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2-03-17 浏览次数:5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满分25分)
  • 1.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故宫是什么?我想说,它是一座      了中华文明之美的城池。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成就了它的美。它不是帝王的私产,而是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五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最高权力中心 , 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多个房间的__________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它的美,来自时间的孕育,来自万物的和谐,来自我们文明中真善美的赐予。每当有恶与丑的力量试图挟持这座城,这座城中都会自生出一种力量与之________。在这样的博弈中,这座城不但没有被摧毁,反而变得愈发硬朗和健康

           站在现代的立场上,我们可以对王朝政治意义上的故宫进行抨击,而对故宫的文化价值 , 我们不能不顶礼膜拜。紫禁城表面上是一座城,背后是一整套的价值观,几乎包含了我们文明正面价值的所有内涵。(       )

    1. (1) 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体现     巨大     抵抗 B . 再现     巨大     抗衡 C . 再现     庞大     抵抗 D . 体现     庞大     抗衡
    2. (2) 下列对语段中加点词和画线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景观”“价值”这两个词的词性相同,都是名词。 B . “帝王的私产”中“私产”是形容词,“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成就了它的美”中“成就”是动词。 C . “健康”是形容词,“劳动者”是名词。 D . 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病句,应该修改为“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是中国人的伟大,成就了这座城的伟大。 B . 是这座城的伟大,成就了中国人价值观的伟大。 C . 是中国人价值观的伟大,成就了这座城的伟大。 D . 是这座城的伟大,成就了中国人的伟大。
  •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yǎ)   吝(sè)  宽(chang)   翻来去(fù) B . 蓄(zhù)  润(lǎng)  徘(huí)  为一谈(hǔn) C . (guǎng)  流(tǎng)  质(pǔ)  参不齐(cī) D . 亮(liáo) 别(jué) 分(qí) 人迹罕(zhì)
  • 3.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1. (1) 下面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呐喊》 《四世同堂》。 B .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 C .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 (2)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若相持不罢休。

      本段文字节选自《西游记》,文中的“裙钗”指的是,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

  • 4.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了中文学习班。

  • 5. 古诗文填空
    1. (1) 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2)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 (3) 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4. (4)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
    5. (5)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风李龟年》)
    6. (6)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7. (7) 《天净沙·秋思》这首诗中道尽了一个漂零天涯的游子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8. (8)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哪句话来告诉自己不要生气
二、古诗文阅读(满分20分)
  • 6.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1)—(5)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屠起()        ②意甚()

      ③鼠何老虫()    ④而思之()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城中安得有此兽?

    3. (3) 请用/为乙文划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嗟 乎 鼠 冒 老 虫 之 名 至 使 余 惊 错 欲 走

    4. (4)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余问故      B . 禽兽变诈几何哉    徐而思 C . 屠暴起,刀劈狼首    事至娄东 D . 止增笑耳     童谓吴俗相传尔
    5. (5) 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①—③题

      ①根据对甲闻内容的理解,概括屠户与狼的斗争过程。

      屠户遇狼→→屠户杀狼

      ②两文都采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主旨。

      ③乙文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 7.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2)题。

    丰乐亭游春(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 (1) 诗中一、二两句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2. (2) 诗歌的三、四句除了运用拟人还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三、现代文阅读(35分)
  • 8.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让我们把这个美好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打个比方,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组合成了相机的镜头,眼睛通过这个“镜头”调整焦距,从而看清远近距离不同的物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反之,则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眼睛近视,主要是这个“镜头”的调焦功能失灵,不能精准地将物体的实像会聚在视网膜上。近视轻则影响正常生活、工作,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视力障碍、视网膜脱落等。

    据调查,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已多达6亿,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视觉健康形势极为严峻。

    材料二】:当前,我国各年龄段青少年的近视呈现发病年龄早、进展快、程度深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小学生近视发病率约30%、初中生约60%、高中生约80%,而大学生已高达90%。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14亿近视人口,其中近半数在中国。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计到2020年,中国近视人群将突破7亿人,高度近视人群将达4000万~5150万人。

    材料三】:青少年近视,除了先天性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环境因素:一是眼睛近距离使用时间长、强度大,用眼角度不合理,加重了用眼负荷;二是缺少户外活动。当今大部分青少年学习压力大,长时间看书、写作业,有的还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户外活动时间普遍不足。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物理学中街量光照强度的单位叫做勒克司,明亮的室内环境,光照水平一般不超过500勒克司,而室外环境即便是阴天,光照水平也可以达到一万多勒克司,大晴天更可高达十几万,这是室内光线根本无法企及的。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另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家长、教师应引导孩子在看书学习后休息、远眺,每天进行一定时长的户外活动。

    1. (1)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眼睛通过角膜和晶状体这个“镜头”调整焦距,从而看清远近距离不同的物体。 B . 当前,我国大学生近视呈现发病年龄早、进展快、程度深的趋势。 C . 如果每天减少用眼负荷,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那么50%的人将不会发生近视。 D . 室外光线强并含有多巴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有利于预防和延缓近视。
    2. (2) 请结合以上相关材料,说一说避免近视有哪些有效方法?
  • 9.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4)题

    芬芳的蜡梅花

    秦湄毳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

    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愈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了……

    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

    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

    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园,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本真的自然景色让我很动心,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我带路给老师摘蜡梅花去!”

    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⑪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

    ⑫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

    (选自《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 (1) 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几个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我”自称患有咽炎,→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蜡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
    2. (2) 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

      ②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

      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

      ③小胖将原来的“恨”用力抹掉并改成了“爱”,文中这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3. (3)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用?
  • 10.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5)题

    父爱有多坚硬

    侯海霞

    ①这些年来,他很少和父亲说话,始终如陌生人一样保持距离。

    ②五岁时,他闹着做鸡毛毽子,追得满院子鸡飞狗跳的。父亲见了,在他的屁股上落下了大红指印;上小学时,他偷偷地在教桌里放老鼠,吓得老师花容失色。回家后,他的屁股上多了几道鞭痕;中学时,父亲教训他的话,他一脸不屑地顶回去。父亲急了,扬起手,却怔了怔,没落下来。那时的他已高出父亲一个头。

    ③高二的暑假,他宅在家里,整日沉迷于游戏中。一天,母亲说:“你爸腰疼病犯了,你和他一起出工吧,搭把手。”他不情愿地答应了。父亲是维修工,只要有人打电话,他便立即出门。那天,是六楼的露台排水口被垃圾堵死了,物业提出要扩建排水口,父亲满口应承下来。

    ④正值盛夏,太阳火辣辣的。穿着白色T恤、运动短裤的他像是出行的游者,磨磨蹭蹭地跟在父亲身后上了露台。露台上毫无遮掩,阳光白花花一片。父亲躬身半跪,一只手做支撑,另一只手艰难地伸进排水口掏垃圾。恶臭一阵阵袭来,他不由皱了皱眉,退后了一步。而父亲仍然半跪在那里清理着,发白的灰色汗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在后背。他看不见父亲的脸,只看见父亲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发出刺目的白光,扎得他的眼生疼。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高大威猛的,健步如飞,声如洪钟。可是眼前的父亲却黝黑瘦削,如霜后的茄子迅速地蔫了。这让他有点不知所措起来。忙碌半晌,终于清理干净了。父亲跌坐一旁,喘粗气。看到不远处站立的儿子,愣了一下,努力地站了起来,腰却如弓似的牵扯着生疼,怎么也站不直。太阳已经爬上半空,热浪一阵阵袭来,逼得他不敢抬头。

    ⑤父亲躬着腰拿起电钻开始扩大排水口,电钻声尖锐地响起,火花四射,砂石飞溅,有的贴着父亲的面颊飞过。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他猛地上前一步,夺过父亲手里的电钻。这时,他才知道这是个不好驯服的家伙,震动起来如一匹剽悍的野马,随时准备脱缰而去。没多久,他的掌心便磨出了水泡,钻心地疼。父亲又将电钻夺了过去,只是安排他用铲子清理碎裂的砂石。阳光火焰般包围了他,有液体顺着他的脸颊滑过,涩涩的,咸咸的。

    ⑥当晚,他辗转难眠,起身去卫生间时,听到父母房里有细碎的说话声。他贴耳过去。“以后不要儿子陪我出工了啊,他是拿笔杆子的料,哪做得来粗活。他小时候我管得严,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看来是我错了啊。能将他供上大学,也算是了了我的心愿……”那是父亲的声音,低沉而苍老,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扼住了他的咽喉。他想起了五岁时,父亲将他顶在肩头去看露天电影。人群密密匝匝挡住了父亲的视线,而他看得兴起;小学考试,他得了双百,父亲竟喝得满面通红;为了给他筹借高中的学费,一向不求人的父亲却陪笑脸跟人说尽了好话……这些画面在他脑子里一一闪过,让他喉头发涩。

    ⑦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虽然父亲给他的爱粗糙坚硬,却真挚朴实,无声地融入了他的生命里,让他也慢慢变成了如父亲一样坚硬的男子。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 (1) 阅读③-⑦段,填写下表。

      记叙顺序

      情节

      第⑥段运用的记叙顺序。

      “他”不情愿地答应陪父亲去扩建排水口。

      “他”在父爱的浸润下,慢慢成为坚硬的男子。

    2. (2) 请结合本文,举一例简要分析前后照应的作用。
    3. (3) 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请结合内容及主旨说说你的理由。
    4. (4) 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的语句。

      ①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说说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第⑤段画波浪线句中的“液体”一词换为“汗水“好不好? 为什么?

    5. (5) 分析“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的原因,生活中也会有触动你情思让你成长的事例,请选取其中的一个事例并写出触动的原因及感受。
四、写作(满分40分)
  • 11.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⑴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一些难忘的经历,往往会因为某种原因而改变当初的想法或做法。有时不再犹豫,积极争取;不再胆怯,大胆面对;不再放弃,咬牙坚持;不再沉沦,奋力拼搏……

    请以“我不再  ▲  ”为题写一篇文章

    ⑵以《珍藏的记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果选择⑴,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文章;②有真情实感;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字;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