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江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4月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03-25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35道,每题2分,共计70分) 
  • 1. 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   ) 
    A . 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B . 道家主张“天道自然” C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D .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 2. “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这一思想(   ) 
    A .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 .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C . 战国时期不被统治者重视 D . 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 3. 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下图空白处应填写为(   ) 

     

    A . 致良知 B . 存天理,去人欲 C . 三纲五常 D . 格物致知
  • 4. (2017高二上·玉溪期中) 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据此推论,他们都主张(    )
    A . 改革科举制度 B . “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 . 加强理学文学的研究 D . 废除封建君主专制
  • 5. “对象的认识的真假,决定于认识的主体。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状况作出的判断,而主体在作出判断时,依据的是自身的标准。”下列人物的主张与材料观点相似的是(   ) 
    A . 普罗泰格拉 B . 苏格拉底 C . 柏拉图 D . 亚里士多德
  • 6.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皆由水而生,又复归于水”。他首次用自己观察得到的经验来解释纷纭复杂的自然现象。这表明(   ) 
    A . 古希腊人的精神觉醒 B . 哲学的研究范围得到了拓展 C . 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 . 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
  • 7. 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当专制被暴力推翻后,人们需要在社会中达到新的平等。对此,他进一步指出,鉴于历史上的契约足以牺牲人的自由平等为代价的,所以要创立一种真正合法的契约来取代它。卢梭所提倡的“契约”( )
    A . 是资产阶级法律学说的基石 B . 背离了天赋人权的精神 C . 反映了追求平等的政治诉求 D . 揭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 8. 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A . 仍是以神为中心 B . 并不对反基督教,仍信仰宗教 C . 文艺复兴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 D . 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 9. 因信称义的教义不是说罪人是因为相信,借着其信心而被称为义。相反,路德的突破却在于承认上帝提供了一切称义的所需,以致罪人要做的,就是接受它。路德重在强调(   ) 
    A . 宗教信仰的自主性 B . 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C . 上帝的权威 D . 教会的腐败
  • 10. 欧洲某思想家指出:要想在社会状态下追求自由,就必须找到一种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要以全部的力量来保护结合者的利益,并使每个结合者在服从这种方式的时候,就像服从其本人,像以往一样自由。与该思想家主张一致的是(   ) 
    A . 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B . 社会道德不应强求一律 C . 反对禁欲苦行和追求个人自由 D . 推翻基督教的神权统治
  • 11. 许多启蒙思想家都阐释了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这说明启蒙思想家认为“国家”的形成是通过(   ) 
    A . 转让自然人权 B . 订立社会契约 C . 保障天赋人权 D . 实行分权法治
  • 12. 下表为18世纪中叶~1770年间法国著名思想家的书籍出版情况(1000~2000册/版)。这表明法国(   )                                           
     

     思想家 

     
     

     作品名称及出版数量 

     
     

     伏尔泰 

     
     

     《老实人》43版 

     
     

     《哲学通信》35版 

     
     

     卢梭 

     
     

     《新爱洛依斯》70版 

     
     

     《卢梭全集》18版 

     
     

     狄德罗 

     
     

     《百科全书》24 000套 

     
    A . 民众文化水平提高 B . 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地位较高 C . 图书出版事业发达 D . 启蒙思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 13. (2018高二上·南宁期中)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
    A . 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B . 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C . 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D . 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 14. “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使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上述材料反映出(   ) 
    A . 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B . 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C . 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 . 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 15. (2020·青海模拟) 汉代采用太初历,明确规定一回归年由二十四节气组成,其中十二个中气分配在十二个月中,如遇到闰年中有十三个月,无中气之月为闰月,这样安置闰月可使得中气或节气的日期与它的平均日期相差不足半个月。太初历的这一设置 (    )
    A . 旨在纠正旧历法弊端 B . 彰显了王朝新气象 C . 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D . 利于指导农业生产
  • 16. (2018高二下·四川开学考) 1861年1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这说明达尔文进化论(    )
    A . 从科学理论跃升为社会革命 B . 从默默无闻发展到妇孺皆知 C . 从科学实验升华为理论阐述 D . 从自然科学影响到社会科学
  • 17. “能量的释放和被吸收,是以特定的不连续的单位或束的形式进行的;而且,能量并非像先前所想象的那样是在平衡而连续不断地释放的。”这一理论的提出(   ) 
    A . 奠定了研制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B .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C . 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 D . 深化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 18. 新文化运动被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   ) 
    A . 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B .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 .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D . 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 19.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尔基的《母亲》、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放到一起寻找主题。你认为比较合适的一项是(   ) 
    A .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学 B . 现实主义文艺的魅力 C . 启蒙运动的学术精品 D . 融合交流的东西方文化
  • 20. “文字异形”不利于人与人的交往和社会发展。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开始书同文字,此后,中国的方块文字成为一种凝聚大中华的强力粘合剂。材料主要在强调,统一文字有利于(   ) 
    A . 先秦文化传承 B . 文字书写方便 C . 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 D . 结束分裂割据的状态
  • 21. 清代作家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以写实主义风格描绘各类人物对功名利禄的不同表现,寄寓了作者的理想。该书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传播,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儒林外史》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该作品(   ) 
    A . 表达复杂丰富的情感 B . 深刻揭露批判社会现实 C . 鼓励人们追求社会财富 D . 积极宣传了民主思想
  • 22. 孙玫先生在《中国戏曲跨文化研究》一书中指出,“就中国传统戏曲而言,尽管在传统社会里也曾有文人把儒家‘文以载道’的传统引进戏曲,借高台以施教化,但这种‘教化’首先也还得服从于戏曲的娱乐和审美。”材料说明,古代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 . 进行社会教化 B . 增长百姓知识 C . 宣传儒家思想 D . 丰富文化生活
  • 23. 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依据表格中儒、道、佛文化要义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所得出的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人生观 

     
     

     世界观 

     
     

     儒家文化 

     
     

     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 

     
     

     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佛家文化 

     
     

     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是地狱、极乐。 

     
    A . 儒家文化引导人们实现自我价值 B . 三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不相上下 C . 道家文化主要强调人定胜天理念 D . 佛家文化的主张不利于社会和谐 
  • 24. 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如汉儒学和宋理学;二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严复是用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来诠释西方现代思想的。下列能较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 . 严复致力于介绍近代西方文化 B . 严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卫者 C .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无法融合 D . 严复丰富发展了儒家思想内涵
  • 25. 洋务运动期间,郭嵩焘在日记中写道,西洋国家历史悠久,政教修明,凡事皆有主次之分,与中国古代的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截然不同。如果国人仍以传统的夷狄观看待西洋国家,则是不顾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危的沽名钓誉之举。据此可知郭嵩焘(   ) 
    A . 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全面学习西方 B . 强调实行中体西用思想 C . 具有理性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D . 认识深刻引起朝野重视
  • 26. 1897年12月,严复的《天演论》出版之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社会上流行的口头禅。据此可知,《天演论》(   ) 
    A . 促进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 B .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 . 顺应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D . 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
  • 27. 梁启超于1923年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符合以上三个时期探索的先后顺序的是(   ) 

     ①师夷长技以自强。 

     ②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赛两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A . ①②③ B . ②①③ C . ①③② D . ②③①
  • 28. 西班牙画家达利在1931年创作的油画《记忆的永恒》。达利描绘了一个如死寂般宁静的旷野,以及一个不可能在这个环境中出现的方形台座、一块板、一棵树。画面突出表现了像软饼似的三块钟表和一块没有变形的红色钟表,上面爬满了黑色蚂蚁,其中一块软表上还歇着一只苍蝇。这一作品( )
    A . 通过夸张手法表达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 . 用扭曲变形表达痛苦和无奈 C . 以夸张手法讴歌光明、诅咒黑暗 D . 把理性和荒诞有机结合在一起
  • 29.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 . “燔诗书而明法令” B .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 .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 . “为田开阡陌封疆”
  • 30. 商鞅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局限性在于(   ) 
    A . 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法律严酷,激化阶级矛盾 C . 奖励军功加剧了社会动荡 D . 推行县制,导致国家分崩离析
  • 31. (2019高二下·辽源月考)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 .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 . 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C .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32. (2016高二上·武邑月考)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   )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④⑤ D . ②③
  • 33. 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B . 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 C . 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 . 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
  • 34. 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 
    A . 总统共和政体 B . 君主专制政体 C . 议会共和政体 D . 君主立宪政体
  • 35.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说:“1898年事变的主要意义在于,这是激进派自上而下进行变革的一场实验,它仿照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模式,但以失败而告终。由此看来……按部就班进行改革则成功之日遥遥无期,相比之下,倒是剧烈的革命也许更有成功的可能。”作者旨在说明(   ) 
    A . 维新变法对改变近代中国作用有限 B . 改革失败之根源在于照搬日本模式 C . 自上而下的变革不适合中国国情 D . 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选择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0分,第36题15分,第37题15分) 
  •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思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制度,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对人们的价值而言,无论每个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来优于他人充任一些荣耀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1. (1) 材料一中“民主”和“民”以及材料二中的“每个人”分别是指什么? 
    2. (2) 说明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根据伯里克利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 37. 近代各国的教育改革,是世界现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 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 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二: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份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 

     ——1898年5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1. (1) 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据材料二,概括康、梁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特点。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