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罗定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复...

更新时间:2022-01-28 浏览次数:10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 1.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古代夷狄划分标准产生了质疑,但他又说:“圣人以天下为一家,四海皆兄弟。故怀柔远人,宾礼外国,是王者之大度。”由此可知,魏源(   ) 
    A . 对东西方认识客观全面 B . 放弃了天朝上国理念 C . 依然坚持中体西用学说 D . 仍具有中华优越观念
  • 2.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1882年7月,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但社会上“一时谣琢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当道患其滋事,函请西官禁止。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当电话甫行时,谣言亦如之”。这反映出(   )
    A . 近代上海因开埠通商而繁荣 B . 传统观念对中国近代化的制约 C . 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D . 开埠通商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 3. (2021高一下·湖州期末) 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促使帝国主义者对华策略改变的历史事件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国民革命
  • 4. 晚清沈梓《避寇日记》载:鬼子所能霸占者惟官兵耳,若长毛(对太平军的称呼)则无益也。自上海至此共过五关,惟得胜关系官兵所守,并不看船不报税。自此以来,过长毛关皆看船报税,虽鬼子且耐之何哉?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 
    A . 控制了长江航道 B . 鼓励发展工商业 C . 具有反封建性质 D . 主张中西方平等
  • 5. 1897年,梁启超在《倡设女学堂启》的招选学生章程中提道:“缠足为中国妇女陋习,既讲求学问,中人极宜互相劝改,惟创办之始,风气未开,兹暂拟有志来学者,无论已缠足未缠足一律俱收,待数年以后,始画定界限,凡缠足者皆不收入学。”由此可知当时(   ) 
    A . 女子教育模式完全西方化 B . 放足运动具有反清色彩 C . 西学东渐冲击了传统习俗 D . 革命党人倡导移风易俗
  • 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者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虽然其内容是先进的,“从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国家,从天而降”的宪政民主如同闹剧。材料可用于解释近代中国( )
    A . 立宪活动的欺骗性 B .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性 C . 阶级矛盾难以调和 D . 全面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 7. (2021·绍兴模拟) 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说:“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年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这一论述旨在强调(   )
    A . 重新施行洋务新政的可能性 B . 改变立宪共和政体的迫切性 C . 推进思想文化革新的必要性 D . 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
  • 8. 从192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 . 国民大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B . 实业救国运动 C . 对革命道路有了新的认识 D . 共产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 9. 陈云在提及某次会议时明确地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与此同时,在长征途中和毛泽东一起劈波斩浪的一批领袖人物,也在这危难时刻的风头浪尖上经受了锤炼,得到全党全军的拥护和认可,从而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该会议是(   ) 
    A . 八七会议 B . 古田会议 C . 遵义会议 D . 洛川会议
  • 10. 20世纪三十年代,闽浙赣苏区根据地推出多项措施,如首先创立股份制,发行红包股票;实行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几条对外贸易的路线;成立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等。这些措施(   ) 
    A . 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发展 B . 是对苏俄经济政策的有益借鉴 C . 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围剿 D . 激发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 11. (2021高一下·湖州期末) “12月9日,数千名大中学生冲破重重阻挠,汇集新华门前向当局请愿,提出‘反对防共自治运动’等六项抗日民主要求。……示威游行队伍遭到军警镇压,……这场运动很快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这场运动(   )
    A . 标志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 .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C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 . 表明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 12. 1945年8月《大公报》曾报道:“近来国家的喜事接二连三的来,真是令人喜不自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是一喜;中苏订约,结为盟好,是一喜;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喜。”这则报道中的第三件喜事反映了(   ) 
    A . 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B . 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已实现 C . 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已基本完成 D . 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 13. 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后,军队严格执行纪律,不入民房,露宿街头(图3)美国杂志《生活》评论道:上海国民党的时代已经结束”。这主要说明了(   ) 

     

    A . 美国放弃扶持国民党 B . 人民解放军赢得民心 C . 人民解放军大公无私 D . 国民党军队败局已定
  • 14. 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部在1943年综合战果报道中说:“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一万五千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二百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该材料反映了(   ) 
    A . 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B . 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局面得以初步形成 C . 中共军队数量超过国民党军占据优势 D .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 15. (2021高一下·宿州期末)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多次要求日军自远东夹击苏联,但日本参谋总长杉山元认为: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上办不到。苏联得到日本暂缓“北进”的情报后,先后从远东地区西调近70万人,在保卫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充分说明(   )
    A . 中国战场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 B . 中国是抗击日军的唯一战场 C . 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取得对德胜利 D . 日本国小力弱难以进攻苏联
  • 16.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收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这一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
    A . 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B . 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 .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 . 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 17.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曾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 )
    A . 倡导召开亚非国际会议 B . 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 . 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8. 阅读下表,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发展情况解读正确的是( )
     

     行业项目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4.5 

     

     12.8 

     

     25.4 

     

     1953年农轻重比重(%) 

     

     52.8 

     

     29.6 

     

     17.6 

     

     1957年农轻重比重(%) 

     

     43.5 

     

     29.2 

     

     27.3 

    A .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绝对优势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指导方针的确立 C . 计划经济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D . 重工业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需要
  • 19. 1958年的《红旗》杂志转引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政府( )
    A . 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 . 希望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 . 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 . 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 20. 新中国成立以后,住房曾长期作为民生品被纳入福利体系,其建设和分配由政府统包。改革开放以后,住房的投资品属性日益显著,房价快速上涨。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 )
    A . 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 B . 住房需求有了显著性增长 C . 经济体制有了明显变化 D . 政府减少了对房价的干预
  • 21. 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由此,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A . 是顺应时势的重大行动 B . 面临着保守势力的阻挠 C . 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D . 成为新中国的历史起点
  • 22.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以下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 . 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 .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 23.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国际关系话语或战略,要获得生命力,就必须提高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在制度和规则中寻求持久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由此可知( )
    A . 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两极格局发展需要 B .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大国的共同愿景 C . 中国发展道路要求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 D . 二战后国际秩序促进中国话语权持久性
  • 24. 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已同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积极支持和参与态度。泛亚铁路网建设提上日程,中巴经济走廊脉动更加清晰;海上丝路支点正在形成,中欧陆海快线加快推进,中哈、中非产能合作形成示范效应。这有利于( )
    A . 发挥政治互信、经济互补的优势 B .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 传播和平和大中华理念 D . 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抗衡美国的实力
  • 25. 习近平总书记说:“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这旨在强调( )
    A . 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 . 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的对比 C . 中国努力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 D . 全球治理体系不应以综合实力为基础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 26. (2021高一上·惠来月考)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阶级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道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咸同年间(1851—1875年),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宴”,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维艰,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

    材料二:

    材料三:“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在探索国家出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他们的实践有何局限性?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
  • 27.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领导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⑴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⑵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⑶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材料二: 

     会议增选毛泽东为常委,指定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会后不久,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中国共产党……完全独立自主地根据面对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材料三: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1. (1) 指出材料一“纲领”通过的时间。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纲领”确立的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 
    2. (2) 指出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简述“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理由。 
    3. (3) 材料三所示文章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一次大讨论,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这次讨论的历史意义。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说一说最打动你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可贵精神。 
  • 28.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这块曾被称为“停滞的帝国”的土地上,奔驰的时间划出一道人类发展的炫目曲线……在几十年的岁月,不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表”,与中国国情和社会实践“对表”,与时代要求和世界潮流“对表”,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在短短几十年里,新中国将一个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标注为举世瞩目的“北京时间”。今日世界,“北京时间”已经不可或缺,“中国因素”日益举足轻重。                 

     ——摘编自任仲平《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 

     材料二: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 

     

     ——摘编自《世界当代史》与党的十六大、十九大决议 

    1. (1)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时间”由“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变得“举世瞩目”甚至“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条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当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注意的问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