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02-21 浏览次数: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30分)
  •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 qiáo )   热( zhì )    飞( shù )   不及防( cù ) B . 亮( zèng )   甲( zhòu )   纸( yuān )   叱风云( chà ) C . 责( jié )    红( fēi )     利( qì )    息敛声( bǐng ) D . ( xùn )    然( qiǎo )    眼( yì )    引高歌( háng )
  • 2. 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 翻来复去  正襟危坐  锐不可挡  颔首低眉 B . 所向披靡  鹤立鸡群  任劳任怨  油光可鉴 C . 诚惶诚恐  器宇轩昂  杳无消息  粗制乱造 D . 摧枯拉朽  广袤无垠  抑扬顿挫  暗然失色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成都草堂是四川人民心中的文化圣殿,这是无可置疑的。 B . 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 , 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C . 我们的语文老师读起书来声音清脆,声调抑扬顿挫 , 我们都为之着迷。 D . 假冒伪劣产品一度肆虐,老百姓对只追求利益的商家深恶痛绝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为避免交通道路的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B . 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我们能否进入决赛阶段。 C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D . 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 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藤野先生》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一段经历的回顾,选自《野草》。 B . 朱德,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在母亲逝世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的回忆性散文,选自《朱德选集》。 C .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三作家》中的《托尔斯泰》,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 D . 《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第二卷,是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为其母亲撰写的。居里夫人,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先后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 6. 下列关于新闻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篇消息(新闻),通常包含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有的还包含背景、结语。 B . 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C . 新闻除了“用事实说话”的特点外,还有“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 D . 新闻主要使用事实说话,因此写新闻只能用记叙手法,不能用议论。
  • 7. 名著阅读。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 (1) 语段节选自  ,文中的A是 (人名)。
    2. (2) 在作者笔下,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8. 古诗文默写。
    1. (1) ?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
    2. (2) ,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龟虽寿》)
    3. (3) 崔颢《黄鹤楼》诗中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4. (4)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 ,。”描绘了神奇的塞外风光,画面壮阔,意境雄浑。
    5. (5) 王绩《野望》诗中写望中所见静态远景的诗句是:“,山山唯落晖。”
    6. (6)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禽鸟活动描绘早春景象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
    7. (7)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诗中借奇特想象描绘江上美景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
  • 9. 阅读下列新闻,然后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5字)。

    8月26日,教育部在其网站上公布通知,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中,按课程标准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每周要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 10. 应用文修改。

        学生会拟开展一次“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演讲比赛,写了一份通知,可是通知有两处错误,请指出来。

    通知

    ***全体师生:

       我校将于2020年11月3日上午8:00开展“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演讲比赛,请参赛选手、评委及相关工作人员提前到场不误。

    2020年11月1日

     ***中学学生会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共5分)
  • 11. “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古人眼中,“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要;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无论古今,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有的精神品质。诚实做人,讲求信用,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

    你所在的班级将要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1) 请你写出一句关于“诚信”的古代名言作为宣传标语。
    2. (2) 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写一则开场白。(50字左右)
三、阅读理解与分析(共35分)
  • 12.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

      ③怀民亦未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沉鳞竞跃。

      ②相与步于中庭。

    3. (3) 填空。

      ①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②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的语句中。

  • 13. 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回答问题。

    〖甲〗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乙〗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根据〖甲〗选段,回答⑴⑵⑶问题;根据〖乙〗选段,回答⑷⑸⑹问题。

    1. (1) 第一句的“这样”所指代的内容是( )
      A . 指东京也是处和肯烂漫的樱花。 B . 指东京到处有法国留学生在赏花。 C . 指在东京时常见到清国留学生顶着制帽花赏樱花的丑态。 D . 指在东京所见到的清国留学生也因在国内所见一样,过着腐朽的生活,使作者感到失望。
    2. (2) 文中加点的“实在”一词和下面哪句中的“实在”用法相同( )
      A . 他的话说得很实在。 B . 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 C . 他的演唱实在精彩,以至没有人鼓舞。 D . 搞“四化”建设,要的是实在本质。
    3. (3) 作者写这段文字的用意是( )
      A . 嘲讽“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露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从侧面表达作者的爱国思想感情。 B . 嘲讽“清国留学生”的无聊,揭示他们思想空虚和精神形态。 C . 叙述“清国留学生”在东京所作所为。 D . 表达对东京的厌恶。
    4. (4) 画线的句子具体指什么事件?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5)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6. (6) 作者写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
  • 14. 阅读《向我挥手的那只蚂蚁》一文,回答问题

    父亲,这个终生陪我走路的人,在光阴的面前瘦了、矮了。现在,我要把他的背影碾成墨,写出一份比海洋更深沉的思念。

    小时候,因为住在山沟里,所以上学要走很长一段山路。父亲日复一日,送我上学。父亲没有太多的话,一路上只能听到他虎虎生风的脚步声。有一天父亲的脚崴了,他对我说:你都上五年级了,是男子汉的话就锻炼一下胆量。今天爸爸脚崴了,你自己上学吧。我心里虽然害怕,可是不想让一家人嘲笑我,就一把抓起书包,豪情万丈地走出家门。刚走出家门口,就开始胆怯起来,尤其是走过那片茂密丛林的时候,着腰,不敢发出声响,心也砰砰直跳,总觉得身后有什么黑乎乎的东西跟着。我就不停地回头,就真的看到了一个人影,正一瘸一拐地跟着我。我看清了,是父亲!我顿时昂首挺胸,一边走一边还故意哼哼起儿歌来。父亲以为我不知道他在身后,其实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这一辈子,那山一样的父亲会始终在我的身后如影跟随。

    高考落榜的那年冬天,外省的亲戚给父亲写信,说是为我找了份差事,让我去那边打工。送我走的时候,父亲一如往常那样,在身后默默地跟着。我劝父亲回去,因为我不想在车站看到和父亲分别的场面,我是一个眼窝子浅的人,我怕我的眼泪决堤。父亲执拗得很,说,帮你把行李拎到站里去吧,怪沉的。到了候车室,父亲从棉袄最里层的口袋里掏出一沓整整齐齐的零钱,一捆一捆的,我看见那些钱潮乎乎的,似乎在冒着热气儿。父亲让我把它们都带上,甚至没有给自己留一元钱的回程车费。“我走着回去就行了。”父亲说,“也没多远。10多里的路,一眨眼就到家了。”

    我非要让父亲带回去一些钱,父亲不肯。我和父亲撕扯着,谁也不肯妥协。我知道父亲的脾气,只好硬了心肠收下那些潮乎乎的钱。父亲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又把那些钱要了回去,对我说,“你等我一会儿,我马上回来。”就看到他匆匆忙忙地钻进人群中。父亲在大街上左顾右盼,不懂红绿灯,险些被一些轿车撞到。那个司机大声地呵斥父亲,我看到父亲点头哈腰,对着人家满脸谦卑地陪着不是。

    火车要开了,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很着急,却也有些庆幸。我想这下父亲可以把那些钱拿回去,也不用遭罪走着回去了。不想父亲一路跑着回来了,他跑起来的姿势很怪异,有点一瘸一拐的。我问他的脚怎么了,父亲一个劲地说,“没啥,就是崴了一下。”然后从兜里掏出一张崭新的百元票子和几张零块的。“我去储蓄所给你换了个整票的,这样带着安全。这些零钱你也带着在路上花,别饿肚子。”

    我的眼泪终于不争气地涌了出来,大冷的天,父亲却跑得大汗淋漓,只为了找个储蓄所给我“化零为整”。

    火车徐徐开动,我看到父亲一直站在那里,父亲渐渐地小了,小成一只不停地向我挥手的蚂蚁。

    那不停地挥着手的蚂蚁,在我的心底沉淀着,慢慢沉淀成一滴墨。

    我这一走就是几年,回来的时候,父亲明显老了很多,背也有些微微的驼了。

    父亲在黄昏里的背影是萧瑟的,但就是这个微微颤抖的背影,包裹着我所有的幸福。冬天,我在父亲的背影里取暖;夏日,我在父亲的背影里乘凉。

    一个慢慢远去的人,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他是我生命中的一滴墨,浓浓的,饱含深情。蘸着它,能写出一段感动灵魂的诗;蘸着它,能绘出一幅浓墨重彩的画。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体现父爱的两件事情。
    2. (2) 选文第一段在结构、内容上的作用?
    3. (3) 结合上下句,体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尤其是走过那片茂密丛林的时候,着腰,不敢发出声响,心也砰砰直跳,总觉得身后有什么黑乎乎的东西跟着。

      ②父亲执拗得很,说,帮你把行李拎到站里去吧,怪沉的。

    4. (4)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5) 请结合全文,说说标题《向我挥手的那只蚂蚁》有何妙处。
四、写作与表达(50分)
  • 15. 从下面两个命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文题一:面对着优美的自然景观,你感动过吗?面对着精美的艺术品,你感动过吗?面对着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你感动过吗?面对着真挚的亲情、友情和浓浓的乡情,你感动过吗?面对古今文人的名篇大作,沉浸其中,你感动过吗?感动是心灵受到的一次震撼,是我们情感的一次爆发。 请以“    ▲     让我感动”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虽然刚出生时,我们的那根连接母体的脐带已经被剪断,可是,与母亲精神上的血缘关系却终生难以割断。十几年来,沐浴在母爱中的你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请为母亲写一篇小传,力求全面反映母亲的个性和人格特点,题目请自拟。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