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2-07-28 浏览次数:5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tà)    杀(mǒ)    宁(wù)   忍俊不(jīn) B . 约(qì)    赘(lěi)    立(zhù)   依法取(dì) C . 罩(lǒng)  琐(wěi)  宿(lù)     姗姗来迟(shān) D . 热(chì)    愧(zuò)  粗(zhuō) 五脏六(fù)
  • 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到了震动,便“嘎叽”地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言观色,试探什么。
    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伞开得好等于有安全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
    A . ①惨②查③娱 B . ①残②察③虞 C . ①残②查③娱 D . ①惨②察③虞
  • 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一句中“被人类冲破的堡垒”这个短语,从结构上来说是动宾结构。 B . 《登幽州台歌》中,作者“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是想到了春秋时期幽州台燕昭王招纳天下贤士的典故,而自己此时却处于无明主赏识的境地。 C . 《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宗璞很善于写景状物,如“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的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这一句就成功地运用了“物我交融”的手法。 D . 《最苦与最乐》中提到的“任重而道远”出自《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春秋》《孟子》合称为“四书”。
  • 4. 名句默写。
    1. (1)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2. (2) 花木兰替父从军,奔赴沙场途中暮宿黄河边,“”这两句表现了木兰坚强背后的不舍与孤独。
    3. (3)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4. (4) 《望岳》中通过描写“云”和“鸟”突出泰山的雄伟壮丽的两句诗是:
    5. (5) 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己亥杂诗》)
  • 5. 名著阅读。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最初的人生追求是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正是因为这个目标,他身上仿佛有用不完的劲儿,并保持着淳朴善良的本性,但后来一系列的遭遇让他不愿再为买车而拼搏,更逐渐失去了生活的斗志,最终成为一个自暴自弃的人。可见生活中有追求,并能够始终如一的坚持,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请你结合《海底两万里》相关的故事,谈谈尼摩船长的人生追求。

  • 6. 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废玻璃根据其来源可分成日用废玻璃(器皿玻璃、灯泡玻璃)和工业废玻璃(平板玻璃、玻璃纤维)。__________?废玻璃加以回收利用,能产生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每回收利用一吨废玻璃可以节约0.58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1.26吨,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1.16吨。采用这种处理方式,主要集中在包装玻璃器皿方面,如啤酒瓶,饮料瓶等。如果在有效期内提高他们的重复利用次数,(  )可以提高利用效率,(  )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1. (1) 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2. (2) 在文段中的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 7.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孝子之至 , 莫大乎尊亲

    出自《孟子•万章上》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出自《礼记•祭义》

    【注】①至:极点。②尊亲:尊奉双亲。③深爱:对父母深深的爱戴。④和气;和顺之气。⑤愉色:和颜悦色。⑥婉容:态度委婉柔顺。

    1. (1) 请你根据【材料一】,用简洁的语言表述甲骨文“孝”字的造字本意。
    2. (2) 【材料三】中的两句关于“孝”的论述,哪一句和【材料二】漫画表达的观点最相近?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 8.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老王

    杨绛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 (1) 细读文章①——④段,具体说说“我”对老王的友善和同情表现在哪里。
    2. (2) 文章的第⑤⑥⑦三个自然段中,回顾了关于老王的哪些事?在这些事情中,“我”对于老王除了同情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感情吗?
    3. (3) 文章“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的段落中,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4. (4) 请你任意使用下面的一个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或思考。

      A“尊重”

      B“同情”

  • 9.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沉甸甸的乡情

        我的家乡坐落在一个小山村里,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可无论这里环境有多美,都逃不过生活的挑剔,全村100多口人,世世代代在土里刨食,生活并不富裕。

        那一年,我们全家总动员,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终于还完了欠下的债务。父亲再也不用干爬山采药这样的危险活计了,他就在河滩上包了5亩地,搭了一个窝棚,在这里种瓜卖瓜。

        瓜地旁边有条路,是村里人下山的必由之路,也是村里唯一条通往外界的路。说起来,人流量还是挺大的,瓜卖得挺好。

        那一年,我上初中,每个周末都要回家。说是回去拿生活费,其实是想回去收瓜看瓜,多帮帮父亲。

        瓜摊挣的是辛苦钱,卖一个瓜也就挣个几毛钱,所以,我平时都舍不得使劲儿吃。父亲却在这方面不上心,下山的乡邻,或是外出回来的左邻右舍,都喜欢在瓜摊坐上一会儿,和父亲聊一会儿。只要人一坐下来,父亲就到瓜地摘瓜,然后招呼大家吃。

        我算了一笔账,每天这样白送人吃,每人消耗两三个的话,一天下来,我们可能就要少挣十块八块的。瓜摊一年到头就只能摆两个月,可光这样白送人吃,我们就要损失六七百块钱,我两个月的生活费就没了。

        为这事儿,我不止一次提醒父亲,劝他不要这样大方,还是要节省一点,可父亲每次都是笑一笑,也不和我争辩,乡亲们来了,他还是照样招呼大家吃瓜,我气得只能干瞪眼。

        那年夏天,雨水特别多。一夜暴雨后,我有些担心,下这么大的雨,小河肯定要涨水,现在正是瓜的成熟季,瓜地又在河滩上,如果河水漫过河岸,那这个夏天我们全家就白忙活了。不行,得马上回家摘瓜,能抢摘多少就摘多少。

        我迅速找到老师,写好请假条,急急忙忙往家赶。

        可刚一进山,我的心就凉了半截,河水已经漫过了岸,不用想,瓜地肯定被泡了。我的内心无比沮丧。经过瓜地时,看到整片瓜地已经被水淹得只能看见几片瓜叶时,顿时有一种绝望的感觉。

        我一跌一滑地沿着山路回到家,心里想着父亲会怎样伤心、怎样难过,也想了无数个方案来劝慰他。

        可没想到,我的这些方案都白想了。刚进门,我就闻到一股瓜香,定睛一看,发现屋子里堆得满是香瓜。

        “抢回来了?”我惊喜万分,进了屋便问父亲。父亲坐在那里抽烟,没说话,只是静静地点了点头。

        “这么多,您是怎么抢回来的?”我问父亲。

        “孩子,昨天晚上下暴雨,我怕河里涨水,就赶忙进瓜地抢摘。摘着摘着,村里来了20多个人,都冒着雨帮我们摘瓜,一直摘到下午,直到河水漫过了岸,熟的、能摘的都摘下来了。你刘叔有关节炎,不能下水,可他还是顶着雨帮我们……”父亲一边说,一边带着骄傲的表情。“大家啥时候回去的?”我一边脱鞋一边追问。

        “摘完了瓜,大家身上都湿透了,全身都是泥水,我想留他们吃饭,可大伙儿都不留,都说这不算啥事儿....”父亲带着感激的神情又对我说。那一刻,我的心里不知哪里来的激动,眼泪就在眼圈里打转。

        父亲不作声,抽着烟静静地看向一边。好一会儿,他才敲了敲烟斗,对我说:“孩子,这些乡情咱得记着啊!前段日子你总是提醒我,不要总招呼大家吃瓜。其实我一直想告诉你,村里人到了瓜摊上,哪个没有分寸,有几个是使劲儿来吃的,吃上一个半个就算多了,都知道我们生活不易。这次抢摘瓜,爸没提让大家来帮忙,大家都是主动过来的,少说也抢回了一大半,要是没有他们,我们今年的收成就算完了,这就是乡情。你说,平时送乡亲们几个瓜吃,算点啥咧……”

        父亲的一番话,说得我低下了头。

        一天,我背着筐,装着瓜,挨家挨户到帮我们摘瓜的乡亲家里送。因为,我懂得了,送的这几个瓜,不仅是感情,也是恩情,更是什么都比不了的沉甸甸的乡情。

    (作者:程刚 有改动)

    1. (1) 通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故事情节

      “我”的心理

      父亲总是招呼大家吃瓜

      气得只能干瞪眼

      一夜暴雨后,我急忙请假回家

      绝望

      父亲告诉我这都是乡亲们抢摘回来的

      惭愧地低下头

    2. (2) 细读第15、16自然段,分析父亲“骄傲”和“感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 (3) 读完全文,你认为“沉甸甸的乡情”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4. (4) 本文最突出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 10. 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十余岁  金经 B . 一老河兵之  臭不可 C . 求之下流,颠  顽不化 D . 得于数里外  如所料
    2.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 (3) 请简要分析“众服为确论”这个表明众人态度的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4. (4) 读了本文,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 11. 古诗词鉴赏。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 (1) 诗人游山西村时都看到了什么呢?请概括出任意的两个方面。
    2. (2) 请从对仗的角度,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处。(提示:对仗一般是指词性的对照)
四、作文。(50分)
  • 12. 味道,并不单纯是指舌尖体验到的酸甜苦辣,用心感受到的滋味才更耐人寻味。各种滋味都是平凡生活的一部分,愿你生活中的万般滋味浸润你的心灵,使你双目清亮,心思纯正。

    请你以“上了初中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要求:合理选材,不落俗套;文从字顺,写成一篇记叙文;书写字体规范,卷面整洁;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不少于5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