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高州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1-10-25 浏览次数:110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共30道,每道2分,共60分)
  • 1. 下图给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

    A . 隋朝的建立 B . 隋朝建立与灭亡 C . 隋朝的统一 D . 隋朝建立与统一
  • 2. “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2000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始于(    )
    A . 隋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元朝
  • 3.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诗歌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材料表明(    )
    A . 战争推动文学发展 B . 历史变迁影响文学创作 C . 唐朝诗歌繁荣发展 D . 皇帝好恶决定诗歌创作
  • 4. 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女服还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
    A . 经济的繁荣 B . 社会风气的开放 C . 政治的清明 D . 文学艺术的繁荣
  • 5.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 .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 6. (唐)高祖武德到太宗贞观年间,女性多穿“羃”(古代遮蔽脸部的巾)。武则天执政后,“帷帽大行,羃渐息”。开元初期,女性“皆着胡帽,靓装露面,无复障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唐朝(    )
    A . 女性社会地位每况愈下 B . 女性服饰丰富多彩 C . 少数民族服饰大受欢迎 D . 社会风气日趋开放
  • 7. 《步辇图》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品真实地记录了1300多年前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的场景,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幅名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 . 文成公主入藏 B . 金城公主入藏 C . 安西都护 D . 北庭都护府设立
  • 8. 下面是“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表格,据此可以说明(    )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

    国家

    大食

    新罗

    波斯

    天竺

    日本

    百济

    高丽

    拂箖

    次数

    37

    26

    26

    25

    13

    8

    7

    7

    A . 唐朝对天竺的影响最大 B . 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 C . 与唐交往的都是欧洲国家 D . 唐朝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 9. 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下列历史人物与其对外交往的史实相符的是(    )
    A . 张骞﹣﹣七下西洋,促进亚非交流 B .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 C . 郑和﹣﹣西行天竺,学习佛教文化 D . 玄奘﹣﹣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 10. 近代印度考古研究者通过查阅中国古代的一部著作,先后找到了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等遗迹。这部中国古代著作可能是(    )
    A . 《东周列国志》 B . 《史记》 C . 《三国志》 D . 《大唐西域记》
  • 11. 今年(2021)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早在元朝时期中央就设置过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该机构是(    )
    A . 西域都护 B . 宣政院 C . 驻藏大臣 D . 伊犁将军
  • 12. 宋朝城镇的“瓦子”,出现了很多切合市民阶层口味的表演艺术,比如说书、唱曲等,以通俗直白的话语写成,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材料反映出“瓦子”的主要功能是(    )
    A . 饮食兼住宿 B . 商业兼住宿 C . 娱乐兼商业 D . 宗教兼商业
  • 13.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这三种发明”取得突出成就是在(    )
    A . 秦汉 B . 隋唐 C . 宋元 D . 明清
  • 14. (2019·沈阳) 元朝有众多的海外贸易港口和细密的管理规章,使运载货物更多,来往更便捷。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元朝(   )
    A . 民族关系融洽 B . 科学技术发达 C . 对外贸易繁盛 D . 军事实力强大
  • 15. (2016七下·大同期中) 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

    A . 都护府 B . 市舶司 C . 宣政院 D . 理藩院
  • 16.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不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有(    )
    A . 景德镇盛产唐三彩 B . 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C .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许多较大商业城市 D .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 17.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上述记载中介绍的科技成就是(    )
    A . 蔡伦改进造纸术 B . 华佗制成“麻沸散” C .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D .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 18. 《明史·刑法志》中提到,厂卫只听命于皇帝,其本身的约束缺乏制度,逐渐沦为帝王极端私欲的鹰犬;厂卫具有单独的羁押、刑讯取证的权力,其设立对司法体系造成严重的伤害。由此可知,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 自身缺乏制度的强制约束 B . 传统的司法监察体系逐渐瓦解 C . 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 . 特务机构沦为皇权专制的工具
  • 19.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 . 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 .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 .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 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 20. 加强思想控制是古代帝王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措施。明朝时,皇帝为了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将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局限于(    )
    A . 四书五经 B . 宋词 C . 唐诗 D . 《资治通鉴》
  • 21. (2021·临沭一模) 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作为诗人,他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这位民族英雄和诗人是(    )
    A . 岳飞 B . 文天祥 C . 郑成功 D . 戚继光
  • 22. 它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践,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书是(    )
    A . 《农政全书》 B . 《天工开物》 C . 《齐民要术》 D . 《本草纲目》
  • 23. 中医药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明代李时珍对中医药学发展的贡献是(    )
    A . 开创“望闻问切”四诊法 B . 撰写《伤寒杂病论》 C . 编写《本草纲目》 D . 编写《千金方》
  • 24. (2019·常州)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 . 强干弱枝 B . 分解相权 C . 民贵君轻 D . 重文轻武
  • 25. 《大国海图人物志:惊涛骇浪里的六道轮回》记载了一位中国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历时十二载,才完成夙愿。下列哪一项不是这本书介绍的内容(    )
    A . 讲授佛经 B . 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等知识 C . 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D . 他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 26. (2020八上·高明期末) 1838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由此得出,他主张严厉禁烟的原因是(    )
    A . 闭关锁国,腐败不堪 B . 兵弱银荒,国力日衰 C . 列强瓜分,国家危亡 D . 惩治毒贩,打击侵略
  • 27. 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
    A . 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 . 削弱清朝军队的战斗力 C . 破坏清政府的禁烟令 D .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 28. (2018·镇江) 下图是小明同学创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它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 . 南京 B . 上海 C . 厦门 D . 虎门
  • 29. “1840—1842年,天朝大国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海军舰队接连挫败。中国的落后和西方的先进最终在战场上见了分晓。”该材料描述的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30.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下列《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哪项内容最能体现英国这一意图(    )
    A .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C . 赔款2100万银元 D . 获取领事裁判权
二、材料分析题。(共3道,共40分)
  • 31.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商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长安城设东、西两市,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是当时长安城商业活动的中心。据记载,当时西市有大衣行、秤行、絹行、鱼行、笔行、药材肆等,东市有铁行、内行、金银行等许多行业,店铺很多。西市还专门设有“波斯邸”“胡姬酒肆”“收宝胡商”等。

    ——摘编自曹尔琴《唐长安的商人与商业》

    材料二: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六十多个,还出现了闻名世界的广州和泉州两大商港,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设置了专门的机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长安城商业繁荣的表现。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和科技两个角度分析“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的原因。宋朝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切身感受,请你为我国现代商业发展提出建议。
  • 32. 高考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国家人才选拔,关系社会公平,关系广大学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回顾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会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数(人)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真宗

    12

    1760

    147

    宋仁宗

    13

    4561

    351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材料三: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科举制创立的朝代。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并说出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3.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古代的科举制度?
  •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材料二:6月3日……林则徐命人在海滩高处,围起栅栏……待石灰将池水煮沸后,投下鸦片,鸦片就渐渐销毁。

    ——摘自八年级教材

    材料三:“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四: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我们如何评价这一事件?
    3. (3) 材料三中的“运动”“战争”指的是哪两个事件?有人说,没有这场“运动”就没有这场“战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4. (4) 从这场战争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