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京东山外国语部编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学业水平调...

更新时间:2022-02-16 浏览次数:76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言大观园(28分)
  • 1. 默写古诗文。

    ①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③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④此中有真意,。(陶渊明《》)

    ,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⑥我报路长嗟日暮,。(李清照《渔家傲》)

    ,几时收?(朱敦儒《相见欢》)

  • 2. 用正楷或行楷,抄写下列短语。

    史家绝唱 无韵离骚

  • 3.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茨威格在为那些他所推(chóng)的杰出作家创作传记时,往往别出心裁地选择一些典型的事件和场景,进行细致描写。他擅长进行细腻的心理分析,斟(zhuó)素材的选取,将注意力放在一些看似轻描淡写,其实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情节上,运用(xián)熟的技巧进行生动地描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用这样的手法惟妙惟肖地表现那些伟(àn)的人物,使他们的行为变得容易理解。

    ①推()     ②斟()     ③()熟     ④伟()    

  • 4. 下列关联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文化遗产应在被观赏、被分享中得到保护、诠释和延续。换言之,文化遗产      通过适当途径发挥作用,通过特定方式被大众所关注与分享,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 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排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A . 不但   而且   既然   那么 B . 只有   才能   既然   那么 C . 只有   才能   因此   而且 D . 不但   而且   因此   而且     
  • 5. 语文综合实践

    我国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自2017年起,国家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0年6月13日,是我国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主题为“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此,我校八一班开展了“保护文化遗产”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 (1) 2021年6月12日是我国第16个“文化遗产日”,请你来设计一则公益宣传标语。
    2. (2) 结合今年“文化遗产日”,请你为学校设计三项与此相关的活动。
    3. (3) 八一班同学利用周末时间考察了江宁区的非遗文化,准备举行一个申遗文化答辩会,小宁同学担任主持,请你帮他撰写一个开场词。
二、诗文观赏廊(42分)
  • 6.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各题。

    十二月十五夜

    袁枚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注释】①袁枚:清朝路人。此诗是诗人61岁时怀着“静处业明多,困中著作妙”的心态所作。②沉沉,指从远处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声音。③更(gēng)鼓: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个小时,晚上派人巡夜,打鼓报道时刻,叫做“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④一天:满天空。

    1. (1) 本诗中“吹灯窗更明”的原因是什么?
    2. (2) “十二月十五”的“夜”又怎样的特点?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 (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7.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傅说于版筑之间     

      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创业与守成       

      征与吾共天下     

    2. (2)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 . 莫不/得之于艰难 D .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3. (3) 翻译。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 (4) 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

      ②【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的小题。

    《昆虫记》主题阅读

    材料一   ——像文学家一样描

    “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蝉的卵》A版本

    “哦,可悲的产妇啊,你没有从几个世纪的经验中吸取任何教训!你的眼睛那么敏锐,这些可怕的钻探者在你身边飞来飞去、准备干坏事的时候,你肯定看到了它们;你看到了,知道它们就在你脚下,可是你却无动于衷,任由它们胡作非为。转过身来吧,宽厚的庞然大物,踩死这些侏儒吧!可你不会改变自己的本能,从来不会这样做,哪怕是为了稍微改变一点你作为母亲身受灾难的命运!”

    ——《蝉的卵》B 版本

    材料二   ——像科学家一样观察

    我四十年如一日,靠了顽强的斗志,过着自己并不在乎的艰辛清苦日子:终于,这一天等到了,我有了这处实验室。至于使人能够坚韧不拔、拼命工作的是什么,这里不准备多说了。

    ——《荒石园》节选

    有一天,天气很热,闷热无风,我手里拿着表,守在一个露天进食者的面前仔细观察着,从早上八点一直盯到晚上八点。

    ——《圣甲虫》节选

    谁想观看蟋蜂产卵都用不着做什么准备工作,只要有一点耐心就行。布封说,耐心是一种天赋,我却谦虚地称之为观察者的优秀品质。

    ——《田野低头的蟋蟀》节选

    材料三   ——专家观点

    虽是意在给人科学知识的书籍和文章,为要讲得有趣,也往往说些“”人话“”。这毛病,就连法布尔作的大名鼎鼎的《昆虫记》,也是在所不免的。现在中国屡屡介绍的法国昆虫学大家法布尔,也颇有这种倾向。他的著作还有两种缺点∶一是嘲笑解剖学家,二是用人类道德于昆虫界。但倘无解剖,就不能有他那样精到的观察,因为观察的基础,也还是解剖学;农学者根据对于人类的利害,分昆虫为益虫和害虫,是有理可说的,但凭了当时的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定昆虫为善虫或害虫,却是多余了。有些严正的科学学者,对于法布尔的有微词,实也并非无故。但倘若对这两点先加警戒,那么,他的大著作《昆虫记》十卷,读起来也还是一部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鲁迅

    法布尔的书中所讲的是昆虫的生活,但我们读了却觉得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他不去做解剖和分类的功夫,却用了观察和试验的方法,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之不可思议的神秘和愚蒙。他的叙述,特别有文艺的趣味,更使他不愧有昆虫的史诗之称。戏剧家罗斯丹评论,“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而且抒写”,实在可以说是最确切的评语。

    ——周作人

    1. (1) 罗曼·罗兰曾评价法布尔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对比材料一两个版本的译文,你觉得哪个版本好,请从语言赏析的角度作答。
    2. (2) 材料二体现了法布尔的哪些科学研究精神?请简要概括。
    3. (3) 对比鲁迅和周作人对《昆虫记》的评价,分析两者的不同,并结合你对《昆虫记》认识,说说你更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4. (4) 阅读《昆虫记》,你认为法布尔能从“荒石园里看到宇宙”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原因的认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藕与莼菜

    叶圣陶

    ①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②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较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③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书爽利。切成片送入口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时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④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⑤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⑥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⑦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1. (1) 第②段从哪些方面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故乡新秋图?
    2. (2) 根据加点的词,赏析下面的语句。

      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在地上,自己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是较老的藕,大口地着解渴。

    3. (3) 作者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分别描写故乡的藕和莼菜的?
    4. (4) 文借藕与莼菜,表达了当时知识分子怎样的一种心情?
三、习作展示台(30分)
  • 10. 请以“冬日,适合读这本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或地名。书写工整,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