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2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2-03-28 浏览次数:5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
  • 1. 宋代,民间称富户为“员外”,称医生为“大夫”或“郎中”,称卖酒者或酒家的侍者为“酒博士”,称茶馆主人或伙计为“茶博士”。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 . 传统阶层结构瓦解 B . 向学之风浓厚 C . 民间深受理学影响 D . 社会开放活跃
  • 2. (2018高一下·新疆期末) 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这表明,光荣革命(    )
    A . 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 B . 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 C .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 . 使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 3. 有学者指出,汉代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发展,他们没有像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那样推行封建制,而是“由潜在的分裂势力转化为大一统体制的维护者”。下列能支撑该观点的是(    )
    A . 察举制度拓宽了仕途通道 B . 重农抑商维护了小农经济 C . 中外朝制调整了中枢权力 D . 边疆治理确保了国家安定
  • 4. 《清史稿》记载:迨光绪变法,三十二年,改刑部为法部,统一司法行政,改大理寺为大理院,配置总检察长,专司审判,并不会都察院,而三法司之制废。……司法事务有年度,判断有评议,刑事有检察官莅临,人命有检察官相验,法院行之而不能行之于州县。这表明,此时(  )
    A .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 . 现代监察体制得以建立  C . 司法改革成效显著 D . 司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 5. (2021高二上·齐齐哈尔开学考) 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
    A .   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B . 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C . 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 D . 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法国揭开序幕
  • 6.   757年,李白作诗《永王东巡歌》,在永王割据失败后被捕入狱。因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免于一死,流放夜郎。两年后,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从长江一路疾驰而下,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这体现了唐朝(    )
    A . 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B . 法律理念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C . 盛唐时期边塞诗人英武豪放 D . 司法审判深受佛道影响
  • 7. (2019·广东模拟) 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 . 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B . 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 . 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D . 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 8. (2020高三上·运城月考) 五四运动后,“走向民间”逐渐成为知识精英们的共识,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选择让学生深入工厂及乡村中宣传和帮助工农建立组织,乡村建设运动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反映出 (     )
    A .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 .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 . 社会动员观念的更新 D . 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变
  • 9. 二战后,美国推动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了世界经济体系。2012年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计划成立开发银行,并称其为“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替代机制方案”。这反映了(    )
    A .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B . 经济全球化冲击了美国经济霸权 C . 区域经济集团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D . 新兴国家主导了国际金融体系
  • 10. 北宋元祐年间都水使者吴安持言:“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今元祐令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请除,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听州县从便。”北宋李元弼在总结自己当县令的经验时说:“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这说明宋代(    )
    A .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 赋役负担不断加重 D . 劳役制度发生变化
  • 11. 清朝入关后,抛弃了明朝乡约中的乡村自治内容,改以宜讲“孝敬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的《圣谕六训》为主,到康熙年间,又发展到宜讲“圣谕十六条”。清廷此举旨在(    )
    A . 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B . 强化地方宗族制度的基础 C . 促进儒家伦理道德传播 D . 发挥乡约共励风化的功能
  • 12.   1988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这一改革旨在(    )
    A . 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 B . 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 C . 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 D . 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
  • 13. (2020高三上·杭州月考) 王国斌在《转变的中国》中提出:“国家在直接从农民征税方面越成功,政府在获得资源方面对豪强的依赖也越不重要。因为人们意识到:‘一个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是一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的出现(   )
    A . 有利于抑制豪强对土地的兼并 B .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C . 有赖于一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 D . 前提是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 14.   2011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显示,2010年FAO食品价格指数已超越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峰值,一年内的涨幅达到25%。其中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引发国际粮价的动荡。以上信息最能说明(    )
    A . 两极格局导致粮食紧张 B . 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出现 C . 投机炒作导致粮价上涨 D .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
  • 15.   1724—1851年,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所生产的粮食约占整个粮食增产的20%,而剩余的80%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获得。这反映了,清代江南三省(    )
    A . 精耕细作在农业生产中作用减弱 B . 人地矛盾开始突出 C .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助推粮食安全 D . 外来高产作物引进
  •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英国关于工作日的工厂法变化:14世纪中期到17世纪末期,强制延长劳动时间;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强制缩短劳动时间。导致这种变化的内在动力是(    )
    A . 不同利益主体彼此之间博弈的结果 B . 法律制度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 C .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生产矛盾 D . 无产阶级形成后为维护利益的斗争
  • 17.   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征文中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
    A . 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B . 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 . 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D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 18. 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 . 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 . 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 . 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 .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 19.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一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 B . 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 C . 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 D . 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
  • 20. 19世纪后期,70%到90%的欧洲城市里的人都感染过肺结核,又因为饮用水的污染,使霍乱、伤寒、天花盛行。尽管187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906年又颁布了《制碱等工厂管理法》,但在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还是夺走了超过12000人的生命。这一描述在客观上反映了(    )
    A . 欧洲国家的医疗水平已经下降 B . 工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 . 欧洲城市化过程中的法制仍需完善 D .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导致环境被破坏
  • 21. (2019高二下·东莞月考) 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休闲旅游之风盛行 B . 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C . 社会服务体系完善 D . 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
  • 22.   1832年,纽约铺设了第一条铁轨运行公共马车(轨道马车)并得到推广;1863年,第一条由蒸汽机拉动的“下水道火车”在伦敦投入运营;1870年,第一条使用蒸汽驱动的城市高架铁路在纽约诞生。以上史实说明,当时的英美(    )
    A . 城市交通方式彼此相互影响 B . 城市生活促进铁路交通创新 C . 城市交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D . 新型交通方式引领城市化浪潮
  • 23. 1915年,洛克非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 . 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B . 改善了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 C . 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D . 有助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 24. 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注重市场竞争和大投入背景下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而不是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美国(    )
    A . 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 B . 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 C . 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 D . 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8分。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初承袭明制,地方政治体制仍基本沿用三司制度,并在三司之上设立督抚,用以 监察地方和军务。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几次改制,以诏谕敕令、各类会典事例的形式,进一步规范了督抚制度,使督抚成为地方政治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此时,出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督抚设立往往职权轻,任期短。

    ——摘编自孙文《明清督抚制度的嬗变及其评鉴》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势力进入中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而清政府赖以维系政权的八旗、绿营逐渐没落,尤其是天平天国起义给予八旗、绿营毁灭性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命令各地举办团练保卫地方,而对地方的权威开始流失。清政府将财政权和军事指挥权下放到地方督抚,同时还伴随着司法权、用人权等一系列权力,这些权力使得地方督抚的权力更加扩大。

    ——摘编自王学斌《近三十年来晚清督抚制度研究综述》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督抚制度兴起与发展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督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清代督抚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士人“商战”观念的兴起直接原因应是西方重商主义的冲击。“商战”一词,最早见于1862年两江总督曾国藩的书函中。薛福成认为西人追求富强,以工商为先。1894年甲午战争后,晚清绅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呼吁商人确立“公共思想”,尽“公共义务”,通过“商战”御侮救亡。还应看到,国人在经历义和团武力排外失败后,正是在“商战”观念的荡激下,逐渐认识并采取一种理性的、文明的排外方式。在此语境下,“商战”观念成为影响全国的社会思潮,有力推动了民族工业春天的到来。

    ——摘编自张红蕾《晚清士人的商战观念研究》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扩大,日本优势产业中许多高端产品都对美国的市场和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美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发起了贸易战。由于日本的出口依赖于美国市场,在整体较量中,日本处于劣势。同时日本考虑到维护日美关系,并未进行坚决的反制,而是一味妥协。1985年,日本被迫与美、联邦德国、法、英签署了广场协议。之后日元疯狂升值,使得日本出现大量经济泡沫。此时,日本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经济泡沫破裂,最终导致日本经济全线崩溃。最终,日本付出了惨痛代价,经济和社会都陷入了长期停滞。

    ——摘编自李婷婷《日美贸易战与中美贸易战对中日双方的影响》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商战”观念的内容,并分析其兴起及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在日美贸易竞争中的特点,并指出其对当前我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