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1-12-09 浏览次数:56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总计60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 1. 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主要得益于(   )
    A . 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 . 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 . 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 . 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 2.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 馈赠”,意思是(   )
    A . 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 B . 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埃及的势力范围 C . 古代埃及人民把尼罗河治理得很好 D . 有了古代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罗河
  • 3. (2021高一下·哈尔滨期末) 苏美尔人不仅建立了最早的国家,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下列属于苏美尔人文化成就的是( )
    A . 创作了史诗《罗摩衍那》 B . 发明了书写材料莎草纸 C . 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D . 发明了60进制和楔形文字
  • 4.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 . 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 . 文明影响广泛深远 C . 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 D . 长于借鉴缺少创新
  • 5. 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繁荣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   )
    A . 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瓦解 B . 教皇鼓励市民自治 C . 城市完全摆脱领主控制 D . 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 6. 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下列关于西欧庄园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农奴份地所有权属于农奴

    ③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      ④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 7. “1453年,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踏在欧洲。”材料中的“这个新的巨人”是指(   )
    A . 亚述帝国 B . 拜占庭帝国 C . 阿拉伯帝国 D . 奥斯曼帝国
  • 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上定居下来,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推断建造“浮动园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 . 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足 C . 肥沃的淤泥利于耕种 D . 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 9. 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沙皇,同时也是全方位对外扩张的鼻祖。他开始执政后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竭力巩固专制政权,强化国家中央集权。据此可知,“他”是(   )
    A . 亚历山大 B . 查士丁尼 C . 伊凡四世 D . 穆罕默德
  • 10. (2021高一下·南平期中) 从1633年2月到1639年7月,面临世界变局,德川幕府连续五次颁布“锁国令”:禁止日本人的海外往来,禁止基督教的传入,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的主要目的是(     )
    A . 维护封建统治 B . 学习明朝政策 C . 抵御西方侵略 D . 保护传统文化
  • 11. (2021高一下·哈尔滨期末) 培育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后来传到世界各地,极大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生活的是( )
    A . 古代埃及人 B . 印度人 C . 苏美尔人 D . 印第安人
  • 12. 菲律宾马克坦岛上有一个双面碑亭,其正面刻有这样的文字:“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下列与此相关的选项是(   )
    A . 到达好望角 B . 发现美洲 C . 直达印度 D . 环球旅行
  • 13. 有学者认为,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东西文化圈大汇合的根源是(   )
    A . 西方王室勇于冒险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造船水平的提高 D . 宗教扩张的狂热
  • 14.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 .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 .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 .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 15. 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记载了凤梨、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品种,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
    A . 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B . 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C .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加速 D . 美洲传统社会遭到巨大破坏
  • 16. (2017高三·辽宁月考) 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欧洲人在非洲命名了许多“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奴隶海岸”的地名。这些地名客观上反映了(   )

    A . 航海家的冒险精神            B . 非洲物产极其丰富 C . 探求新知的主动性            D . 殖民扩张的掠夺性
  • 17. 如图是1490年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哀悼基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者的意图是(   )

     

    A . 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 . 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 . 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 . 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 18. 西方历史曾经有过一段时期,盛行以对人性美好的歌颂,以人为核心内容的故事、诗歌层出不穷。这一社会思潮是(   )
    A . 文艺复兴 B . 宗教改革 C . 启蒙运动 D . 空想社会主义
  • 19. (2020高一下·天津期中) 伏尔泰说:“牛顿以他对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的荒谬。”由此可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   )
    A . 标志着人文主义兴起 B . 完全否定了天主教的合理性 C . 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 D . 推动了启蒙运动兴起和发展
  • 20. (2018高二下·城固开学考) 孟德斯鸠提出:立法权应属于人民代表;行政权应集中于那些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临时机构;司法权则应独立于行政权之外。这表明他的核心主张是(    )
    A . 自由平等 B . 社会契约 C . 民主共和 D . 三权分立
  • 21. (2017·江苏) “(美国)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各州)自治的能量,(1787年)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材料中的“这种能量”“往回收了一点”体现在 (  )

    A . 共和制的确立 B . 联邦制的确立 C . 三权分立制的确立 D .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 22. (2019高三上·东莞月考) 如图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目的是(   )

    A . 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 B . 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C . 进一步打击法国封建势力 D . 完善三权分立体制
  • 23.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其中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是(   )
    A . 海外殖民扩张 B . 手工工场的发展 C . 大工厂的确立 D . 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 24. (2017高一下·辽宁期中) 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这说明殖民帝国的建立(    )

    A . 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B . 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技术与资金 C . 为工业帝国提供了主要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D . 为工业帝国提供了市场和资金
  • 25. 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 . 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D . 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 26. 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土地所有主……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这表明巴黎公社(   )
    A . 具有无产阶级政权性质 B . 保障资产阶级权益 C . 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D . 主张复辟波旁王朝
  • 27. 1884年,英、法、德等国就非洲殖民地问题在柏林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这一决定(   )
    A . 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B . 导致了世界格局的改变 C . 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D . 动摇了英国的霸主地位
  • 28. 有统计数字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大约900万人战死,2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德、俄、法、奥的伤亡人数占全部伤亡人数的66.6%。这些数字表明(   )
    A . 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其残酷的杀戮为主要特点 C . 中国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 . 美国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 29. 毛泽东指出:“(这次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评价的是(   )
    A . 农奴制改革 B . 二月革命 C . 十月革命 D . 二月提纲
  • 30. 苏联散文集《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的独特面貌。其中提到:“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如今,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这一描述(   )
    A . 反映了计划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B . 说明广告不断推动苏联经济发展 C . 再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卓有成效 D . 折射出新经济政策激发社会生机
二、非选择题(40分)其中31题13分;32题15分;33题12分)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西欧的宗教改革家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与否全凭信仰,只有信仰上帝和行善才能上天堂,以此来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反杜林论》

    1. (1) 依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至少答出4点)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

    类别

    时间

    国家

    发明者

    发明成果

    备注

    能源

    1866年

    德国

    西门子

    发电机

    1870年

    比利时

    格拉姆

    电动机

    1882年

    美国

    爱迪生

    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

    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交通

    1885年

    德国

    卡尔·本茨和戴姆勒

    汽车

    最早的汽车

    1893年

    德国

    本茨

    开始生产四轮车

    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1894年

    美国

    福特

    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

    1903年

    美国

    莱特兄弟

    飞机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1. (1) 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至少答出4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 不同。(至少5个不同点)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33. (2021高一下·哈尔滨期末)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出现重大调整,由以欧美为中心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的方向加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兴经济体崛起,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科技创新力量对比悄然发生变化,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从2001年到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比重由37%下降到30%,欧洲从26%下降到22%。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目前在科技创新上仍然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但优势正逐渐缩小,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活化地带,在全球科技创新“蛋糕”中所占份额持续增长,对世界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也快速上升。

    ——白春礼《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

    请回答:

    1. (1) 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格局的发展趋势。
    2. (2) 结合材料指出当前科技创新格局出现的背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