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师大附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12-09 浏览次数:85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 1. 孔子希望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孟子希望建立“王道乐土”,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他们所说的“道”是(    )
    A . 建立理想社会的规则 B . 追求平等和谐的共同标准 C . 加强道德修养的规范 D . 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
  • 2. 西周建立后,周公营建洛邑,将商代“顽民”强行迁移到这里,以军队八师驻守。隋炀帝即位后,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认为必须“因机顺动”营建东都洛阳。两朝营建洛阳(    )
    A . 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 . 旨在控制前王朝的残余势力 C . 力图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 D . 反映了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
  • 3. 有一本著作,记录了我国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涉及畜牧业等。它的内容中“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产生了一定影响。该书作者为(    )
    A . 王祯 B . 贾思勰 C . 徐光启 D . 沈括
  • 4. 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子弟。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    )
    A . 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B . 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 C . 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 D . 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
  • 5. 属国制度是两汉政府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一种地方民族管理体制,属国居民“因其故俗”,允许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由政府任命属国都尉领护。这一制度(    )
    A . 是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的延伸 B . 开创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先河 C . 使边疆管理与内地趋向一体化 D .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
  • 6. 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    )
    A . 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 B . 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 C . 推进了国家的廉政建设 D . 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 7. 下表是宋朝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溢出”的有关记载。这些现象(    )

    文献

    文献

    《夷坚支癸》卷5《神游西湖》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底佣,负担远迄”

    《夷坚支景》卷5《郑四客》

    “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林通判家佃户。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

    嘉靖《惟杨志》卷8《户口志》

    杨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祊四年(1256)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远超同期全国人口年增长率。

    A . 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B . 推动小农经济走向瓦解 C . 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 . 导致我国人口分布不均
  • 8.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明末到清嘉庆年间,江南松江府经过几次政区重组,县愈分愈小,愈分愈多,原来的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这反映了(   )
    A .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 基层治理的低效 C . 百姓税赋的沉重 D . 城乡差距的缩小
  • 9. (2019·山东模拟) 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
    A . 专制集权继续加强 B . 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 C . 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D . 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 10. 下图为列强侵华时“京师形势”的示意图。下列各项与图中所示对应正确的是(    )

    A . “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 B .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 C . “庚子年发生义和团……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D . “国难日亟,东北四省沦亡之后,华北五省又在朝不保夕的危机之下了!”
  • 11. 鸦片战争中,道光帝给前线官员发密旨称,“该逆如果真心求和,于通商而外别无妄求,朕亦何乐而不罢兵?即令仅止求给□□一处栖止贸易,或该国船只偶至闽、浙口岸,暂时停泊,售卖货物,旋即驶去,虽非旧例,然随时变通”。文中□□位于图中(    )

    A . B . C . D .
  • 12. 乾嘉时期,《墨子》、《老子》等诸子学主要起着“羽翼六经”的作用。道光与同治年间,社会上出现了“通子致用”的言论,甚至有人提出“西学源于诸子说”。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 文化专制日益松动 B . 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化 C . 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D . 启蒙思想影响不断加深
  • 13. 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农民造反是“心腹之患”,外国侵略是“肢体之患”,从而调整了对待农民起义和外国侵略之间的政策。这一政策调整(    )
    A . 导致了清王朝中央权力下移 B . 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C . 体现洋务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D . 标志着汉族地主掌握了朝廷实权
  • 14. 下表反映了1871—1893年美、英、日、俄四国对华贸易比重变化(单位:%)其中与①所示国家有关的是(    )

    年份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1871-1873

    34.7

    52.9

    0.5

    14.1

    0.2

    3.3

    3.7

    1.7

    1881-1883

    23.8

    33.3

    3.7

    12.4

    0.2

    7.3

    4.9

    2.4

    1891-1893

    20.4

    11.3

    4.5

    9.8

    0.6

    8.6

    4.7

    7.2

    A . 提出门户开放,共同宰割中国 B . 发动鸦片战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C . 提出二十一条,妄图独占中国 D . 出兵侵占伊犁,制造西北边疆危机
  • 15. 1919年8月,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道:“辛亥革命让我们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下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是无论何时可以说可以做的。”该文所描述的现象表明辛亥革命(    )
    A .  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B . 推动了民主思想的萌发 C . 实现了国民思想启蒙 D . 增强了民众的政治意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到:“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结合所学周代有关史实,构建出“互相配合”“一整套”制度的关系示意图,并对所示关系进行合理阐释。

  • 17. 某同学学习明清专题史时,搜集了以下史料,并得出了两个分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利玛窦的贡品》(油画)

    《农政全书》

    《明夷待访录》

    徽商会馆

    《日知录》

    明朝万历五年银锭

    分论点1:16世纪中西科技文化交流。

    分论点2: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1. (1) 从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史料,对分论点1进行阐释。
    2. (2) 探讨分论点2时,以上史料哪些可作为直接证据。请说明其史料价值。
    3. (3) 从材料中选取合适的史料,为该专题再提炼一个分论点,并说明理由。
    4. (4) 为使该同学更全面掌握本专题知识,请你帮他再搜集一个史料,并简要说明
  • 18. 历史学家李剑鸣说: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是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变成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戊戌变法的若干信息

    序号

    信思

    1

    康有为说“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2

    康有为说“弱亡中国皆此物也(指旧的宫僚体制),诚宜尽撤。”

    3

    光绪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

    4

    康有为说如要“孳君权”,“非去太后不可”。

    5

    雉新派认为“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图自强在一反掌间尔。""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

    6

    地方官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

    7

    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至今每闻锣鼓之声,或闻吆喝之声,或闰雷辄变色云。....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老,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

    8

    赫德说维新派“不顾中国的吸收力量,三个月内所想改革的政事,足够中国九年消化”

    9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顽固派难以接受,不少维新派也接受不了,翁同和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10

    “皇上下诏定国是。决行改革,于是诸臣上奏,虽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诽益甚。五月初王下诏废八股取士之制,举国守旧迁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之术矣。”

    上面材料是关于戊戌变法的一些零散信息,请你围绕“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一主题,将这些零散信息概括整理出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

  • 19. 材料: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大事年表

    时间

    大事

    1600年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一批伦敦商人贸易的垄断权,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对中国、印度、印尼等国的贸易。英国女王、贵族和一些政府宫员也参与了投资。

    1699年

    东印度公司将英国毛纺织品输入中国,发现无人购买。

    1720年

    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的陶瓷、茶叶等商品运往欧洲,赚取丰厚利润。

    1730年

    东印度公司有5艘商船来华,共载白银58万余两,货物只值13711两,白银占比高达97.7%。

    1736年

    东印度公司开始购买畅销欧洲的“南京布”。

    1757年

    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猛增,饮茶在荚国社会各阶层普及。

    1773年

    东印度公司将鸦片走私输入中国广州,并垄断了对清朝的鸦片走私。

    1797年

    东印度公司取得鸦片生产制造的垄断权,生产利润逐年增加。

    1818年

    东印度公司为了独霸鸦片贸易,发动了马拉塔战役,最终控制了整个西印度地区。

    1829年

    英国国内工业资本家陆续攻击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

    1833年

    英国政府取消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权。后来东印度公司获得收益的重要途径为:贷款给印度农民,让其从事鸦片生产,再将收购来的鸡片贩卖到广东。

    1858年

    东印度公司被撇销。

    ——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等

    阅读上表,划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主要阶段并进行评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