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普宁第二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第一次月考...

更新时间:2021-12-29 浏览次数:3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古人评论三代:“夏尚(崇尚)忠,殷尚质,周尚文”,孔子则说:“周监(借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从“周”是因为西周(   )
    A . 继承了夏商的传统 B . 革新夏商制度 C . 礼乐制度丰富完备 D . 推行文人治国
  • 2. 下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这说明关市的设置(   )

    时间

    文献记载

    备注

    景帝前元元年

    (前156年)

    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史记·匈奴列传》

    安帝永初中

    (110年)

    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初平元年

    (190年)

    刘虞“劝督农植,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

    《后汉书·刘虞传》

    A . 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B . 是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 C . 充分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 . 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
  • 3. 《旧唐书》记载: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此举(   )
    A . 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B . 强化了宰相总理财政的职能 C . 显示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 D . 体现了中央权力的制衡原则
  • 4. 中国多子平分财产的继承制度由来已久,如《唐律》的解释条文称:“准《户令》: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违此令文者,是为不均平。”这种制度的实行(   )
    A . 源于人多地少的矛盾 B . 推动多子多福观念形成 C . 规范了耕织结合模式 D . 导致土地经营规模较小
  • 5.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 .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B .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C .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 6.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残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半个多世纪后,苏南农村说到‘长毛’,仍然鲜有好话。”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国民革命运动 D . 土地革命
  • 7. 四川秀山县城关附近,“旧饶麻、烟草之利”,19世纪八九十年代,种麻者“里不十亩”,“独烟繁盛,捆载出外境,岁万金”,麻地变成了烟田。同时期,甘肃兰州府皋兰县烟田所产极负盛名,仅运销国外者即达3万多担。这反映了当时(   )
    A . 经济作物单位面积产值提高 B . 烟草成为主要的农作物 C . 内陆农业也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 D . 吸烟风气影响经济发展
  • 8. 下图是中国近代史某著作的部分目录。其中“第二节”最有可能是(   )

    第二章  《辛丑和约》与新政形势下社会政治的变动

    第一节  中外关系的表面和缓与列强加紧在华掠夺利权

    第二节  ………………

    第三节  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第四节  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动向

    A . 洋务运动和中国早期的近代化 B . 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C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D . 民国初年社会形势发展状况
  • 9. 毛泽东指出,长征使“红军转到了西北,(西北)不是如同在南方那样处在威胁国内敌人的最重要的地位,‘围剿’的规模、情况和战斗就比较小些,缓和些了”。这表明长征(   )
    A . 实现了革命重心的战略转移 B . 推动了革命力量的集中 C . 缓解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D . 有利于红军的发展壮大
  • 10. 据《巴中县志》记载:1956年巴中县人均分配口粮400.3斤,现金38.25元。1963年人均分配口粮80.3斤,现金12.3元。同时期全国各地人均分配口粮也大幅度下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控制生活资料 B . 大办公社食堂浪费了大量生活资料和财物 C . 当时自然灾害严重,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 D . 当时“左”的错误泛滥,经济水平严重下滑
  • 11. 古希腊人在大型公共建筑身上倾注了巨大的建筑热情。现存的建筑物遗址,如神庙、剧场、竞技场等大型公共建筑都深深地反映了古希腊人的艺术趣味。这说明古希腊(   )
    A . 神学占据主导地位 B . 严格限制个人自由 C . 城邦集体意识强烈 D . 漠视公民生存权利
  • 12. 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 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强烈关注 B . 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 C . 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求 D .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 13. 在初期美国政府中,联邦法院既无财权、军权,又无民意基础,地位明显低于总统和国会,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判决使联邦法院获得宪法终极解释权。该案影响深远,主要在于(   )
    A . 提高联邦法院的政治地位 B . 完善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 C . 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 D . 保障了宪法至上权威
  • 14. 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厂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新建的大型企业。它以美国最先进的麦基钢铁公司为蓝本,大量采用美国设备,有450多名美国专家和技工参与设计,以及200多名美、德技工参加施工。这表明当时(   )
    A . 西方放弃对苏联经济技术封锁 B . 苏联抓住机遇推进工业化建设 C . 新经济政策得以继续贯彻 D . 美、德借机摆脱经济危机
  • 15. 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法国农业合作社简表。

    类型

    提供的服务

    国家政策

    生产性合作社

    提供技术服务和共同使用生产设备

    1962年和1967年颁布了《农业指导法》《合作社调整法》,1972年则颁布了农业合作社条例。

    流通性合作社

    为农户的农产品收购和销售提供服务

    信贷合作社

    为农民提供融资和信贷服务

    表格内容反映出(   )

    A . 欧共体共同的农业政策 B . 集体农庄自主权的扩大 C . 国家对农业的适度调控 D . 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 16. 20世纪末,有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要之满足。”上述认识的出现源于(   )
    A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 .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 . 世界两极对峙格局的确立 D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二、非选择题(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第17—19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第20-22为选做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7. 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2

    史料记载

    出处

    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始有医药”

    《淮南子·修务训》

    “伏羲画八卦,所以六气六腑,五行五藏,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天枉”

    《帝王世纪》

    “上古之时,医有俞时,治病不以汤药,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揲荒爪幕,湔浣肠胃”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中,有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人头骨变形和侧门牙被拔除的情况。大汶口遗址、曲阜西夏侯遗址、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福建闽侯石山以及台湾屏东鹅銮鼻等新石器时代墓葬都有相同的发现。研究者发现这种拔除和变形,绝不全是外伤所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
    2. (2) 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考古发现的史料类型,并概括它们之间的关系。(8分)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9~11世纪,由于有了大批农奴的依附,封建领主掌握了更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西欧封建主义“从最初的军事性机制扩展为组织经济生产的纽带”,封建主义日益成熟起来。到12~13世纪,西欧的经济得到了缓慢的复兴,商业贸易逐渐恢复。在西欧的一些交通要道逐渐兴起了贸易中心,最初的贸易中心只是一些定期的贸易集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市发展为常设性的中心,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聚集地。中世纪中期,西欧城市兴起的特征是其分布的普遍性,这与欧洲商路的扩张联系在一起。水陆商路几乎遍布整个西欧地区,在多瑙河、莱菌河流域乃至西班牙和英格兰各处,凡水陆交通要道口都出现了城市。

    材料二: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和市民阶层在封建主义政治秩序的框架内悄然生长,其微弱但是坚定的推进步伐逐渐撼动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石,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铺平了道路,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西欧城市从中世纪中期开始兴起,它们逐渐与王权达成了充分的合作基础,市民阶层展开了积极的政治参与,对封建制度进行挑战,推动了君主专制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历史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中期西欧城市兴起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中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 19. 世界历史上,始于1492年并从此加速进行的全球生物重新分布通常被称为“哥伦布交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哥伦布交换: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

    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

    16世纪初

    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10年

    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0年代

    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16世纪80年代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彥糖产地

    约1700年

    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带来了新大陆未曾有过的病原体,使得美洲土著人口下降了60%—90%

    18世纪初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

    ——摘编自(美国)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麦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哥伦布交换”为主题,提炼观点并择取信息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 20. (2021·邯郸模拟)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传教士觉得如果想要控制和引导中国社会改革的方向,就必须为科举制度改革提供合适的方案。于是他们提出了种种改革科举制度的设想。传教士欲效仿文艺复兴时期借复古求解放的形式,主张复辟古时乡举里选制度,恢复科举考试的传统科目,并以传统实学为考试内容,丁韪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认为,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学校重在育才,而科举重在选材。二者是相辅相成,但在科举社会中二者却混为一谈。学校沦为科举之预备场所,科举成为学子之最后归宿,因此有些传教士提出予新人才以旧功名的设想,从而把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整合为一,以达到变革科举之效。尽管清政府迫于形势而不得不变革科举,但科举改革仍然步履蹒跚,传教士企图通过设立新的考试制度作为示范来推进科举改革。

    ——杨齐福《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科举制度改革》

    1. (1) 根据材料概括传教士对中国科举改革的设计方案。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传教士对中国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
  • 21.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欧洲本身正在被外来的两个大国苏联与美国划分成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和意识形态方面都被一分为二,“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这种形势与人们所熟悉的19 世纪和20 世纪初欧洲全球霸权的格局实在是惊人的相反。当时,全世界的人们都已习惯于欧洲列强对整块整块的大陆进行瓜分,甚至认为这就是国际事务正常秩序的一部分。

    二战后,无论欧洲的大国还是小国愿意与否,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时候,都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历史传统,也必须考虑东西方对峙这一重要因素,而且其经济恢复和国家安全都要分别依靠与苏联和美国的结盟才能办到。与此同时,伴随着欧洲世界霸权的消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反”,从而使争取主权平等,政治独立,种族平等,经济公正和文化解放这五大主题为基本内容的非殖民化进程,终于以始料不及且无法控制的速度席卷了所有殖民帝国,并进而引发了“全球大分裂”。

    1. (1) 根据材料,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发生的主要变化。
    2. (2) 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 2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917年5月6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张元济等48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这个学校开设的科目与一般学校大不同,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后来又添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

    ——肖伟俐《大家风苑》

    材料二:“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

    ——1916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并分析其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炎培教育思想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