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十五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3月第一...

更新时间:2022-04-21 浏览次数:4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
    A . 对专制体制的不满 B . 对社会公平的诉求 C . 过于理想化的追求 D . 不符合统治者需求
  • 2. 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
    A . 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 . 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 . 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D . 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
  • 3. “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 . 佛教融合需学伦理 B . 士大大的崇佛心理普遍 C . 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D . 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 4. “中山装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敞领,而是采用关合式的立领,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山装的这种设计(   )
    A . 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 B . 带有反专制的意义 C . 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 . 具有中西合璧风格
  • 5. 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
    A .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 . 体现“君权神授” C . 体现自由平等 D . 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 6. (2021高二下·德州期中) 古希腊化文化把关注的目光从遥远的宇宙转向了多变的人生,文学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创新,出现了田园诗、科普诗;在艺术创作上,由神庙建筑转向象征权力与财富的宫殿、公共建筑物和纪念碑。据此可知,古希腊化文化( )
    A . 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B . 突出世俗性和大众化 C . 强调社会等级秩序 D . 带有神秘主义的倾向
  • 7. 图1中两幅国徽图案反映的是(   )

    A . 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几乎是完全相同 B . 两国之间存在着直接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 C . 俄罗斯的发展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D . 俄罗斯比拜占庭帝国更加重视骑兵的建设
  • 8. 在印加帝国首都蒂瓦纳库城遗址中,还保存着一座卡拉萨亚神庙,庙中有巨石砌成的太阳门,每年9月22日正午的阳光必径直穿过;门上刻有花纹,上一排为完整的金星历,预算50年的运转值与实际情况只差7秒钟。这主要反映了印加人(     )
    A . 虔诚的宗教信仰 B . 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C . 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 D . 已经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 9. 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的最为瞩目的艺术,这些壁画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画面大量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和宫延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这说明(   )
    A . 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出现了世俗化倾向 B . 当时的印度受分裂割据影响政局动荡不安 C . 落后的农耕文明使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 D . 印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寺庙建筑群
  • 10. 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
    A . 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 . 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 . 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 . 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 11. 一年一度的春运经常被形容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人口迁徙。而在中国古代,人口的迁徙从来没有停止过,古代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 . 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 B . 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 . 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 . 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 12. 下表为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据(单位:人),据此推知(   )

    年份

    1849

    1850

    1852

    1854

    输出人数

    323

    447

    18434

    25063

    A . 导致了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B . 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问题 C . 华工为美国西部大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D . 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
  • 13.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而法国则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移民的涌入(   )
    A . 导致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B . 为欧洲的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 C . 引发欧洲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 D . 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
  • 14. 据统计,在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难民问题依然严峻。到2019年,全球的难民有近8000万人。2020年“世界难民日”(6月20日)的主题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每个行动都很重要”。由此可知( )
    A . 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B . 难民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 . 民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 D . 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头号敌人
  • 15. 据统计,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量增长了3倍多,铁路线长度增长了4倍,世界船舶总吨位增长1倍以上。这表明(   )
    A . 国家之间经济争夺更加剧烈 B . 世界各地区间联系的加强 C . 世界各地获得同等发展机会 D . 蒸汽机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 16. 图2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此图反映了(   )

    A . 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B .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 C . 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 D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朝,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夺取。”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遭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的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熊家利《世界通史纲要:古代部分》

    材料三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文明对日本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2

    阶段

    历史现象

    第一寒冷期

    (公元前1000——前850年)

    北方的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到达关中地区,出现了“南夷与北狄

    交”的局面。西周末年,戎狄攻破镐京,周朝迁都洛邑

    第二寒冷期

    (公元初年到600年)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出现五族内迁局

    面,继而有孝文帝改革

    第三寒冷期

    (1000——1200年)

    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挥戈南下,建立政权与两

    宋长期对峙

    第四寒冷期

    (1400——1900年)

    1636年,皇太极继皇帝位,国号“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

    建立清帝国

    ——摘编自张利《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范围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规模愈来愈大的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工业必需品。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