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贵港市2022届高三历史四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9 浏览次数:39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商朝时,束(同刺)族主要活动在山东地区,部族分支迁徙往往在母族周边。西周时期,束族的宗子分支迁徙到西周都城的周边地区。除束族外,东部地区的诸族也出现了类似现象。这一变化说明西周(    )
    A . 族群之间的文化交融有所加强 B . 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 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减弱 D . 分封制扩大了周王室统治区域
  • 2. “引经决狱”又称“春秋决狱”,由董仲舒首倡并得到汉武帝肯定,是指在具体的案件审理过程中,用儒家经典(尤以《春秋》为多)中的内容作为断案、判案的理论依据。这体现了(    )
    A . 儒学成为判定是非公道的唯一标准 B . 西汉法律的儒家化 C . 西汉时期的经学理论得到广泛推广 D . 法家思想被现实摒弃
  • 3. 如表为两宋都城的相关介绍。这表明两宋时期(    )

    都城

    城建特色

    北宋东京

    都城建设方面,主体部分继续保持南北朝以杂以宫城为中心的传统礼制和“前朝后寝”格局,但对封闭的里坊和集中市制进行了革新,坊市界限被打破

    南宋临安

    作为主要街道的御道也完全与商业大道结合在一起,瓦子较汴梁多。突破城郭的比制,在城外形成新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宋政府将城外的居民编为城南左、城北右、城西、城东四厢

    A . 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的监管 B . 都城的治理更加科学有序 C . 城市布局有利于商业发展 D . 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化明显
  • 4. 清朝对少数民族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依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这一做法(    )
    A . 不利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B . 利于对少数民族的同化 C .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D . 扩大了清朝的统治疆域
  • 5. 1871年,在签订《中日修好条规》之前,日方以“条规”在日语中多指国内法律和政治规定为由希望改成“条约”。中方则认为“条规”属于“西例”,不适用于中日关系,双方由此产生了分歧。该“条约”的最终签订表明当时清政府(    )
    A .   对日本侵华野心已有警觉 B . 在对日外交中一度占据优势 C . 过度拘泥于外交用语形式 D . 纯熟运用外交准则捍卫主权
  • 6. 历史学家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到,清末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的重大责任不外乎是“富国强兵”,而“五四”期间的中国人与之不同,他们明白当前的急务是把中国从列强的辖制下解救出来,他们团结群众的口号是“救国”。他意在强调(    )
    A . 清朝末年中国人思想未觉醒 B . 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 . 五四运动促成了民众的觉醒 D . 国人觉醒起始于五四运动
  • 7. 1928年到1930年,左联文化工作者翻译和出版了马恩著作近40种,列宁著作14种。此外还翻译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几乎都有中文译本,有的甚至出现几种译本。这股译介热潮(    )
    A .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顺利进行 B . 为革命人民提供了思想武器 C . 为我党根据地建设提供指导 D . 使马列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
  • 8. 下图为1978-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增长表,推动图表中粮食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 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 . 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日趋紧密 D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 9. 古希腊人常在重大场合及庆典活动中举行竞技比赛,优胜者将被授予荣誉称号,并代代传诵:让那些曾经在战场和竞技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永垂不朽,为后来者树起一座巍巍丰碑,为他们指明继续前进的方向。这表明(    )
    A . 古代雅典英雄主义精神泛滥 B . 男性公民是民主政治的核心 C . 人文精神塑造源于竞技比赛 D . 公共活动能够凝聚城邦力量
  • 10. 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它是文明的基础和国家富强之所在。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月应该是教育的核心,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据材料可知(    )
    A . 启蒙运动推动了教育内容的争论 B . 工业化的发展引发了对教育的思考 C . 科学教育的价值远超过人文教育 D . 科学与人文教育并重成为社会共识
  • 11. 苏俄政权在1917年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将土地、银行、贸易和重工业收归国有;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局部恢复资本主义,私人可经营小工厂,并能雇佣劳动力。这一变化表明(    )
    A . 政策调整为了更好地发展 B . 困难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 C . 苏俄政权的性质发生变化 D . 以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为主
  • 12. 有学者指出,如果以往世界政治基本上是大国强国的游戏,那么现在则是所有国家及非国家行为体都参与的全人类的游戏。该观点客观上反映了,当今世界(    )
    A . 国际秩序日益走向混乱 B . 大国强权意识普遍衰退 C . 政治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D . 全球治理主体已多元化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源头和中华文化根脉。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朝实行的“书同文”制度,为国家统一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社会俗用的隶书开启了汉字隶变楷化的规范之路。秦汉以来汉字的形体样式基本定型,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汉字还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中国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很大,但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发挥了沟通信息、联通人心、汇通文化的功能。几千年来,汉字体系前后相继,未曾断裂,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汉字,其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了稳定性条件。

    ——摘编自刘翠霞《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材料二:15世纪晚期,印刷术的兴起便教士与学者失去了对文化知识的独占权。更为重要的是,使英文版《圣经》价格更低廉,从而推动了民族语言的大众化和标准化。1536年,英王亨利八世颁行的将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的《统一法案》中强调,各级司法官员必须保证在法庭上使用英语。17世纪初,詹姆斯一世强调用英语把英格兰与苏格兰联合起来。18世纪,随着工商业发展,苏格兰人更加意识到,善用标准流利的英语写作和交流,能给自身经营活动带来更大好处。在威尔士,人们发现学习英语是摆腿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弱势的重要逢径。进入9世纪,实大在成在南等教育中的普及程度明显提高。

    《统治吧,不列颊尼亚!》是皇家海军军歌,出自18世纪苏格诗人之手。歌词中饱含了辉格党的理念,即我们是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融合成的不列颠人,属于同一个国家,享有同等的权益和自由。至19世纪初,《爱丁堡评论》成为英语世界最有影响的政治读物,编辑们力图让读者感到这份出版物拥有不列颠国家文化意识,传达的是一种高度的国家使命感。

    ——摘编自张炜《英语与近代不列颠国家的身份认同》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语在不列颠地区盛行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字和英语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的共同作用。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穆罕默德.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体包括:效仿欧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学和技术学校:减少宗教课程,增加现代科学内容:聘请外国教师任教:派遣的学生到欧洲(主要是法国)学习:等等。通过改革,现代世俗教育制度出现雏形。……由于阿里对埃及现代教育的突出贡献,其被后人称之为埃及“现代教育之父”。

    ——季诚钧、徐少君《埃及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英国撕掉伪装面孔于1840年7月直接出兵干涉,结果穆罕默德阿里被迫屈服……这就使得主要建立在军事供应基础之上的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埃及工业几乎全部破产……,由于现代化内在条件不成熟,它根本未能触及埃及传统深厚的社会基础,使得现代化看来成为一场更为纯粹的移花接木式的西方化运动……从农对里征调大量农民作工厂工人以及召集农民进行公共工程建设和服兵役……采用政府垄断专卖制度进一步损害了农民和农业的利益……的那些管理人员大多数是领薪俸的政府官吏,对于所干的工作既无知又缺乏热情。除了外国专家外,只有极少数技术人员掌握了新的机器生产和修理技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进口机器是新奇而珍贵的,机器一旦损坏,就形同废铁。

    ——摘编自王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埃及早期现代化》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最终,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列强之前的矛盾,在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欧战爆发。此时,欧洲各国人民情绪高涨,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国家展现实力的一次机会,前线战士们的浴血奋战会为自己民族赢得一个更光辉的未来,当然,没人认为战争会影响自身,40年的和平麻痹了所有人。德国人认为战争会在圣诞节前结束,大多数国家的人民也这样认为,他们都相信自己的国家会在几个月内取得胜利。……“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支配世界革命的记忆,已不复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渗透它的文化,已不再是1914年前所了解的那种资产阶级文化。当时完全掌握世界经济、思想和军事主力的大陆,如今已不再是世界经济、思想和军事的主力,不管是一般的历史或特殊的资本主义历史,都不曾在1914年告终,不过世界的极大部分,都已经通过革命进入一个基本上不同类型的经济形势。”自1914年以后,世界果真变得与以往完全不同、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1. (1) 根据材料,分析欧战爆发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战的影响。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四光,1904年获官费保送赴日本留学,1913年远涉重洋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了两年采冶,再转入地质系专攻地质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冲破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馆阻挠,辗转意大利等地回到祖国大陆。后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身份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新学科学会的建立及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1952年9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急国家之所急,一手抓铀矿地质,一手抓天然油气地质,创立中国地质力学理论,预测新华夏构造体系最东边的一条沉降带、黄海、东海乃至南海地区的海域含油远景,并因地球科学对发现大庆油田的突出贡献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5年李四光提出了加强原子能研究,推广同位素应用的建议,经中央政治局批准组建“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简称核委)。1959年撰写《地质力学概论》系统总结了李四光和他的学生们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是地质力学文库中的经典性著作,它标志着地质力学的完善与成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四光对现代中国建设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四光作为科学家代表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三、论述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坚持实事求是,不懈探索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不断实现其历史性飞跃的根本思想方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思想保证,是一条我们党用鲜血和生命代价换来的、贯穿百年历史的发展红线、宝贵生命线。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一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奋斗史、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是百折不挠、坚持不懈探索真理的非凡历程,就是把实事求是贯穿于我们党的全部实践、全部理论的光辉历程。回顾百年非凡历程,可以得出明确结论: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要法宝。

    ——摘自贾立政《弘扬伟大的实事求是精神》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