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1月期中...

更新时间:2021-12-25 浏览次数:6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 1. 鲁国为西周初年的封国,位于今山东省中南部,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据《史记·鲁世家》记载:“鲁起周公至倾公,凡三十四世”。以下关于分封制表述正确的是(   )
    A . 齐国和鲁国都是姬姓王族 B . 鲁国建立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C . 鲁国在秦统一六国中灭亡 D . 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2. 如图漫画绘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成语故事。下列观点中,与两个成语故事(图一为塞翁失马,图二为刻舟求剑)对应的是(      )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④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3. 秦朝统一中国后,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陆上交通由驰道、直道等各种规格不同的道路组成。秦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项中关于驰道的修建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加强了秦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 . 大兴土木增加了百姓的徭役负担     D . 便利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 4.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铁犁牛耕得到使用,变法成为潮流。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角度,说明商鞅变法中最能推动社会转型的措施是(     )
    A .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B .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C .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D .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 5. “他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这样,中央政治制度就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这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帝王中央政治制度建设的评价。这位学者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
    A .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 . 汉代的“内朝”制度 C .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D . 清朝的密折奏事制度
  • 6. 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著作是(   )

    ①《农政全书》   ②《氾胜之书》   ③《农书》   ④《千金方》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③④
  • 7. 根据提示,如图中的“?”处应填上(   )

    A . 三公九卿制度 B . 郡县制度 C . 中朝制度 D . 刺史制度
  • 8. 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在华侵略权益。下列条款按签署时间在20世纪初的是(   )
    A . 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B .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C .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D . 英国民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处游历、通商,执照由领事官发给
  • 9. 有学者说,比之欧西各国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下列项中,属于洋务运动期间(19世纪60—90年代)“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的表现是(      )
    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②创办江南制作总局 

    ③编写《海国图志》   ④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0.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那一次的海军战争是我民族在这次全面抗战以前最要紧的一个战争。如胜了,高丽可保,东北不致发生问题,而在远东中国要居上日本居下了。”这次“战争”发生于下图中的(   )
    A . B . ②  C . D .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1. 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制度成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质子制度反映了(      )
    A . 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 B . 诸侯争端有效解决 C . 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 D .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 12.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是一个承袭和改进的过程。下列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
    A . 张仲景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为“医圣” B . 唐代《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C .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体现了西学东渐的特点 D . 元朝王祯编撰的《齐民要术》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 13. (原创题)以下选官制度,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趋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时期

    名称

    标准

    方式

    西周时期

    世官制

    血缘

    世袭

    战国到秦汉初年

    军功爵制

    军功

    立军功

    两汉时期

    察举制

    品行(孝廉)

    自下而上推荐

    三国两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家世门第

    评议举荐

    隋唐--明清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A . 标准逐渐由家世、门第到才能; B . 方式由推荐、评品到考试,逐渐制度化 C . 变得更加相对公开公平 D . 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 14. 下列关于两税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均田制被破坏后,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为增加财政收入而改行两税法 B . 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完成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 C . 以土地和财产多少为收税标准,分夏、秋两季征收,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D . 两税法实行后,唐政府收入增加,但农民所受剥削仍然很重
  • 15. 下面是我国古代不同领域著作的杰出代表,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天工开物》  ②《千金方》  ③《史记》  ④《伤寒杂病论》

    A . ③④①② B . ①②③④ C . ④③②① D . ③④②①
  • 16. 史载:(明清时期)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把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一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材料表明明清江南地区(        )

    ①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④手工业发展呈现地域性特征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7.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 .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 .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C . 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18. (原创题)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很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以下对元朝管理说法错误的是(     )
    A .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行政效率高 B . 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理藩院进行管理 C .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管理西域地区 D .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驿站,设置急递铺,保障公文的交换
  • 19.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以下言论是他的观点有(      )

    ①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

    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③心是非之心,不带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④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③④
  • 20. 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梳理知识点时制作的表格,其中③国建立的少数民族以及与宋朝签订的协议是(     )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916年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

    定都兴庆府,模仿北宋制度

    实行“猛安谋克”制,后现“大定之治”

    A . 契丹 澶渊之盟 B . 党项 庆历和议 C . 女真 绍兴和议 D . 蒙古 无此项
  • 21.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以下对宋代论证观点不符的是(     )
    A . 货币需求量剧增,出现纸币—交子 B . 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C . 都市繁荣,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超过百万 D . 北宋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 22. 浙江历史考试历来重视边角料,突出史实记忆。以下史实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10余千米处,唐朝安西都护府曾设于此 B . 东晋士族专权,司马睿即位时接受百官朝贺时请王导并排上座,时称“王与马,治天下” C . 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设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D . 西晋的曹丕颁行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 23. 黄宗羲提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
    A . 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 . 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 . 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 .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 24.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便能“既免迂陋无用之饥, 亦杜离经叛道之弊”。这种政治文化观曾主导了(   )
    A . 晚清洋务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辛亥革命运动 D . 新文化运动
  • 25.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幕。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 《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 . 《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 . 《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 . 《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小题18分,第27小题17分,共35分。)
  • 26. 人才兴则国家兴,在历朝历代人才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摘自《荀子·王制》

    今者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其故何也?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摘自《墨子·尚贤》

    材料二:王船山说:“唐多能臣,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高度评价了贞观时期人才济济的盛况。贞观能臣为“贞观之治”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其中唐太宗卓越的人才观与用人策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李世民曾说过:“是故明君求俊贤,博访英贤,搜扬则陋。不以卑徽而不用,不以受辱而不尊。”

    ——摘自陈西《从<帝范>中看唐太宗的人才观》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位学者对为君之道的共同观点,指出墨子对荀子人才观的超越之处。结合所学,概述当时各学派互相争鸣所带来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太宗是如何“求俊贤,博访英贤,搜扬则陋”。
    3. (3) 根据所学知识,以唐朝为例,写一篇小论文,论述唐朝制度的创新与大唐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 27. 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攻齐三代;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摘自纲要上册P15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评价

    材料二:以下是辽宋金元时期的历史图表

    1.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写出秦统一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辽国制度有何特点。并列举少数民族主动向中原文化学习的案例
    3. (3)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辽夏金元政权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