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阜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8-25 浏览次数:4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 1. 顾栋高曰:“春秋之世,楚之经营中国,先北向而后东图,其所吞灭诸国,未尝越洞庭湖以南一步。盖其时湖南与闽、广均为荒远之地,惟群蛮、百濮居之,无系于中国之利害,故楚也有所不争也。”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时期(    )
    A . 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彻底瓦解 B . 南方群蛮、百濮的实力强大 C . 经济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 D . 楚国雄心壮志,欲统一中国
  • 2. 源自西亚的外族服饰圆领袍,东晋时由中国西北地区迅速传入北方,并在隋唐时期由朝廷直接纳为礼服。这反映出(    )
    A . 当时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B . 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C . 中外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 D . 政府意在推动民族间的融合
  • 3. 下表是宋朝赋税收入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南宋时期(    )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北宋(1045年)

    赋税

    3581.1万

    4509.5万

    南宋(1196年)

    赋税

    6000万

    1431.9万

    A .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 南方经济地位上升 C . 国家财政的改革 D . 民族之间交流频繁
  • 4.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这是中国古代一位儒学家创作的一首诗。他最有可能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朱熹 D . 王守仁
  • 5. 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全民动员的民族抗争运动的兴起,继起了抵制洋货等运动,新知识群体、传统绅士等知识精英,常常直接诉诸群众力量的态度,既体现了“社会启蒙”的成功,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会”势力的茁壮。材料旨在说明(    )
    A . 民族群体意识的觉醒 B . 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C . 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D .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6.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第二次反思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方向。下列能体现“发展方向”的是(    )
    A . 为在中国建立劳工社会而奋斗 B . 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全人格的觉醒 C . 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才能救治一切黑暗 D . 不宣扬主义,而要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 7.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把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自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共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罢工高潮。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 . 工农运动成为工作重心 C . 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 D . 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 8. 版画《二流子转变》反映的是大生产运动中的改造“二流子”运动。“二流子”是指陕北农村中游手好闲的人。1943年陕甘宁边区改造“二流子”4500多人,其中延安县改造二流子1629人,通过劳动教育,这些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甚至成为劳动模范。该运动(    )
    A .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 解决了劳动力的短缺问题 C . 利于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 D . 促进了农村劳动意识增强
  • 9.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幅农村题材宣传画——《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据此可知(    )

    A . 体育文化广泛传播 B . 全民体育观念形成 C . 农村体育得到重视 D . 国民体质显著提高
  • 10.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的成功实施,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材料表明我国(    )
    A .   科技创新不断发展 B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C .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D . 综合国力领先世界
  • 11. 现有史料表明我国用铁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河北省曾出土商代的铁刃铜铖;人们曾在苏美尔人所建的古乌尔城(约前3500年)的古墓中,发现一把西方已知最早的小铁斧。据此可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
    A . 商代已经大规模使用铁器 B . 冶铁技术可能起源于西亚 C . 中国可能最早发明了铁器 D . 中国农耕技术源自苏美尔
  • 12. 克罗斯比在《时间地图》中写道:“(天花)在白人帝国主义向海外推进中所起的作用和火药一样重要,也许比后者更重要。因为原住民可以先用滑膛枪再用来复枪抵抗入侵者,但是天花却很少站在原住民一边投入战斗。”材料旨在说明(    )
    A . 原住民英勇抵抗殖民者 B . 白人通过武力征服原住民 C . 病毒间接扮演了帮凶角色 D . 殖民扩张对美洲具有双重影响
  • 13. 成立于20世纪4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这一国际组织是(    )
    A . 国联 B . 联合国 C . 世界银行 D . 世界贸易组织
  • 14. 1955年12月16日,苏联外交部表示,同意接受美国政府提出的在苏联境内发行美国出版的俄文月刊画刊类杂志的建议,并且同意不对杂志进行提前检查,根据互惠原则,苏联政府决定在美国发行一份英文版《苏联》杂志。这说明美苏两国(    )
    A .   开始进行文化领域的交流 B . 逐步放弃之前的对抗手段 C . 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斗争 D . 争霸的敌对情绪逐步减弱
  • 15. 下图所示为获得1991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的作品。照片中一位年轻人正在用锤头和凿子拆毁柏林墙。该作品(    )

    A . 表明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B . 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瓦解 C . 展现了冷战结束后的精神解放 D . 体现了第三世界力量不断壮大
  • 16. 《光明日报》近期刊文指出: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发展赤字加剧。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愿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一如既往地为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据此判断“中国方案”提出的时代背景是(    )
    A .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潮流 B . 世界政治多极化已形成 C . 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新高潮 D . 新技术革命已迅速开展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不知秦之亡,不封建亡,封建亦亡;而封建之废,固自周衰之日而不自于秦也……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zuo)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摘编自顾炎武《郡县论》

    1. (1) 根据材料,概括顾炎武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观点。(不得照抄原文)
    2. (2) 依顾炎武之意,能否挽救晚清政局,实现“厚民生,强国势”,并说明你的理由。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官吏既没有独立的权力,也谈不上维护自己的权力并与君权抗衡。中国也缺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与王权抗衡的宗教及教会组织。儒学对中国民众精神生活影响最大,但它并非官僚皇帝制的对立物,恰恰相反,儒学与后者是相伴相生的。此外,中国“编户齐民”与朝廷之间也没有西欧领主附庸关系中的契约因素,当农民个人受到来自上面侵害的时候,几乎没有多少抵抗和自卫的手段。显然,与西欧的封建制度相距甚远。

    ——摘编自武寅等主编《世界历史·中古政治制度》

    材料二: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是奠基于中国的土壤之上的,必然体现本国的国情和具有本国的特点。我们应看到,中国悠久的政治制度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凝聚力的增强,对于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于从公元前2世纪以来形成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及其运行,对于抵御外来侵扰(侵略)和保卫本国,都起过不容否定的作用。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治制度与西欧“相距甚远”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简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镑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茶叶在英国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2. (2) 对比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新航路开辟后与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区别。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图3中任选两个史实,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其发展过程并谈谈你的认识。(要求:明确列出所选史实,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