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教学质...

更新时间:2022-07-25 浏览次数:8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 1. 南京市鸡鸣寺内有一水井名胭脂井。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宠爱妃子张丽华和孔贵妃,隋军打来时,陈后主一手拉一人,一起躲藏到枯井中。隋军搜遍全皇宫,最终从枯井中把他们吊了上来,石井栏上沾满了胭脂痕,故名胭脂井。该井见证了(    )
    A . 陈后主荒诞误国 B . 南朝都城繁华 C . 隋军的英勇善战 D . 陈朝动荡不安
  • 2. 有学者指出,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隋炀帝(    )
    A . 实现南北统一 B . 三次征伐辽东 C . 营建东都洛阳 D . 开凿了大运河
  • 3. 唐太宗把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这表明唐太宗(    )
    A . 注重地方的经济 B . 重视贤能和吏治 C . 改革政府的弊端 D . 发展了教育事业
  • 4. 门荫是指王公贵族和各级官员的子孙,因其门第出生而获得官职。到了唐朝中后期,越来越多的高官子弟开始舍弃门荫而选择走科举取士之路,许多世家大族变成庞大的科举家族。这说明了(    )
    A . 门第等级观念消失 B . 科举取士影响扩大 C . 科举阻碍阶层流动 D . 科举影响政权稳定
  • 5. 唐朝时期,中国文化辐射到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选项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 B . C . D .
  • 6. 白居易的《长恨歌》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西南行”指唐玄宗(    )
    A . 御驾亲征西南 B . 出宫巡游到西南 C . 仓皇奔逃四川 D . 在四川另立政权
  • 7. 下列是唐朝人口统计表(下表),造成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唐中宗神龙

    元年(705年)

    唐玄宗开元

    十四年(726年)

    唐玄宗天宝

    十四年(755年)

    唐肃宗乾元

    三年(760年)

    唐宪宗元和

    十五年(820年)

    人数

    约3714万人

    约4141万人

    约5291万人

    约1699万人

    约1576万人

    A . 黄巢起义 B . 八王之乱 C . 天灾严重 D . 安史之乱
  • 8. 宋朝严令“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以坏其凶谋”。以习勤苦、均劳逸为借口,使京师与外地驻军更换驻扎地点,不让禁军将领久留一地。将士频频调换,关系疏远。这说明宋代(    )
    A . 十分注重提高军队战斗力 B . 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监督 C . 力图革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D . 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 9. 唐朝以来,科举考试基本上是以“诗赋取士”为主要标准。但王安石认为这种做法使得天下读书人只知道“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材”,所以他主张将“经义取士”作为进士考试内容。此举(    )
    A . 为国家选拔实用人才 B . 打击朝廷异己势力 C . 表明诗赋创作水平低 D . 反映政治风气保守
  • 10. 辽朝茶仪大多仿宋,皇帝宴请宋使,要“行饼茶”,重新开宴后要“行单茶”:西夏“连接诸蕃,以茶数斤,可以博羊一口”。这表明北宋时期(    )
    A . 茶是民族交往重要媒介 B . 茶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 C . 茶叶贸易解决民族矛盾 D . 饮茶的风气在民间普及
  • 11. 宋代,南下移民在向南方扩展冬小麦种植范围的同时,发展了稻麦轮作制,将农作物种植从原来的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进而将土地利用率从100%提升至200%。这反映出宋代(    )
    A . 自然环境不断得以改善 B . 经济作物生长周期变短 C . 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 D . 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
  • 12. 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江南经济的记述。据此可知,北宋(    )

    记述

    出处

    “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准无天下,自可以为国。”

    北宋·李靓《寄上富枢密书》

    “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六七。”

    北宋·沈括《扬州重修平山堂记》

    A .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 江淮已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C . 北方地区物质严重匮乏 D . 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提升
  • 13. 据《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遭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可见,元朝行省(    )
    A . 权力集中,总揽一地的军、政、财权 B . 不利于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 . 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体制基本一致 D . 有利于实现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 14. 有学者认为,一方面,元代的行省制度是蒙古族统治者为了控扼天下而设立的,在某些行省的设置上确实适应了稳定政局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一味地以犬牙交错划分行省而不顾同一地理单元内的区域经济联系、文化风俗差异等因素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该学者对元代行省制(    )
    A . 高度肯定 B . 认识模糊 C . 全盘否定 D . 辩证分析
  • 15. 宋代称春节为元旦,俗称年节、新年。元旦前几天人们就洒扫庭院,准备过节。除夕之夜,人们要“守岁”。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大街上搭彩棚,摆满各色货物,歌馆、舞场挤满了人。这表明宋代(    )
    A . 民族关系融洽 B . 节庆文化多彩 C . 都市生活繁荣 D . 娱乐场所增多
  • 16. 11至13世纪,印度洋己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一位诗人描述泉州港贸易的诗曰:“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这表明宋朝(    )
    A . 农业生产进步 B . 政府收入增加 C . 海外贸易发达 D . 手工业的兴盛
  • 17. 《梦溪笔谈》中有关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燔:烧)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这说明活字印刷术(    )
    A . 源于长期经验总结 B .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 . 印刷刻版过程复杂 D . 完全取代雕版印刷
  • 18. 东厂侦缉范围极广,但有权侦缉,而无权审理处置,只对皇帝汇报,不受其他朝廷机构的约束,一切由皇帝决断。由此可见,东厂(    )
    A . 有利于缓和君臣的关系 B . 地位高于其他朝廷机构 C .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D . 促使官民约束自身行为
  • 19. 戚继光撰写的两部军事名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备受兵家重视。康熙六年,朝鲜令将士学习《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18世纪和19世纪,日本多次翻刻出版《纪效新书》。材料说明戚继光(    )
    A . 治军方法独到有效 B . 善于借鉴他国军事思想 C . 广泛使用火药武器 D . 有效解决藩镇割据问题
  • 20. 徐光启认为农业是一切之根本,他充分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搜集整理资料,并设置试验田,亲自进行农业试验,“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最终完成了《农政全书》。由此可见,《农政全书》(    )
    A . 成书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 B .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C . 开创古代农业实验的先河    D,是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21. 在创作《三国演义》时,罗贯中依据《三国志》等典籍提供的历史框架,清晰地梳理了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有条不紊地展开故事情节。这说明《三国演义》(    )
    A . 是研究三国历史的一手资料 B . 从历史事实中积累创作素材 C . 与《三国志》的可信度一样 D . 科学呈现了三国鼎立的形成
  • 22. 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最终失败的原因,有的学者认为是由于清兵力量强大;有的认为是因为大顺军入京后腐败,领导人骄傲自满;有的认为是起义军在战略上存在失误:有的认为是没有及时调整政策,形成满汉地主阶级共同对付起义军。据此可知,关于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的认识(    )
    A . 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合理 B .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 所列观点都没有参考价值 D . 后面学者的观点比前面的可信
  • 23. 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受到数千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郑军在对普罗文查城和热兰遮城进行分割包围时,得到岛上数万壮丁的帮助,三四个小时内就完成了任务。这表明郑成功收复台湾(    )
    A .   军队实力雄厚 B . 作战武器先进 C . 战略战术得当 D . 得到群众支持
  • 24. 清政府明确规定:既经设立将军,凡乌鲁木齐、巴里坤所有满洲、索伦、察哈尔、绿旗官兵,皆听将军总统调遣。至回部与伊犁相通,自叶尔羌、喀什噶尔,至哈密等处驻扎官兵,亦归将军兼管。这体现清政府加强管辖的地区是(    )
    A . 西南 B . 西北 C . 东北 D . 东南
  • 25. 下图为清朝山东人口数与人均耕地占有变化情况,反映了(    )

    A . 农业经济发展停滞 B . 土地兼并情况严重 C .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 . 垦荒政策初见成效
  • 26. 清朝雍正帝胤禛在身份为亲王时,命宫庭画师以康熙年间的《耕织图》为蓝本,再绘此图进献父皇康熙。特别之处是,胤禛将贵为皇子的自己及妻子绘成辛苦劳作的农夫、蚕妇状。这主要说明(    )
    A . 康熙年间农业水平低 B . 雍正帝鼓励绘画创作 C . 胤禛据此以取得帝位 D . 清朝统治层重视农桑
  • 27. 安徽人方芬因诗集中有“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鸿听转明”一句,乾隆年间被刨坟戮尸,其五世孙方国泰亦遭刑罚。“清风”“明月”是历代文人的热门话题,但在清朝,作诗行文稍有不慎,就被牵强成罪。这说明清朝(    )
    A . 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 . 知识分子反清思想强烈 C . 严格规范文学创作 D . 重视各级官员文化素质
  • 28. “中国由最初的“防御’转而成为自我封闭,作茧自缚,在思想上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蒙住自己的耳目,捆住了自身的手脚,自我排除于发展的世界之外”。材料描述了清朝(    )
    A . 开放海外贸易 B . 长期闭关锁国 C . 抵御外敌入侵 D . 加强封建皇权
  • 29. 下图是清朝养鸟的旗人,该群体形象表明(    )

    A . 满族子弟养尊处优 B . 民众生活富足闲适 C . 政府要员贪污腐败 D . 清朝延续尚武精神
  • 30. 徽调最初形成于民间,进北京献艺时赢得观众喜爱。后来,其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逐渐形成了后来的“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流传四方。由此可知,“京剧”广受欢迎的原因是(    )
    A . 讲究唱词的通俗易懂 B . 坚持高雅化路线 C . 得到皇室的大力扶持 D . 融合众戏曲所长
二、综合题(本大题2小题,31题13分,32题12分。共25分)
  • 31. 繁荣的唐宋体育运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彩绘陶打马球女俑,此套彩绘陶俑为5件,均女性,着紧身服,骑马、策马打球的身姿栩栩如生。

    材料二:文史作品中的体有活动

    观拔河俗戏
    李隆基
    社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噪齐山岌案,气作水腾波。预期平岁稔,先此乐时和。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意思是:希望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如同这欢乐的时刻一样)
    伊蹴鞠之戏者,盖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义不可舍,倾徒习于禁中,今将示于天下。
    ——阎宽《温汤御球赋》
    日本国王子入朝贡方物,王子善棋,帝令待诏顽师言与之对手。
    ——《旧唐书·宣宗本纪》

    材料三:宋初,各级官吏多用文臣,社会文弱风气已露端倪。在正统文人的观念里,打马球已不再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社会风尚,而变成了一般市井之徒的恶习。一些在他们看来能够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且比较文雅、高尚的活动,如围棋、象棋、投壶等项目深受他们喜爱。不少体育项目逐渐步出宫廷、府第而走向社会,为一般市民所享有,有的人将蹴鞠等活动引入商业机制,以吸引游客。唐代对抗性极强的蹴鞠活动,至宋代已演变为以不用球门、一人或多人对踢的表演性踢法为主了。

    ----摘编自黄伟一《宋代体育与宋代社会》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所描述的三项体育活动的名称。选择其中一项,说明材料中该体育活动所承载的社会功能。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宋代体育活动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 32. 明成祖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开创“永乐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去虏之近,制虏之便,莫有如今日者也”,蒙古因素既是明朝迁都北京的真正意图,又是明朝迁都北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定都北京之后,明朝的使命便是以北京为政治中心,将南方的经济重心与北方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构建新的“华夷秩序”,真正实现中国的“南北一体化”。

    ——摘编自田澍《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材料二: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明成祖采取了繁荣文化事业的政策。他尊儒纳士,兼用杂流,咏歌写赋…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明成祖组织文人编纂了多种图书,其中最著名的是《永乐大典》。这是我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部类书,由3000文士历时5年编成,保存了我国15世纪以前大量的文化典籍。它不仅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珍品,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摘编自侯书森《权力史鉴》

    材料三:汉唐是明成祖心目中的盛世。在他看来,“万邦无不归顺者,圣人之统也”。正如汉有“张骞凿空”一样,他派郑和数次出使西洋,正是为了实现他“帝王居中,抚驭万国”的雄心。明成祖命郑和“往东南诸国赏赐宣谕”,借以“敦睦邦交”。

    ——摘编自晁中辰《明朝对外交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军事、经济角度分析明朝迁都北京后面临的问题,并归纳迁都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成祖繁荣文化事业的措施,并概括《永乐大典》的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并分析其条件。
三、小论文题
  • 33. 传统农业工具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农具的进步;农具的进步又反过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1. (1) 请写出图一农业工具的名称。说明使用图二农业工具的好处。指出图三运用于哪一种农作物的种植?
    2. (2)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生产工具的使用。请写一篇小论文,以你熟悉的或你身边的一件农业生产工具为例,从其功能、工作原理、使用情况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