开展国民性改造运动,培养“新民”。此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吸收了该思想,认为“造因之道,首在树人”,只有培养没有劣根性的新青年才能救中国。这表明梁启超的主张(   )
    A . 推动了新式大学的创办 B . 启迪了新文化运动 C . 反思了辛亥革命的教训 D .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 24. 1919年5月,由于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掀起了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为口号的五四运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说明五四运动(   )
    A . 加剧了中西文明的冲突 B . 以民族文化来反对外来文化 C . 受到一战与十月革命影响 D .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爆发
  • 25. 据《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统计,1912—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新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B . 国家基本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C . 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 . 重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26. 下表反映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是(   )

    袁世凯

    1912.3—1916.6

    黎元洪

    1916.6—1917.7

    冯国璋

    1917.7—1918.10

    徐世昌

    1918.10—1922.6

    黎元洪

    1922.6—1923.10

    曹锟

    1923.10—1924.11

    段祺瑞

    1924.11—1926.4

    张作霖

    1927.6—1928.6

    A . 军事独裁 B . 政局动荡 C . 军阀混战 D . 民生凋敝
  • 27. 1924年1月,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   )
    A . 意味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 .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C .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 28. 1927-1931年间,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可以用来描述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特点的是( )
    A .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D .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 29. 历史上曾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武灭佛”的故事,造成佛教与世俗政权严重对立的主要原因是( )
    A . 佛教传播危及儒学正统习俗 B . 佛教成为农民起义暴动的思想武器 C . 佛教与世俗政权争夺经济利益 D . 佛教教义不符合中国传统习俗
  • 30. 隋朝的鲜卑族大臣在朝廷中占很大比重;唐朝前期,中央官员近一半是少数民族,唐朝后期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一半以上来自少数民族。这一现象反映了隋唐(   )
    A . 统治者雄才大略重用人才 B . 两朝统治者重视血脉亲情 C . 用人不当导致了藩镇割据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二、非选择题
  • 31.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初创于秦,形成于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当前健全社会主义的监察制度,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启迪。

    材料一:汉代的中央监察机构由三个系统组成:一为御史台系统;二为丞相司直系统;三为司隶校尉系统。它们在体制上各自独立,互不统属,使得汉代中央的监察制度明显地具有多元性特征。监察官员一般品秩不高,但地位崇高,职权重大。御史大夫位秩比丞相和太尉低得多,但“丞相有缺,则御史大夫以次序升”。地方的监察制度更具有以轻御重的特点。在监察方式上,除实行专职与非专职相结合、分值与临时派遣相结合、常驻与巡行相结合的方式外,还通过考课、上计、暗探等方式,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控制。汉代选拔监察官员的具体条件一般有以下几条:选忠直节者为之;“掌选明法者为之”;选拔政绩显著

    ——摘编自朱莲华、邱永          明《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汉代的监察制度尚处在初步形成时期,还因历史的局限性而具有许多明显的缺陷,如监察机构没有完全独立、监察官职权混杂、监察法规不完整等,但“得”多于“失”,很多监察制度及政策方式也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

    ——摘编自朱莲华、邱永明《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 3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1842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

    1856-1860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

    90年代

    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和影响。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
  •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并进行分析说明。(要求:主题须符合材料,说明应紧扣主题,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