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五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

更新时间:2022-04-30 浏览次数:5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 1. (2022八下·东台月考) 在西方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1949 年毛泽东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他能够成为备受关注的《时代》周刊人物的原因主要是(   )
    A . 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揭开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B .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 C .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引发中国社会巨变。 D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 2. 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终于站起来了,不断追梦始于(   )

    A . 中国共产党成立  B . 抗日战争胜利 C . 新中国成立  D . 三大改造的完成
  • 3.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有关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字,这一协议的执行意味着(    )
    A .   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 . 获得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C . 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D . 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 4. (2022八下·东台月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我们的工作”包括(   )
    A . 制定并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举行开国大典
  • 5. (2018八下·农安月考)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住……”一首激荡人心的电影插曲《我的祖国》,它是电影中志愿军战士克服缺粮、缺水、缺氧的严重困难,坚持坑道作战时唱的歌,其背景是下列哪次战役(  )
    A . 渡江战役 B . 百团大战 C . 上甘岭战役 D . 辽沈战役
  • 6. (2022八下·东台月考) 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下列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是(   )

    ①黄继光 ②雷锋 ③邱少云 ④董存瑞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③
  • 7. 出现如图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

    A .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8. (2018·德州) 民歌《土地还家》中唱道:“穷人翻身来当家,分了土地呀喜洋洋,土地还家呀生产忙;过去的生产被剥削,现在生产呀自己享……”这是在下列哪一文件颁布后实现的?(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9. (2018·江西) 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2%,农作物产量迅速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 . 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公有制 C . 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 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10. (2022八下·东台月考) 2017 年 10 月 15 日,矗立在滚滚江水上的“新中国第一桥”迎来她 60 岁的生日。她是(   )
    A . 钱塘江大桥 B . 武汉长江大桥 C . 南京长江大桥 D . 江阴长江大桥
  • 11. (2021·龙东)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
    A . 重工业 B . 轻工业 C . 纺织业 D . 畜牧业
  • 12. (2022八下·东台月考) 2018 年 3 月 21 日新华社北京报道: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21 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主持并监誓。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哪次会议?(   )
    A . 中共一大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 十一届三中全会
  • 13. (2017八下·张家港期中) 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的新形式,并迅速在全国掀起公私合营的浪潮。“浪潮”是指(   )

    A .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B . “大跃进”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农业合作化
  • 14. “这次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大会”是(    )
    A .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 .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C . 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D . 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 15. 如图所示宣传画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    )

    A . 解放战争时期 B . 三大改造时期 C . “大跃进”时期 D . “文化大革命”时期
  • 16.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有(    )

    A .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 .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C . 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       D . 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 17.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请你判断习主席所做的这首词追思的是谁?(    )
    A . 邓稼先 B . 雷锋 C . 焦裕禄 D . 王进喜
  • 18. “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是 ( )

    A .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B . 保家卫国,革命英雄主义 C . 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D . 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
  • 19. 如图是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毛泽东。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文化大革命 B . 大跃进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国共十年对峙
  • 20. 2021年5月的一天,长沙许多花店纷纷挂出“免费提供菊花”的小牌子,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民众自发吊唁一位伟大的人物,感念他让我们吃饱了饭。民众吊唁的是( )
    A . 魏源 B . 黄兴 C . 雷锋 D . 袁隆平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 21. (2022八下·东台月考) 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全国上下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回首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 9 月召开,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0 月 1 日下午 2 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

    材料二 2019 年 9 月 30 日晚,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庆招待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李克强总理说,70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诗篇。

    材料三 文献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还原了……抗美援朝战争,该片分为《决策出兵》《首战告捷》《声威大震》等,首次全景式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从出兵朝鲜到凯旋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战役,以及英雄模范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 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 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 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 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 仍不得温饱。

    1. (1) 材料一中的《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什么作用?
    2. (2) 材料二中,70 年前的哪一事件宣告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重大意义?
    3. (3) 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这场战争的胜利对我国又有何影响?
    4. (4) 为了改变材料四反映的土地不合理现象,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其推行对刚刚成立的人民政权起到什么作用?
    5. (5) 归纳上述材料共同体现的主题。
  • 22. (2022八下·东台月考)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在解决“三农”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第二阶段:由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 1955 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事。

    ———— 1958 年 8 月 13 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 1958 年 8 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 9 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1. (1) 材料一中的措施使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 (2) 材料二中的举措使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3. (3) 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当时农村出现了哪两大运动?给当时中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危害?分析这两场运动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4. (4) 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23.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为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材料一: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材料二:如图。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954年某部法律文献

    1. (1) 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党和政府编制的发展规划叫什么?试举出其中的两项建设成就。
    2. (2) 材料二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次运动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3. (3) 写出材料三中的法律文献的名称。该法律文献的性质是什么?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当时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