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营口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4月第一...

更新时间:2022-05-11 浏览次数:3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世界古代史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先后兴起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这些帝国的共同之处是( )
    A . 奴隶制帝国 B . 疆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C . 封建制帝国 D . 都同中国有密切的联系
  • 2. (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用“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来阐释雅典民主政治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    )
    A . 人民主权 B . 轮番而治 C . 人人平等 D . 等级分明
  • 3.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某古代文明时,列出了其具有的典型特征(如下表),该文明是( )

    有自己的文字体系

    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经济

    有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在文学方面成就突出

    A . 古埃及文明 B . 古罗马文明 C . 古希腊文明 D . 两河流域文明
  • 4. 某思想家说:“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 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这位思想家是( )
    A . 普罗塔戈拉 B . 亚里士多德 C . 西塞罗 D . 塞内卡
  • 5. 雅典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五百人会议是处理日常事务的最高行政机关,它由10个地区部落按抽签法各选50人组成,50人为一组,轮换执政;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陪审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
    A . 轮番而治 B . 民主监督 C . 三权分立 D . 政教合一
  • 6. 古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那么古罗马人穿着中国的丝绸最早可能是在( )
    A . 秦朝时 B . 西汉时 C . 唐朝时 D . 宋朝时
  • 7. 据史书记载,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从海道来到中国,这是中西直接友好往来的最早记载。“大秦”应是指( )
    A . 波斯帝国 B . 罗马帝国 C . 亚历山大帝国 D . 亚述帝国
  • 8. 公元前6世纪时,释迦牟尼创立宗教,反对婆罗门种姓的优越地位,提出“众生平等”, 力图在宗教领域内破除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他认为,种姓之间没有贵贱之分,看人不应分种姓出身,应看其行为和才能。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宗教是(   )
    A . 佛教 B . 道教 C . 基督教 D . 伊斯兰教
  • 9. 公元前332年,在切断了波斯陆军和海上舰队的联系后,某国大军调转矛头,长驱直入,攻下埃及。在尼罗河三角洲西部建立了流传至今的亚历山大城。此处“攻下埃及”的国家指( )
    A . 西罗马帝国 B . 马其顿王国 C . 古巴比伦王国 D . 孔雀帝国
  • 10. “地中海已成为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帝国”是( )
    A . 罗马帝国 B . 波斯帝国 C . 阿拉伯帝国 D . 奥斯曼帝国
  • 11. “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该材料体现了基督教会在欧洲的作用是( )
    A . 控制人们思想 B . 大肆进行宗教迫害 C . 宣传人文思想 D . 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 12.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中世纪”。它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消亡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一段历史。中国史学家习惯上称之为西欧封建社会,其特点包括( )

    ①政治分裂割据

    ②实行庄园制

    ③教会地位显赫

    ④王权至高无上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3. (2021高一下·通化期中) 公元前8世纪以后,西欧逐渐形成了从国王到骑士的金字塔形的政治制度。国王是最高的领主,以下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最后是骑士。在这种体系下,各级领主依次从属,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辖附庸的附庸。这反映的是(   )
    A . 雅典民主制 B . 君主立宪制 C . 封君封臣制 D . 民主共和制
  • 14. 从公元7世纪开始,穆罕默德和他的继任者们逐渐使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在对外征服的过程中阿拉伯人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关于阿拉伯文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以政教合一的苏丹制度统治全国 B . 发明了“0到9”的数字计数法 C .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 D . 创立了自给自足的庄园与农奴经济体制
  • 15. (2021高一下·元氏期中) 印加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上述信息说明印加国家(    )
    A . 集权程度较高 B . 统治十分残酷    C . 侧重经济控制 D . 当时最为强大
  • 16. “幕府”又称“江户幕府”,是日本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由德川家康建立。德川氏以江户为政治根据地,开幕府以统治天下,故亦称江户幕府。面对17世纪的世界变局,德川幕府采取的措施是( )
    A . 实行大化改新,向封建社会过渡 B . 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C .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抵制外来影响 D . 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 17. (2021高一下·唐县期中) 西欧的众多城市,大都是在某一个封建主的庄园土地上建立起来的。起初封建主对城市并不感兴趣,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经济利益。当时城市对于封建主们最显而易见的有两大利益:一是“你们在我的庄园里交易,那就要向我交税”;二是赚市民们的钱。例如,本来放在城堡内部的公用磨坊被搬到了城市中间并开始收费。这意味着( )
    A . 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将荡然无存 B . 市民将以各种方式反对封建主的剥削 C . 西欧城市居民普遍信仰基督教 D . 封建城市的布局规划将更加规范合理
  • 18. (2021高一下·哈尔滨期末) 9世纪时,英法等国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书,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因此选择支持国王;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了。西欧城市的这一变化(   )
    A . 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B . 得益于宗教改革的兴起 C . 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D . 制约了代议制民主发展
  • 19. (2021高一下·泗水期中) 1995年,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举办的关于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研讨会上,学者们认为非洲“吃饭靠大树”“财富看实物”“部族利益高于一切”的部族主义观念、封闭的农业文化性质等生产和消费文化与现代化精神背道而驰。2001年,张宏明指出必须重建非洲文化才能使非洲摆脱边缘化的厄运。这些观点反映了(   )
    A . 学者对非洲史的研究观念相对滞后 B . 探讨非洲史的观念和途径比较清晰 C . 非洲传统文化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 D . 非洲文化与发展研究有待继续深化
  • 20. (2021高一下·长春月考) 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 )

    ①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      

    ②都信奉伊斯兰教

    ③政治制度中体现政教合一特点    

    ④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1. 北极航道是指穿过北冰洋的海上航道。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道的开通逐渐从梦想变成现实,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公司开始着眼于这条航道的商业价值。下列航海家曾经为北极航道的开通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

    A . 哥伦布 B . 麦哲伦 C . 巴伦支 D . 迪亚士
  • 22. (2021高一下·肇东期末) 下面知识结构图最适合于说明(   )

    A .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B .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C . 人口与物种的交换 D . 早期殖民扩张
  • 23. 1663年英国颁布《主要商品法案》,规定一切从欧洲输入英国北美殖民地的主要商品(只有少数例外),必须首先在英国靠岸卸下,由英国政府征税,然后再装船运走。此举的目的是( )
    A . 打击荷兰,促进航海和工商业发展 B . 确立世界海上霸主地位 C . 扩大海外贸易,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 . 保障其稳定的销售市场
  • 24. 16世纪之后的欧洲市场上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其价格下降,走上更多普通家庭的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
    A . 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 . 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 . 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 D . 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 25. 西欧市场的物价指数如果以1511-1520年为100,粮价到1561—1570年涨至274,其他食品价格涨至161,工业品价格涨至118,但工资跌至81。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技术革命导致工人相对过剩 B . 自由贸易冲击了价格体系 C . 移民涌入造成严重商品短缺 D . 新航路开辟影响市场关系
  • 26. 1692年,马萨诸塞的新殖民特许状规定所有者成为该殖民地的政治权利来源。有人评论道:各城镇会考虑所有独立人士的审慎意见。这些人的经济能力会让他们在城镇事务中享有按自己意志行事的自由;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实现多数人的统治,而是维持清教徒的道德共同体。”材料说明( )
    A . 马萨诸塞州是英国国教的道德共同体 B . 有产者的意见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C . 精英政治在殖民地有一定的历史传统 D . 清教徒决定着殖民地的政治经济事务
  • 27. 有史学家认为,在欧洲的海外拓展和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并非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段话的解释最到位的是( )
    A . 欧洲航海家开辟的新航线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没有直接联系 B . 企业家的资本为航海、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动力 C . 如果没有王室和资本家的资金支持,航海家不可能完成航海 D . 拥有资本的企业家和拥有雄心的航海家共同开辟了新的航线
  • 28. 佛罗伦萨的地理学家托斯坎内里曾按照地圆说理论绘制了“世界地图”,将中国和印度的位置确定在大西洋的彼岸,使人们相信,从欧洲出发向西穿越大西洋,就可以到达东方。据此推断该地图(        )
    A . 取得基督教会的支持 B . 得到中国皇帝的认可 C . 为欧洲探险家提供支持 D . 为欧洲宗教改革助力
  • 29. (2018高一下·如皋月考) “作为压舱物的瓷器,却以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引起上流社会关注,人们争相追逐,贵族则以其夸耀财富,而烧有个人化纹章的瓷器更是显赫社会地位的象征,一时间,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这说明(    )
    A . 殖民扩张推动了中西之间的贸易 B . 瓷器成为衡量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准 C . 新航路开辟后瓷器开始传入葡萄牙 D . 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 30.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 .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 .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 .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二、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全球化初始阶段一系列的发现和跨文化交往有关。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从而使基督教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谱系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这摧毁了整个基督教教义的基石。敏锐的思想家首先觉悟,并起来呼吁民众质疑和抛弃旧的世界文明图景。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还受到与中国的跨文化交往的影响,启蒙运动期间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与欧洲文明迥异的中国文明在这股“热”中被理想化了,常被用来借以对比和批判欧洲的旧制度和文化。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并据此提倡“开明专制君主”模式。他同时也盛赞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的史书充满理性,没有迷信和虚构,这些都被用于揭示法国宗教文化的非理性,以及鼓吹法国需要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的理由。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启蒙运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三、材料题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新的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法国遂成为复兴研究罗马法的中心,这一转移使罗马法对法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自由、平等”之大旗,以自然法理论为武器,同中世纪以来占据统治地位之神学政治论相抗衡。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为保住大革命胜利果实,在拿破仑直接领导下,《法国民法典》终于诞生了。

    ——摘编自邓慧、袁古洁《理性法典化运动背景之探讨及其借鉴——以〈法国民法典〉之编纂为借鉴》

    材料二:《法国民法典》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人们可以在不违反法律与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的情况下,自由订立契约,创建自己期望的各种民事关系。《法国民法典》制定之前,法国南部、北部地区分别受罗马法和习惯法的影响,存在因经济社会规则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而引起的各种矛盾。《法国民法典》的施行结束了这种规则割据、冲突的局面,实现了法国境内经济社会生活基本准则的统一。这部法典传到世界各地,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

    ——摘编自王静《〈法国民法典〉的制定及其历史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法国民法典》诞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法国民法典》的积极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