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谊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1...

更新时间:2022-01-20 浏览次数:10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 1. “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分水岭。”这句话的依据是鸦片战争导致(   ) 
    A . 中国由闭关锁国被迫转为对外开放 B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 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 .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 2. 1841年林则徐有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最能证明林则徐预言的是(   ) 
    A . 逼迫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 . 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C . 割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 D . 割占台湾全岛,索银二亿两
  • 3.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14年,严重动摇了清朝统治,其爆发的标志是(   ) 
    A . 永安封王 B . 定都天京 C . 金田起义 D . 天京事变
  • 4. 通过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三个关键词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 左宗棠 B . 张之㓊 C . 曾国藩 D . 李鸿章
  • 5. “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障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这一危害的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马关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 6.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短命而败,但作为广义上的社会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在于戊戌变法(    ) 
    A .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B . 维护了封建统治 C . 使西方政体制度深入人心 D . 传播了革命思想
  • 7. 《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的是(    ) 
    A . 赔款白银4.5亿两 B .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 .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D . 外务部为六部之首
  •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必须切实做好改善和保障民生这件大事。往前追溯,孙中山先生也早关注并提出了“民生”,在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的这一主张的是(    ) 
    A . 驱除鞑虏 B . 恢复中华 C . 创立民国 D . 平均地权
  • 9. 在武昌有“首义路”“首义广场”等许多以“首义”命名的建筑,这是为了纪念(    ) 
    A . 洋务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戊戌变法 D . 黄花岗起义
  • 10.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民国六年发行的银元,其年份按公元纪年核算应是(    ) 
    A . 1915年 B . 1916年 C . 1917年 D . 1918年
  • 11. 1913年5月孙中山曾撰写这样一副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联语中的“公”指的是(    ) 
    A . 林则徐 B . 邓世昌 C . 谭嗣同 D . 宋教仁
  • 12. 1915年,一场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举起。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 .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B .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C . 严复发表《大演论》 D .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13. “五四”运动中,最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是(    ) 
    A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 誓死力争,还有青岛 C . 取消二十一条 D .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14.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不包括(    ) 
    A . 出现了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 B . 革命开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 C . 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D . 革命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 15. 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正式合作建立的事件是(    ) 
    A . 中华民国的建立 B . 中共一大的召开 C .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 .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 16. 习近平曾用“五个创造性”总结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所作的重要贡献,强调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这里“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指(    ) 
    A . 城市领导农村 B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 . 城市武装起义 D . 国共合作
  • 17.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 .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B . 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 C .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 红军到达吴起镇,长征结束
  • 18. 汪新、王相坤所著的《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真实地记录了西安事变的始末。“历史在这里拐弯”的含义是(    ) 
    A . 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功 B . 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C .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19.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奋进史。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 

     ①变法维新  ②民主共和  ③民主科学  ④自强求富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①②③ C . ②③①④ D . ③②①④
  • 20. 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茶客聊天,甲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乙说:“我参加过义和团。”丙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丁说:“我目睹过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这四人中说谎的是(    ) 
    A . B . C . D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 21.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世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场界碑。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材料二: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三: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一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帝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金子而把银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瓶,因太大而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材料四: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由什么而引起的呢?……那些利用传教伪善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  

    1. (1) 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次战争,结果如何?“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2. (2) “往事惊心泪欲潸”中的“往事”指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哪件史实,结果如何?这一史事对中国有何影响? 
    3. (3) 材料三中遭劫掠和破坏的是哪里?与什么历史事件相关?  
    4. (4) 请问“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疯狂镇压”指什么事件?“暴动”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何恶劣影响? 
    5. (5) 读了四则材料,你有何感想? 
  • 22. 道路自信源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陈独秀……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材料二: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他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材料三: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四:80多年前,有一群人为了生存和信念,被迫踏上艰险的万里征途,途中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取得了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1. (1) 请分别写出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探索近代化道路的事件名称。 
    2. (2) “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是指哪一事件?该事件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材料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了国民革命两大成果,请写出两大成果的名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4) 材料四“万里征途”中召开了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是哪一次会议?“万里征途”的最终胜利表明哪一支革命力量不可战胜。 
  • 23.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早年学医,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道路。请你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写一篇,辨证地谈谈你的看法。要求120字左右,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句通顺,行文流畅;表述完整,逻辑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