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

更新时间:2022-03-16 浏览次数:10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在冰、雪、露、雾这些自然现象中,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是(   )
    A . B . C . D .
  • 2. 下面四个单位中,哪个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   )
    A . 纳米 B . 分贝 C . 千米/时 D . 千克
  • 3. (2018八上·云龙月考) 下列光学仪器中,成放大实像的是(   )
    A . 放大镜 B . 照相机 C . 幻灯机 D . 平面镜
  • 4. 擂鼓时,人们用力擂鼓是为了使鼓声(   )
    A . 响度增大 B . 音调升高 C . 音色改变 D . 频率改变
  • 5. (2020八上·合山月考) 南朝诗人萧绎在《早发龙巢》有诗句“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其中“唯看远树来”的参照物可能的是( )
    A . 河岸 B . 行船 C . 岸边的房屋 D . 远处的树
  • 6. (2020八上·海陵期末) 2020年6月30日,随着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定点于地球同步轨道,中国建成世界领先的“北斗”导航系统。这里的“同步”是指卫星(   )
    A . 相对太阳静止 B . 相对火星静止 C . 相对地球静止 D . 相对月球静止
  • 7. 如图所示的四个事例中能说明固体可以传声的是( )
    A . 能听出声音是鼓声 B . 暖气管能把声音传遍楼内各处 C . 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D . 对着山峰大喊能听到回声
  • 8. 在下列所示的四幅图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 . 手影的形成 B . 昆虫观察箱 C .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D . 小孔成像
  • 9. 下列原理图与光学仪器不相符的是(   )
    A . 放大镜 B . 照相机 C . 望远镜 D . 电影机
  • 10. 在制造云和雨的活动中,小东对以下几个位置进行观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杯底湿沙子变干,是水的汽化现象 B . 烧杯中部有“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 . 铁盘底部有水滴,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D . 铁盘内部冰块少了,是冰的熔化现象
  • 11. 托盘天平横梁上都有标尺和游码,测量物体质量时,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是(   )
    A . 可代替指针用来指示平衡 B . 相当于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C . 相当于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D . 相当于在右盘中加小砝码
  • 1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B . 声音只能传递信息 C . 利用超声波可以测量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 D . 城市高架桥公路两旁修建隔音板的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 13. 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内,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B . 内,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 . 时,甲在乙前方 D . 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 14. 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 的关系图像,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b物质的密度为 B . a、b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8:1 C . 用a、b物质分别做成质量相同的实心物体,其体积之比为1:8 D . 用a、b物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物体,其质量之比为1:8
二、填空题
  • 15. 音乐课上同学们齐声合唱《歌唱祖国》,同学们的歌声是声带产生的,歌声是通过传播到音乐老师的耳朵里;室外的人依据声音的很轻易就辨别出老师在用钢琴为同学们伴奏。
  • 16. 洗澡后,小丽站在镜前使用电吹风吹头发,她发现镜面起雾,雾的形成是现象,该过程要热量,擦干镜子后,小丽看到镜子中自己等大的像。
  • 17. 如下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及焦距为 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要在光屏上承接到烛焰(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清晰像,需将光屏(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保持不动”),这一成像性质日常生活动的应用是

  • 18. 图为高空跳伞运动员在极速下降过程中数人构成的画面,在图示的情景中,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是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他们是的,(填“静止”或“运动”)

  • 19. 如图甲,用手拨动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的格尺,用来探究声音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如图乙是光纤通信原理:光携带后在光纤内发生反复的现象,完成从一端向另一端的传递。

  • 20. 如图甲,是人的眼睛患上了(选填“近视”或“远视”),在乙图中通过配带镜加以矫正。

  • 21. 如图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面上,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用手电筒射出一束平行光束,垂直照射透镜。此过程在探究透镜问题,杯中充以烟雾是为了。由实验现象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凸透镜对光具有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作用。

  • 22. 小丽同学身高1.65m,他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镜中的像高为m。小丽在5秒内远离平面镜运动到镜前7m处,镜中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此过程中,小丽的像在以m/s在的速度远离镜面。
  • 23. 如下图中温度计甲读数为℃;乙读数为℃。如图丙是在测量一元硬币的直径,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cm,硬币的直径为cm。

  • 24. 在“测量石块密度”实验中,如下图天平平衡后,石块质量为g,用量筒测得它的体积为 ,则石块的密度为

三、作图题
四、实验题
  • 27.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 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 折转, 垂直于平面镜。

    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i

    反射角r

    1. (1) 让入射光线贴着纸板 沿 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测量数据记录如上表。你认为表中的一个错误数据是。余下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为:光反射时,
    2. (2) 当将光线沿 射向镜面时,此时入射角为度,有的同学说,没有看到反射光线,认为此时光没有发生反射,你的认为是:光(选填“有”或“没有”)发生反射,反射角(选填“没有”、“为0°”、“为 ”);
    3. (3) 纸板 右侧沿 向后折转时,观察不到反射光线,折转回原位置,又观察到反射光线,说明: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通过前面的实验探究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4. (4) 将一束光贴着纸板 沿 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 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
    5. (5) 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
  • 28. 在探究“固体熔化规律”的实验中,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设计了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海波固体的熔化实验。

    1. (1) 其中实验装置的方案较好,理由有:①可使海波缓慢熔化,便于收集证据;②
    2. (2) 下表是某实验小组收集到的证据:请根据表中数据在上面的坐标中绘出“温度-时间”的图像。

      时间/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温度/

      32

      36

      40

      44

      48

      48

      48

      48

      51

      54

      加热情况

      一直在持续加热

    3. (3) 根据所绘制的图像判断此固体(选填“是”或“不是”)晶体,其理由是:此固体
    4. (4) 通过探究可得出此类固体熔化时的规律是:熔化时
  • 29. 某实验小组在“测量酱油密度”的实验中,实验步骤如下:

    1. (1) 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0刻线处,天平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位置如右图所示,此时应该向(填“左”或“右”)旋动横梁右端的螺母,直到指针指在

    2. (2) 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如图甲为g;
    3. (3) 将适量酱油倒入烧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g;
    4. (4) 将烧杯中酱油倒入量筒,如图丙所示,则酱油的体积为
    5. (5) 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出酱油的密度为
    6. (6) 实验评估:上面测量中,因烧杯中酱油在向量筒中倒入时会有残留,使得测得酱油体积会,根据密度公式 ,在质量测量准确的情况下,所测得的酱油密度将比真实值。实验改进:通过观察只需将上图中甲乙丙的三个实验步骤按照的顺序操作,即可减小上面的误差。
五、计算题
  • 30. 建筑工地需要 的沙石,为了估测沙石的密度,用一只质量为 空桶平平装满一桶沙石,测得桶及沙石的总质量为 ,再用这只空桶装满一桶水,测得桶及水的总质量为 ,求:
    1. (1) 桶的容积是多少?
    2. (2) 沙石的密度是多少?
    3. (3) 若用一辆载重 的卡车将沙石运送到工地,至少要运多少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