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

更新时间:2021-10-25 浏览次数:96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2021七下·蜀山期末)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此“大趋势”主要是指:(   )
    A . 国家统一 B . 发展农耕 C . 君主专制 D . 开放交流
  • 2. 据史书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从中可以看出(    )
    A . 隋朝实现了国强民富 B . 隋朝自然环境好 C . 隋朝时实行暴政 D . 隋朝仓库储粮丰富
  • 3. (2021七下·东莞期末)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可以顺利运兵,更好地控制江南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物资为中央政府所掌握。这说明隋朝大运河(   )
    A . 利于巩固统治 B . 沟通海外市场 C . 加速统一进程 D . 促进民族交融
  • 4. (2021七下·东莞期末) 唐太宗在玩赏心爱的鹞鹰时,魏征觐见,太宗担心被魏征发现,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看出破绽,故意讲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拖延时间。结果,鹞鹰被捂死。事件可佐证(   )
    A . 魏征势力膨胀 B . 唐初政治清明 C . 太宗沉迷享乐 D . 君臣地位平等
  • 5. (2017七下·重庆期中) “凡事皆需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唐太宗这段话反映了传统农业社会的核心思想。在其一系列的治理国家的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B . 减轻刑罚,修订法律 C . 恩威并施,改善民族关系 D . 驱逐突厥,加强控制
  • 6. 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元朝时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这说明回族的形成源于(    )
    A . 封建专制统治 B . 民族交融 C . 蒙古政权建立 D . 民族对峙
  • 7. 江淮地区,在唐代以前粮食基本不外调;从唐代前期开始,政府通过漕运陆续从该地区调出大量粮食,甚至朝廷的粮食完全依赖江淮供给。这一状况表明唐代江淮地区(    )
    A . 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B . 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C . 先进工具获得了推广 D . 地方管理比较严格
  • 8. 刘昫在《旧唐书》写道:“贞观十五年……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材料反映了唐朝(    )
    A .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 . 汉藏关系和睦、融洽 C . 社会风气开放自由 D .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 9. 阅读书籍可通过章节标题把握内容主旨。与下图中的内容相匹配的主题是(    )

    A . 汉:大一统帝国的巩固与发展 B . 唐:繁荣与开放的世界性帝国 C . 宋: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 D . 元:少数民族统一王朝的建立
  • 10. (2021七下·东莞期末) 保甲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即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由此可知,保甲法有利于(   )
    A . 提高行政效率 B . 促进农业发展 C . 增加政府收入 D . 增强军事力量
  • 11. 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由此可见,宋代制瓷(    )
    A . 私营作坊为主 B . 产品行销世界 C . 遍布沿海地区 D . 工艺水平高超
  • 12. (2021七下·东莞期末) 《资治通鉴》内容偏重政治史,多次着墨政治贤明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作者还根据才能,把历代君主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该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   )
    A . 增强北宋经济实力 B . 传承中国科技文化 C . 缓和国内民族矛盾 D . 提供国家治理参考
  • 13. 北宋于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后消灭了荆湘、后蜀、南汉三地,又于974年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王朝。以上现象表明北宋(    )
    A . 继秦汉之后,中国重新实现了统一局面 B . 继唐亡之后,中国出现了五代十国局面 C . 武力统一后,中国尚武轻文的风气盛行 D . 逐渐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 14.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历代中央政府管理台湾的措施先后有(    )

    ①设置西域都护府 ②设置台湾府 ③设置澎湖巡检司 ④设台湾省

    A . ①②④ B . ③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③④②
  • 15. (2021·福建) 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这体现了长城是(   )
    A . 商品贸易的主要场所 B . 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C . 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D . 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 16. (2021七下·蜀山期末)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汴京,街面店铺、作坊、旅馆、50余炉的饼铺、二三层楼的酒家与住宅、寺宇杂然并见。这说明宋代商业发展:(   )
    A . 改变了重农传统 B . 实现了富国强兵 C . 不再受时间限制 D . 打破了市坊界限
  • 17.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 . 平定了安史之乱 B .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 .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 .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 18. 推动下图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 南北贸易的发展 C .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土地制度的变革
  • 19.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由此可见元朝的行省制度(    )
    A . 有利于地方与中央抗衡 B . 造成丞相权力威胁皇权 C . 机构过多使行政效率低 D .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 20. 元朝在江西、湖广等地建立行省。在边远民族地区设立“蛮夷官”,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官员。设置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这反映元朝地方治理的特点是(    )
    A . 推行民族平等 B . 实行地方自治 C . 管理因地制宜 D . 官员定期轮换
  • 21. 在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考古现场,考古队执行领队张志清指着这1.3万平方米的发掘现场说:“发掘表明,当年这里曾是元代大型瓷器仓储及贸易集散地,印证了太仓港在元代被称为‘天下第一码头’的事实。”上述材料印证了元朝(    )
    A . 民族关系融洽 B . 科学技术发达 C . 对外贸易繁盛 D . 军事实力强大
  • 22. (2021七下·东莞期末) 郑和下西洋后,明朝社会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楼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 .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 增进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C . 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D . 促成明朝调整对外政策
  • 23. 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它反映出的社会状况是:(    )
    A . 文字狱的盛行 B . 官吏贪污成风 C . 民族关系融洽 D . 人口快速增长
  • 24. 《本草纲目》所载祛风湿药绝大部分来自植物药,如目前常用的独(羌)活、防己、威灵仙、乌头等。这对我们治疗风湿病的指导意义是(    )
    A . 只有植物药才可以治疗风湿 B . 祛风湿药可在植物药中找寻方向 C . 风湿病仍是世界性医学难题 D . 中医药学是未来需要重视的学科
  • 25. 《宋元戏曲考》中写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下列作品属于“元之曲”的是(    )
    A . 《水浒传》 B . 《天工开物》 C . 《窦娥冤》 D . 《资治通鉴》
  • 26. (2021七下·东莞期末) 明朝后期,我国正式传授经商知识的出版物才出现,主要阐述商业规范、商业道德和技巧等。清代商业书籍不仅种类增多,内容也更为丰富。该现象说明(   )
    A . 明清时期商业迅速发展 B .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C . 明清时期出版不受限制 D . 商人利益保障机制建立
  • 27. 明朝科举严格规定考试题目和答卷的文体格式;清朝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上述史实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 . 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B . 有利于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 C .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D . 禁锢思想并阻碍科技的进步
  • 28. 苏州城阊门(西门)外之南濠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族交融推动人口增长 B . 地主兼并土地,城郊得到开发 C .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D .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 29.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通过描写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封建家族的衰败历程来揭示中国近代前夜危机和封建社会没落的文学作品是(    )
    A . 《水浒传》 B . 《三国演义》 C . 《红楼梦》 D . 《西游记》
  • 30.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

    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

    C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写体例

    D

    火药、火器的传播

    对欧洲作战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

    A . A B . B C . C D . D
二、综合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0分,卷面分2分,共40分。)
  • 31. 从相对封闭到联络渐多,中国在逐渐认识世界,世界也更加关注中国。

    材料一:

            鉴真                     戚继光                   郑成功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宋朝海外贸易图

    材料三:

    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到了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政策,中国关上了与西方交流的大门,中国人在自己的屋子里打转转,会通之路没有打通。中国拒绝了海洋,拒绝了交往,中世纪的城堡最终关闭了一切进步的可能。

    ——摘端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1. (1) 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以上人物的事迹都名垂青史。请选两个历史人物并简要写出他的事迹。
    2. (2) 据材料二图片和史料,说明宋朝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二归纳发生变化的原因。
    3. (3) 材料三都是对清政府哪一政策的评价?据材料三,归纳两则材料共同的观点。
    4. (4)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交往的层面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 32.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关乎政权稳定和民生福祉。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三: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材料四:(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主官营丝作坊、制资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图一工程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写出图二唐朝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
    2. (2) 材料二反映了南宋时期我国哪一经济现象?结合所学,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时期”的表现。(抄写原文不得分)
    4. (4) 据材料四,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5. (5)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 33. 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每个王朝都留下了自己的独特烙印。

    材料一:隋文帝杨坚把大批官员派到乡下,挨家挨户查验(户籍),还发明了“貌阅”的办法,“貌阅”是用文字描述相貌特征,“大索貌阅”就是把山野乡村翻个遍,把人都找出来,逐个查清,将他们的相貌特征记录在户籍上,以后无法逃匿。这样,使得户数快速增加,官府的赋税也跟着水涨船高。

    ——《隋朝灭亡的经济原因》

    材料二:唐太宗的独特之处,是在治理国家上,对君主个人的局限性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比较讲究统治方式和方法……他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尽力使隋制趋于完善。

    ——《变局》选编

    材料三:军机处通过秘密奏折和朱批谕旨进行讨论,这是一种中枢决策的好办法。首先,对一些事务进行决策可以使君臣之间相互了解彼此的观点、立场,以及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利弊得失,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程度。其次,可以私下商议,待到成熟后再公诸于众,避免因廷臣不理解其作用与意义而引起强烈震动或重大分歧,有利于政局的安定。

    ——《清代中枢决策研究》

    1. (1) 据材料一,分析隋文帝加强户籍管理的目的。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出唐太宗为避免“君主个人的局限性”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
    3. (3) 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中枢决策采用的好办法并概括这种方法的积极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