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质量...

更新时间:2022-03-21 浏览次数:9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24分)
  • 1. 【发现诗文中的数字之趣】

    根据语境,在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古诗文名句。

    你发现了吗?简单的数字能在作者的匠心独运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孟子的“,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借数字表明了任何时候都应坚守本心的态度;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借助三个数字,委婉表达了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通过数字突出了美酒佳肴的珍贵;纳兰性德的“,半竿斜日旧关城”(《浣溪沙》)借助数量词表现出边塞黄昏的萧索寂寥;秋瑾的“”(《满江红》)运用数字来展现个人困境,抒发家国情怀。

  • 2. 【体会生活中的语用之趣】

    生活处处皆语文。周末回家,用心观察身边的语言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吧。

    1. (1) 场景一:周五放学回家。奶奶正戴着老花镜费力地看一张宣传单(主体部分如下),请你给她帮帮忙。

          针对社区居民反应的社区文化建设滞后、老人冬季活动场所匮乏等问题,彩虹社区拟打造文化活动阵地“六艺馆”,从儒家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延伸出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新六艺”——书、琴、戏、舞、乐、健,由6个社区文化馆分别负责,通过开展“新六艺"公益培训、才艺展演等活动,让爱好者找到知音,让闲服者找到组织。各场馆将在2022年元旦正式开放(其分布位置如右图),欢迎大家前来体验。

      ①帮奶奶念一念宣传单上的文字内容,看能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请把正确的读音写在括号里)

       )后      )乏

      ②奶奶是个戏迷,文化程度不高。她一时没听懂宣传单的内容,于是问你:“这说的是个啥?对俺有啥用不?”请结合上述材料,做出适当的回应。要求:注意对话情境,语言简明得体。

    2. (2) 场景二:周末小郑同学下楼散步,发现一楼新贴着一张“禁止高空抛物”的海报(如图)。

      ①对海报中两个词的书写有些困惑,请你帮他作出正确的判断。

      “正式施行”(究竟是“实行”还是“施行”)

      “严惩不”(究竟是“怠”还是“贷”)

      ②他感觉海报中的这句话说得有问题,请你给出修改意见。

      小区将严厉打击隔窗向外抛掷烟头、纸屑、生活垃圾等其他物品的行为。

      修改意见:

    3. (3) 场景三:小州同学发现他们小区各栋楼前贴着最新修订的《郑州市城市养犬管理条例》,

      公共活动区域还张贴着标语,提醒居民文明养犬,杜绝不文明养犬行为。

      下面是小州同学分享的几条文明养犬宣传标语,请任选一条,从创意及宣传效果两方面做出评析。

      ①你又不是二郎神,遛狗为啥不栓绳?

      ②爱犬是您的权利,文明养犬是您的义务。

      ③无情未必真豪杰,爱犬如何不丈夫?

    4. (4) 开始留心身边的语言现象后,同学们发现,小区里各种宣传单、海报、标语等存在不少问题。请综合上述场景及题目中的相关信息,针对小区宣传用语存在的这些问题,向物业提出三点优化建议。
二、阅读·思悟(46分)
  • 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镜子

           星期天下午,女孩儿戴着耳塞,在床上。听这种节目就是要尽量放松。而且最好旁边没人,可以想笑就笑,想哭就哭。爱唠叨的妈妈在节目开始前出去了,这就棒极了。

    这是女孩儿最喜欢的谈心节日,叫《窗前明月光》。主持人小窗的声音如月光般温润又朦胧,令人着迷。女孩儿早就以小窗为偶像,尽管她几百次拨打听众热线却一次都没拨通过。

    怎么妈妈这么快就回来了?女孩儿张望了一下,妈妈带了位年轻的女客人回来。她们在客厅里交谈着,久别重逢的样子。女孩儿的耳朵塞着,听不见也不想听她们在谈什么。她立刻又回到小窗的节目中,紧张地抓着无绳电话,希望今天运气好。

    不一会儿客人就起身告辞。走过女孩儿房门时,妈妈顺便给女儿介绍。女孩儿一脸茫然,妈妈便将她的耳塞扯掉:“这是我过去的学生,好多年没见了,正巧碰上。”

    客人对女孩儿一笑。向她:“在听什么节目?”

    女孩儿没回答。客人的声音使她大为惊讶:“你是……?”

    妈妈说的这位学生在电台当主持人,主持《窗前明月光》。妈妈从没听过《窗前明月光》。

    真的是小窗!可耳塞里的声音……小窗解释说,她去外地出差刚回来,今天的节目并非直播,是出差前预先录好的。

    刚刚吃了水果,小窗要补补妆。女孩儿赶紧递上自己的镜子。

    千言万语哽在喉头,女孩儿急出了汗珠。

    面对偶像,她竟然只会出汗,眼睁睁地看月光消失了。

           她想让妈妈挖掘一些小窗的逸事,但妈妈说她对这个学生已毫无印象。刚才在马路上是学生认出了老师。女孩儿别提多懊丧了。唯一的幸运是——她的镜子被小窗用过了。女孩儿关上房门,感觉异样地拿起镜子。

    小窗的面容出现在镜子里,虽然貌不惊人,却是十分亲切。女孩儿呆呆地注视着面容。

    好一会儿她才发觉不对劲儿。镜子里应该映出她自己啊。她试着噘一噘嘴,镜子里的小窗也噘一噘嘴;她闭上一只眼睛,镜子里的小窗也闭上一只眼睛。

    这是怎么回事?

    她开了房门,妈妈站在门外,她困惑地对妈妈说:“这镜子……”

    “镜子怎么啦?"

    妈妈拿过镜子看了看,没发现什么异常。妈妈在镜子里看到的是妈妈自己。

    女孩儿再照镜子。她看到的仍然是小窗。

    小窗给妈妈留下了名片。鼓了多少回勇气,女孩儿照着名片给小窗打电话。

    打通了,小窗在那边“喂”了一声。A女孩儿嗫嚅着说:“我是……你用过我的镜子的……”

    小窗很快反应过来:“哦,你好。有什么事吗?”

    “你照过的镜子……你留在镜子里了。”

    “是这样?”小窗的声音显得挺震惊。

    小窗便告诉女孩儿,她小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事。

    “你知道我那时候最崇拜谁?就是你妈妈。不为别的,就为她漂亮。无论什么衣服,穿在她身上件件出众,人家说她披块麻袋布都好看。她教学生跳舞,谁都学不像她那姿态。我从书上学到一个词,来形容她的舞姿,叫“婀娜”,B我为班上写黑板报时,总喜欢用你妈妈用过的粉笔,别的粉笔写出的字不可能这样秀丽。我有点儿害怕长大,长大了要是不能跟你妈妈那样,像颗土豆发不出光来,那可太没意思了。

    “一天,我看见你妈妈的迷人的小皮包放在讲台上,教室里没有别人。我就屏住呼吸去抚摸那皮包。后来就轻轻地把包打开了。包里是些小东西。我拿出一面小镜子。在镜子里我看见的不是我自己——对了,是你妈妈。我挺吃惊,怎么会这样?我眨眨眼,镜子里的老师也眨眨眼;我扬扬眉毛,镜子里的老师也扬扬屑毛。这时我听见有人来了,就慌忙把镜子放回包里。

    “那以后,我从没对你妈妈提过镜子的事。但我老想着这事。不知怎么的,我再也不害怕长大了。我所倾慕的形象在我的血液里化作了成长的力量。我不再照镜子。很长很长时间不照镜子。一直长大到‘有一天’,我想看看镜子里的我自己,这时我已经不再怀疑镜子里会不会不是我自己了……”

    女孩儿放下电话听简。她将镜面贴在胸口,感受着血流的变化。

    (选自周锐的《出窍),路有刑改)

    1. (1) 初中阶段,我们要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那么本文是写实的,还是虚构的?请做出判断,并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2. (2) 从文中A、B两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做批注。
    3. (3) 文章在女孩儿的故事中嵌入了小窗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 (4) 第二天,假如女孩儿再次拿起镜子,她将会从中看见谁?请说说你的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 4. 论述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文章没有写好,我总不自觉地说:“眼高手低啊!”似乎我手虽低,眼还是高的。我不肯承认自己“眼低”。“眼低”,仿佛牵涉到趣味问题,对于从事创作的人来说,这大约是最难堪的了。

    我真是“眼高”吗?多思索一下,并不是的。

    在我们创作的过程中确实有那么一段“眼高手低”的时候,那就是,寻到了也望到了那个更高的境界,但是暂时还没有能力达到,或者达不到,这才真是“眼高手低”。而一般情况,我们的“眼”是不够“高”的。我们写不好,常因为不去看好的作品,或者看了不下力钻研,因此,胸中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眼可见、手可触的标准。古话说:“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而“取法乎下”,就更槽了。能“取法”什么,不是个简单的事情。而是要真拿出时间从好作品中去学。浏览了几部东西,便以为是“眼高”了。这是宽容了自己。

    【A】“眼高”,要真下一番苦功夫才能得到。登上高山翘首而望,望得远,见得博,这是谁都知道的。但“登高见博”就要下一番“攀登”的苦功夫。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要求我们不仅要博览“万卷”,而且要“读破”万卷。“读破”才能“眼高”,眼高才是“下笔如有神”所要具备的若干条件之一。

    【B】郭老,田汉、夏衍、老同志,给我们写了很多好剧本。他们往往把我们带入一种很高的境界里。【C】我以为这些老前辈写得好,首先在于他们“眼高”,在“登高见博”上下了大功夫。

    对话不够精炼,意味不厚。我写的东西有些便犯这类毛诚。读了夏衍同志的作品,我益发觉出自己写得不精炼,不含蓄。想出一大堆,恨不得全部装进文章里,不肯割舍。

    假若真的“眼高”,这种毛病是可以治掉的。读透了优秀的作品,再看自己的那些败笔,取舍之间就能“狠”了。好比坏了的食物。不丢掉而吃下去,是要呕吐的。语言也是一样,对语言敏锐的感觉不可幸致,先要下功夫,要看得出自己作品中那些芜杂的东西,再,便是勇于割舍它。这需要“眼高”,需要有人指点,需要谦虚,需要实事求是,更需要长期地钻研好作品,读得深,读得透。

    (节选自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多读书,读透书》略有改动)

    材料二

    独立、自为的思考与阅读书籍,在我们精神上的作用,可谓大异其趣。思考的时候,我们只依据直观所见的外在环境和自身的内部经验,经由自己的思维获得真知。阅读则不然。读书的时候,精神的一切活动全为书本所支配,我们不是以自己的而是以别人的头脑思考事情。没有什么比别人观点的大量流入更有害于自身的思维活动了,而持续不断的阅读恰是把大量陌生的、外来的、色彩驳杂的观点引入我们的头脑。而这些大杂烩永远不会自动成为思想、观点和信念的统一体。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一整套连贯、统一的思想才得以形成。相反,头脑一旦充塞者这些杂乱的聒噪 , 就会失去一切清晰的见解,尤共在涉及健康理解力、正确判断力和实际生活的技巧与智慧方面。当然,科学的思想者因为需要很多知识而必须进行大量阅读,但他们的头脑却足够强劲,能吸收、同化这些知识,使之并入自己那有机、连贯的总体思想——在这些总体思想里面,伟大、出色的见解不断增加。他们的思维在此就像一架管风琴的基本低音那样统领着一切,从来不会被其他的声音益过。

    (节选自德国著名哲学家淑本华的《论思考》,有改动)

    1. (1) 面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三项是(     )
      A . 材料一前两段作者以批评自己眼高手低的毛病引出话题,亲切自然。 B . 材料一中的三个画线句,【A】处属于观点,【B】【C】两处属于事实。 C . 材料二中的加点词均为比喻的说法,指从阅读中得米的别人的思想。 D . 两则材料文风不同,前者多短句,简洁平易;后者多长旬,推理严密。 E . 两则材料对读书认识不同,这可能与作者身份及文章的写作目的有关。
    2. (2) 材料一中的“眼高”有何含义?创作中为何需要“眼高”?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3. (3) 小郑看完两则材料后深感困惑:曹禺主张多读书,叔本华主张少读书,我该怎么做呢?请参考两则材料,帮他解惑。
  • 5. 整本书阅读

    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 (1) 艾青的这两首诗都写于日本侵华时期,请结合两只鸟的艺术形象,分析这一时期其诗歌的主题特点。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水鸟

      两只水鸟浮动在水面

      乌篷船里发出了枪声

      一只在惊恐怖中逃逸了

      另一只挣扎在受伤的痛苦里

      它的翅翼无力地拍着水面

      又迷恋地飞了几圈

      才慢慢地向上举起

      终于朝江岸的岩石

      与丛林间飞去……

      此刻

      它在岩石的缝隙间

      用自己的嘴抚自己的创伤

      在寂寞的哀鸣里

      期待着伴侣的来临

    2. (2) 请根据下表中的回目提示,分析松江的人生选择对其个人和梁山英雄命运的影响。

      《水浒传》部分回目

      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第三十三回

      宋江夜看小鳌山    花荣大闹清风寨

      第八十二回

      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金秋受招安

      第一百回

      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 6. 古诗文阅读

    材料一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材料二

    邠州建学记(节选)

    范仲淹

    国家之 , 莫大于乏人。人曷尝而乏哉?天地灵粹,赋于万物,非昔醇而今漓。吾观物有于类者,曾不减于古,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诚救有所未格 , 器有所未就而然也!庠序可不兴乎……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 , 亲奉圣谟 , 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⑧岁贡群士,由此出。

    【注释】①庆历五年,范仲淹赴邠州担任知州,第三日即提议改建邠州庙学。学校建成后,他应邀作文以记其事,②曷尝:何尝。③漓:浇薄,不醇厚。④格;达到。⑤庠序:泛指学校。⑥贰国政:指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⑦圣谟(mo);皇帝的自意。俾(bi):使。

    材料三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 (1)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之大也      窗应而 B . 而或长烟空        碧万顷            由此出 C . 国家之            故有所不避也      有备无 D . 吾观物有于类者    佳木而繁阴        山明水
    2. (2) 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岳阳楼记》和《邠州建学记》均为记修造之事而作,但前者对重修岳阳楼的情形不着一字,只为托物盲志,借景抒情。 B . “微斯人,吾谁与归?”感慨深沉,既有追慕先贤之意,又有世无知音之叹,也暗含着自勉之意及对滕子京的期望之情。 C . 材料二先论及人才的重要性及当前人才缺乏的原因,再以“庠序可不兴乎?”这一反问句,强调了兴建学校的必要性。 D . 景物常有烘托作用,如材料一用一暗一明之景烘托一悲一喜之情,材料三用凄凉的秋景烘托战地萧瑟肃杀的气氛。
    3. (3) 虚词虽然很少表示实在的意义,但在行文中常有重要作用,如连接文意、增强情感等,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然则”“若夫”“至若”“嗟夫”这四个词的作用。
    4. (4) 康熙曾为范仲淹题写“济世良相”的匾额,其实无论官任何职,范仲淹都始终怀抱济世之志,请你结合三则材料,分析他的“济世”体现在哪些地方。
三、表达·交流(5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很多跟“占”有关的现象,如占座位、占车位、占公共空间、占公共资源、抢占商机、占据制高点等;也有很多跟“占”有关的成语和俗语,如独占头、抢占先机、鸠占鹊巢、占上风、无理占三分、占便宜吃大亏等。

    什么应该占,什么不能占?为什么?你如何看待生活中各种“占”的现象?你对“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表达你对“占”的理性思考。

    要求:①立意明确,论述有理有据;符合文体特征;③不少于600字;④文章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