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6月...

更新时间:2022-08-25 浏览次数:5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 1. 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员发现了30公顷的人工地基,经过部分试发掘,证明其上曾建有宫殿。近年来,又在良渚遗址的西北发现了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    )
    A . 初步确立了君主政治 B . 已有了初始的文明 C . 部落之间的纷争不断 D . 阶级分化十分明晰
  • 2. 商朝时,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ト;周公时期,参照夏商礼仪,制定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讲究尚德、尊尊、敬老、幼。这反映出(    )
    A . 宗法制度强化贵族特权 B . 周礼重视现实与人伦的特质 C . 天子借助神权维护权威 D . 西周确立了完善的礼仪文化
  • 3. 政治制度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图中先秦时期各项制度的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王位世袭制    ②礼乐制度    ③分封制    ④井田制 B . ①王位世袭制    ②井田制    ③礼乐制度    ④分封制 C . ①分封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礼乐制度    ④井田制 D . ①王位世袭制    ②分封制    ③礼乐制度    ④井田制
  • 4.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政治家主张增加人口(如下表)。这些主张(    )

    孔子

    “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也。”

    管仲

    “夫征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丰者霸。”

    商鞅

    “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普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

    A . 解决了当时人少地多的矛盾 B . 加剧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 C . 体现了重建政治秩序的需要 D . 说明地主阶级治国思想趋同
  • 5. 先秦时期,孔子认为“宽则得众”,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思想家(    )
    A . 认识到黎民百姓的重要性 B . 给予人民自由生存空间 C . 注重规范统治者的行为 D . 以民为重强调民生关怀
  • 6. 下表为西汉时受封诸侯统计概况。据此可推知(    )

    封诸王之子

    封功臣

    封外戚

    高帝

    3

    137

    文帝

    14

    10

    3

    景帝

    7

    18

    4

    武帝

    178

    75

    9

    昭帝

    11

    8

    6

    宣帝

    63

    11

    20

    元帝

    48

    1

    20

    成帝

    43

    5

    10

    哀帝

    9

    13

    平帝

    27

    22

    A . 分封制是西汉立国之本 B . 汉初异姓诸侯是分封的主体 C . 西汉后期政治趋于腐败 D . 武帝时诸侯势力进一步壮大
  • 7. 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了很多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主张,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宣,”这些主张旨在(    )
    A . 促使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思想 B . 糅合儒道法思想捍卫君主统治 C . 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 D . 以外儒内法中和统治集团矛盾
  • 8. 汉武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下列属于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有(    )
    A . 推恩令  五经博士  刺史制度  九品中正 B . 大一统  中外朝制  黄老无为  均输平准 C . 盐铁官营  独尊儒术  党锢之祸  凿空西域 D . 河西四郡  贤良方正  春秋决狱  算缗告缗
  • 9. 根据近年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吴问篇》中记载,春秋晋国赵氏采用最大亩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同时,赵氏“公无税焉”,不按亩征税,其余五卿都“伍税之”,即五分抽一的税制。在齐国,田成子对外借粮继续用先辈的小斗进、大斗出的办法。这些举措(    )
    A . 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B . 推动宗法关系逐步瓦解 C . 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 . 确立了私田的法律地位
  • 10. (2022·大连模拟) 诸侯相,统领百官,汉初多由功臣担任。文景时期,多选宽厚长者任诸侯相;汉武帝后,众多儒生被选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和内史等官职,“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上述变化反映出,西汉(   )
    A . 注重推进移风易俗 B . 行政中枢权力转移 C . 主流治国理念变动 D . 郡国并行体制完善
  • 11. (2022高二下·盐亭月考) 汉武帝在位54年,先后任用13位丞相,其中有6位因犯罪被杀或自杀。汉武帝明知石庆担任丞相不免尸位素餐之讥,但是当石庆借口关东地区遭遇天灾而引咎辞职时,他却勃然大怒,严加斥责,迫使石庆照旧任职。这一现象(  )
    A . 揭示了相权与皇权严重对立 B . 体现了加强专制的政治目的 C . 说明了汉武帝个人性格暴虐 D . 反映了丞相任用制度的缺陷
  • 12.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初“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但是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冶铁活动已经绝迹。这是由于西汉( )
    A . 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 B . 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以义利观教化于百姓
  • 13. 汉武帝崩后,昭帝继位时年幼,整个朝廷呈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权力真空。然而外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以主要辅政大臣的身份填补了这一漏洞,“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在昭帝朝13年中权倾朝野,“所谓朝臣,大都是他的党羽。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 开始出现外戚专权 B . 大司马大将军成为权力中心 C . 汉代专制皇权加强 D . 改变了秦朝以来的政权结构
  • 14. 谶纬(chenwei神学预言)在西汉末年勃兴,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产物,谶纬在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就是受到李通“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的图谶的鼓动。在继位前,刘秀编造赤伏符云:“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上述材料表明(    )
    A . 儒学巩固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B . 儒学神学化的特点日益突显 C . 新儒学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D . 谶纬神学使儒学发展为儒教
  • 15.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的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下列选项中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 )

    A . ①东晋   ②前秦   ③梁   ④北周 B . ①西晋   ②前秦   ③吴   ④北周 C . ①东晋   ②前秦   ③吴   ④北汉 D . ①西晋   ②北魏   ③梁   ④北周
  • 16. 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客观上反映出唐代(    )
    A . 文化气派的宏大 B . 平民社会逐渐形成 C . 社会控制的松弛 D . 儒学正统受到挑战
  • 17. 如表是魏晋时期的三则故事,这反映出当时(    )

    引文

    出处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晋书·阮籍传》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A . 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代主流 B . 传统儒学遭遇信仰危机 C . 士人群体追求世俗生活享受 D . 儒、道、佛三教出现交融
  • 18. 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崔、卢、李、郑、王五姓);不得修国史。”这反映了当时(    )
    A .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 . 政治制度的导向 C . 历史传承得到强化 D . 门阀势力的衰弱
  • 19. 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    )
    A . 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 B .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
    C . 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 D .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
  • 20. 道武帝(拓跋珪)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材料旨在说明北魏初期(    )
    A . 国家统一为政策调整奠定基础 B . 统治区域内实行封建剥削 C . 鲜卑族汉化和封建化进程 D . 拓跋部贵族实行汉族生活方式
  • 21. 如表为唐代御史弹劾制度的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时间

    概况

    唐初

    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之,小事则署名。

    武则天时期

    监察御史萧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有贪赃行为,苏味道被贬官。御史大夫李承嘉厉声指责曰:“公等奏事应报承嘉知,不然,无妄闻也。”诸御史根本不予理睬,弹劾仍“悉不禀之。”

    唐德宗时期

    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

    A . 御史逐渐控制朝政决策权 B . 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C . 政治决策运行具有随意性 D . 御史成为依附皇权的工具
  • 22. 唐中后期,均田制名存实亡。两税法“以资产为宗”,征役制度被雇役制度替代。少地、失地的农民成为受雇于他人的“自由”劳动者,租佃制发展。可见(    )
    A . 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唐朝后期出现 B . 土地私有制破产促使唐朝税制改变
    C . 税制变革推动生产关系变化 D . 唐不抑兼并政策在全国推广
  • 23. 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是这样评价汉唐政治的:“唐代政府和汉代政府之不同,若以现在的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主要说明了(    )
    A . 从汉到唐政治制度的重大进步 B . 汉唐两朝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 C . 汉唐两代皇权大小是不相同的 D . “九卿与六部”均隶属于宰相
  • 24. 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
    A . 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 B .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C . 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D . 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
  • 25. 政事堂初设于唐代贞观年间,凡是国家大政方针均在政事堂商议。至唐玄宗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而且有了独立的印信——“中书门下之印”。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中枢机构运行方式有调整 B . 中书门下省成为决策机构 C . 政事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D . 君权和相权矛盾有所缓和
  • 26. 开宝二年(969年)宋廷下诏:“西南、山南、荆湖等道,所荐举人并给往来公券……盖自初起程以至还乡费皆给于公家。”这一措施意在(    )
    A . 维护科举制度的公平性 B . 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 C . 规范选官制度的流程 D . 排除世家子弟参加科举
  • 27. 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 . 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 . 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 . 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 .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
  • 28. 北魏始行的均田制一直推行至唐朝中叶。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原则,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均田制的推行(    )
    A . 抑制了土地买卖与兼并之风 B . 有利于推动选官制度转型 C . 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D .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 29. 李沆(北宋名相)字太初,累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一夕,(宋真宗)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刘娥:出身寒微)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上述史事体现了北宋(    )
    A . 统治阶级仍未打破门第观念 B .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良好 C . 高级官僚深受理学观念侵染 D . 皇权受到了“制度性”约束
  • 30. (2022·菏泽二模) 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造成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这意在说明,当时(    )
    A . 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 B . 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 C . 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D . 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
  • 31. 《宋史》等官方资料显示,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每户家庭的平均人口数都低的出奇。其中数字最高的是天圣元年(1023年),每户平均人口数是2.57;最低的是元丰三年(1080年),竟然只有1.42。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宋代( )
    A . 人口出生率偏低 B . 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C . 主要统计赋役人口 D . 对户籍管理的松弛
  • 32. 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即所谓“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而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这反映出(    )
    A . 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开始于北宋 B . 募兵主要是为提高战斗力应对边患 C . 募兵缘于稳定统治却成为财政负担 D . 军费开支过大成为冗费出现的根源
  • 33. 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道:“凡国家庶务,钜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群下亦何由知禁”,于是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一举措(    )
    A . 打破了农耕和游牧文明的隔阂 B . 基于辽境内政治经济不平衡 C . 反映了儒家成为治国指导思想 D . 旨在完善辽朝法律制度建设
  • 34. (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 图1、图2分别是隋唐时期运河图与元代运河、海运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B .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不断加强 C . 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 D . 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交通发展
  • 35.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一划分方式的主要意图是(    )
    A . 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 .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C . 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 .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 36. 银铤是熔铸成条块等固定形状的白银,如图所示的银铤在南宋时期使用的情况明显增加(清赵翼《古诗》之十:“古人用钱币,银铤宋始行。”)。这反映南宋(    )

    A . 商业发展导致货币体系混乱 B . 赋役征银利于农业商品化 C . 出现钱荒和纸币的信用危机 D . 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37. 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北宋时,监镇一职多为贬官或武人所任,以收税为主要职能;南宋中后期,出任者逐渐以进士为主,职权扩大到司法、社会文化和社会救济等,又有监镇、巡检、监酒、监盐等职能分工。据此可知(    )
    A . 地方社会治理体系逐渐完备 B . 镇因经济发展地位得到提升 C . 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显著加强 D . 经济重心转移促进制度创新
  • 38. 学者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认为宋代商品流通有两种运动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农副产品向城市集中;一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地大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据此可知,宋代(    )
    A . 城市商业化水平的提高 B . 商人是商品流通的主导力量 C . 商业运行模式较为成熟 D . 农业与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
  • 39. 汉唐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则以宣慰使、安抚使、千户等官职封予各少数民族首领,其职类、承袭、贡赋和征发等遂形成一定制度。元朝这一举措(    )
    A . 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 B . 通过恢复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 C .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 . 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
  • 40. 元朝《市舶则法》规定,诸王、驸马、权豪、势要、僧、道等“下番(到国外去)博易到物货……依例抽解”,行省官、宣慰司官、市舶司官不得“拘占舶船”,不得“捎带钱物,下番买卖”。这些规定,旨在(    )
    A . 提高外贸管理的效率 B .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活动 C . 确保政府的外贸税收 D . 实现外贸进出口的平衡
二、非选择题(共3道材料题,满分40分)
  •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

    ——《宋史》

    ②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

    ——《宋会要辑稿》

    ③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宋)朱彧:《萍洲可谈》

    ④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

    官员

    科举出身

    荫补出身

    其他

    尚书左选

    925

    1380

    86

    尚书右选

    77

    2105

    1684

    侍郎左选

    9458

    6926

    622

    侍郎右选

    415

    11702

    3484

    ——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

    材料三:太宗时,置榷署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阯、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

    宋初制定私茶法规定,“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

    ——以上两段材料均出自《宋史》

    1. (1) “流动”是宋朝社会变化的典型特征,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2. (2) 综合材料,谈谈你对宋朝“流动”特征的认识。
  • 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安史之乱: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材料:下图是《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的思维导图。该书作者认为,以756年“安史之乱”为标志的历史断裂不仅对王朝命运而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来说,亦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真正的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摘编自陆威仪《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对安史之乱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的观点加以阐释。

  • 43.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宋代二十四路示意图

    图2 元代行省示意图

    对比图1、图2,提取元代行政区划变化的两条信息,并加以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