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大连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5月第二次模拟测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2 浏览次数:67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思想对我国历史上的官僚政治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 . 天下一家理念被普遍认可 B . 原始的推举方式受到推崇 C . 官员的德与才被特别关注 D . 地域间文化差异逐渐消弭
  • 2. 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    )
    A . 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 B . 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 . 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 D . 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
  • 3. 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从家庭教育着手,着重阐发了儒家的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以“务本之道”教育孩子博学技能。材料表明,该《家训》的出现(    )
    A . 冲击了当时政府主导的教育 B . 与封建社会的法治发生冲突 C . 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 D . 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
  • 4. 公元九世纪初,日本高僧空海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佛法,期间经常研习王羲之、颜真卿书法(见图1)的笔法。回到日本后,空海积极发展日本的书法(见图2)并开创日本书法理论的先河。

      图1颜真卿书法作品《祭侄文稿》(局部)    图2空海书法手札《风信帖》

    分析材料可知,空海的重要贡献是(    )

    A . 促进中华文化在日本传播 B . 使佛教文化从此传入日本 C . 开启了中日政治交往历程 D . 将日本先进文化带到中国
  • 5. 书肆(古代书店兼刻书作坊)晚唐以前多集中于洛阳、长安,固定于市,销售对象多为士大夫阶层。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宋代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城市街市中书肆日盛,所刻的书目除传统经典外,还有通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源是(    )
    A . 雕版印刷术推广 B .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C . 文化重心的南移 D . 科举考试范围扩大
  • 6. 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蒙古、新疆、西藏为屏藩保障腹地安全和以琉球、越南等藩属国为“藩篱”屏卫中国的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这表明(    )
    A . 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 B . 新疆和台湾正式属于中国领土 C . 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 D . 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
  • 7. 下表是近代上海、天津两座城市的发展缩影。

    城市

    人口

    市政建设与管理

    城市功能

    上海

    1880年仅城区已达百万

    19世纪中后期,公共场所、设施(如公园、图书馆、路灯、排水工程、电报电话局等)和道路管理日益完备。

    由传统商业市镇发展为大规模工业制造和金融贸易综合型城市。

    天津

    1925年,城市人口突破100万

    街道宽平,电线连成蛛网,路灯列若繁星。此外,现代邮政、电车和电灯公司以及近代中国最早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立。

    由拱卫京师的军事重镇发展为华北地区经济中心,连接华北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枢纽。

    由此可见,近代这两座城市的发展(    )

    A . 标志我国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B . 表明近代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很高 C . 促进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D . 深受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影响
  • 8. 全面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海工业在炮火中艰难向西南大规模迁移,包括机械、化学、电器、钢铁、纺织工业等。内迁工厂在1938至1940年间的生产总值达14586万元,平均每厂内迁后产值累计为473568元。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是(    )
    A . 使得国民党政府不再消极抗战 B . 为抗战胜利提供精神和物质保障 C . 迫使日本取消了以华治华策略 D . 保证近代工业体系的独立与完整
  • 9.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以城镇公费、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医疗保障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基本医保制度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了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我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    )
    A . 满足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B . 与世界各国医保体系接轨 C . 让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满 D . 提高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
  • 10. 阿克顿在《自由的历史》中提到,雅典人所知道的防止政治骚乱的唯一方法,就是权力的集中。而梭伦则将在他看来普通民众有能力运用的影响力都交给了他们,并说,除了法律以外不服从任何主人。梭伦的主要意图是(    )
    A . 推行民主政治 B . 追求法律至上 C . 实行寡头政治 D . 建立城邦制度
  • 11.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指出:“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对亚里士多德章句的汇编,对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明(    )
    A . 保存了古希腊哲学 B . 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精华 C . 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D . 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 12. 1862年4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在哥伦比亚特区(首都地区)禁止黑人奴隶制的法案,它规定由政府以每人300美元的价格赎买所有奴隶,然后一律给以自由;但是该法案又提出:被解放的奴隶由政府提供旅费移居利比里亚或海地。据此可知,该法案的颁布(    )
    A .   仍然具有种族歧视色彩 B . 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 C . 缓解了美国南北方矛盾 D . 极大推动了美国殖民扩张的步伐
  • 13. 19世纪西方国家竭尽全力支持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者反对各自的敌人,这些敌人往往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主义者或立宪主义者,或二者兼而有之。西方国家倒成了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西化派的敌人,这实在是件怪事。从中可以看出(    )
    A . 世界殖民体系完全形成 B . 被殖民地区的反抗力量弱小 C . 列强间的殖民冲突加剧 D . 西方殖民主义者的险恶用心
  • 14. 20世纪初兴起的亚洲革命风暴,是继19世纪初拉丁美洲革命风暴之后的全世界历史新阶段的重大标志性事件,是第三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历史性开端。列宁把这次革命风暴称为“亚洲觉醒”。之所以被称为“亚洲觉醒”,主要是因为(    )
    A . 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 B .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 . 社会主义国家地理范围不断扩大 D . 革命后各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 15. 法西斯势力猖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出现的时代现象,其理论基础是“种族论”“国家至上论”“领袖权威论”等;其目的在于打着“灭绝低级人种”旗号与人类为敌和打着“夺取生存空间”旗号称霸世界。该现象(    )

    ①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    

    ②始终是爱好自由与和平人民的敌人

    ③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发展迅速      

    ④体现了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16. 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
    A . 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 . 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C . 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 . 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个题考生必须作答。其中,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这成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主要国际贸易模式。由于中国“银荒”,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引入西方商贸习惯、通用语言、技术知识等。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开始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晚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史“17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材料二: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许可后,澳门的转口贸易把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西班牙人的东来,大大拓展了历史大变局的深度与广度。稍后来到远东的荷兰人,建立了统一的“联合东印度公司”。西欧列强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西方学者将其概括为“丝—银”对流。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日益完备。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 (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晚明历史大变局”出现的重要原因并概括这一变局的突出表现。
    2.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针对“晚明历史大变局”这一历史现象简单谈谈你的认识。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扫肓教育始于清末。为应对列强入侵与民主革命浪潮,清政府1908年公布简易识字学塾计划,1909年颁布《简易识字学塾章程》,遂由京师逐渐推行各省,招收年长失学和贫家子弟无力就学者,学习国文、国民道德、算术、习字、体操五门课程,免收学费,书籍用具由学校提供。我国第二次由政府规定的扫盲教育是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民众学校办法大纲》,设有识字、三民主义、常识、珠算或笔算、乐歌。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颁布《修正民众学校规程》,赋予民众学校新使命,同时在《国民教育实施纲领》中将教育与实业、生活切实相连,并颁布《国民学校和中心学校办理社会教育要点》,进一步推动扫盲教育。此外,民间扫盲教育也有所发展,如陶行知的乡村工学团。另外,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扫盲教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为使广大工农群众摆脱愚昧、当家作主,扫盲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拉开新中国扫盲事业的序幕。过渡时期,国家大力开展工农识字运动,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并不断在农村、机关干部、工厂、矿山、企业职工中加强扫盲教育。约十年的扫盲教育,使我国青壮年文盲降低了37%,依靠群众、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举办各种形式的、以识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技术扫盲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扫盲教育由以扫盲为主,到初步建立起由扫盲、初等、中等到大专的工农教育体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立德等著《新中国扫盲教育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近代扫盲教育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深入开展扫盲教育的历史意义。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前期,政府逐步接纳妇女进入文官行列。但在很长时期内,广大妇女不能进入重要岗位,只能担任抄写、打字和收发之类的工作,多数是临时雇员,而且受到年龄和婚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面对种种不合理现象,英国文官界妇女在社会进步势力的声援下,长期坚持斗争。1919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应因性别或已婚而被剥夺担任文官的资格。两年后财政部又首先制定接纳妇女担任文官的实施细则,允准妇女参加文官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但同时又规定女文官候选人必须是单身女子,一旦结婚必须辞职。正因为如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只有少数妇女能获此幸。部分妇女进人高级文官阶层,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下表  1870年英国枢密院《文官制度改革令》颁布后人数变化情况

    文官人数

    文官人数

    1881

    50,839

    1914

    280,900

    1891

    79,241

    1922

    317,721

    1901

    116,413

    1939

    387,400

    1911

    172,352

    1943

    710,400

    ——资料来源:G.德鲁雷和T.布切尔:《现代文官制度》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英国妇女在入职文官职位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导致文官人数不断增多的主要因素并对“文官人数不断增多”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价。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圆满发射成功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发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同一天”并配上下面三幅图片(见图 3、图4、图5),由此引发网友的热议。从中可以看到,跨越时空的同一天,记录着一代代中国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前进历程。

    图3(1964年10月16日)  图4(2003年10月16日)  图5(2021年10月16日)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材料在研究新中国科技发展方面的史料价值。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图片中任意提取信息并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谨,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