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

更新时间:2021-11-04 浏览次数:12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20九上·芜湖期中) 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了中国智慧。下列中药煎制步骤与实验室过滤操作原理相同的是(   )
    A . 冷水浸泡 B . 加热煎制   C . 取液弃渣 D . 装袋保存
  • 2. 下列图示实验中,有一个实验所发生的变化与另外三个存在本质区别的是(   )
    A .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 . 检查气密性 C . 研磨木炭 D . 向水中加入品红
  • 3. (2021·南海模拟) 下列对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金刚石、石墨性质差异大

    碳原子结构不同

    B

    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的原理

    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隙增大

    C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后重新鼓起

    乒乓球内,分子的体积增大

    D

    CO2、CO化学性质不同

    CO2、CO分子构成不同

    A . A   B . B   C . C   D . D
  • 4.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铁强化酱油中的“铁”是指铁元素 B . 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油污 C . 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 . 燃气燃烧火焰呈黄色时需调大进风口
  • 5. 为探究燃烧条件设计实验1、2,记录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240℃。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1

    白磷a燃烧;白磷b和红磷未燃烧

    实验2

    通入氧气前白磷b未燃烧,通入氧气后燃烧

    A . 实验1、2都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B . 实验2中,热水温度t一定为80℃ C . 白磷燃烧的现象有大量白烟 D . 实验1也能说明燃烧时温度需达到着火点
  • 6.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7. 用固体NaCl配制12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称量时,左盘放10g砝码,游码移到2g处 B . 量取所需水时,仰视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C . 实验过程中,用到的玻璃仪器仅有烧杯和量筒 D . 将所配溶液转移至贴有标签的试剂瓶中保存
  • 8. 一种处理汽车尾气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表示天然气主要成分的分子 B . 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1 C . 反应中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D . 反应前后都有显+4价的元素
  • 9. 嫦娥五号返回器于2020年12月17日携月壤安全返回。月壤中含丰富的铝、硅等元素,下图为铝、硅的有关信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铝原子的中子数为13 B . 硅原子易失电子形成Si4+离子 C . 28.09表示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D . 铝、硅都属于第三周期金属元素
  • 10. 下表是我国化石能源基础储量和年产量

    基础储量

    年产量

    石油

    28.33亿吨

    1.89吨

    天然气

    32124亿立方米

    857.1亿立方米

    3261亿吨

    30.5亿吨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我国煤基础储量大应着力发展火力发电 B . 石油是一种主要含碳、氢元素的混合物 C . 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可延长其使用期 D . 石油、天然气、煤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 11. 某校化学小组设计如图甲装置进行实验,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所得数据如图乙所示。

    已知:铁在潮湿空气中,易与氧气发生如下反应:

    ① 2Fe+O2+2H2O=2Fe(OH)2 ② 4Fe(OH)2+O2+2H2O=4Fe(OH)3

    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 反应①、②都属于化合反应 B . Fe(OH)2在反应中作催化剂 C . 图乙中t1的取值范围为t1<5 D . 利用图甲可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 12.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成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回收KClO3、MnO2制取O2后剩余固体中的MnO2

    将剩余固体转移至烧杯,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

    除去铜粉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铜

    加入过量的木炭粉末,混合均匀后高温加热

    C

    鉴别NaCl、NaOH、 NH4NO3、CaCO3四种固体物质

    分别取少量四种固体于4支试管中,加水,振荡,观察现象

    D

    鉴别两集气瓶中的CO2和N2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A . A   B . C . C   D . D
  • 13. 将一定质量的甲醇(CH3OH)和氧气(O2)置于密闭容器中燃烧,充分反应后冷却。测得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CH3OH

    O2

    H2O

    CO2

    CO

    反应前的质量/g

    9.6

    m

    0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0

    0

    10.8

    x

    y

    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m、x、y的大小关系为m>x+y B . x与y的比值可能为11:7 C . 反应后容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1 D . 若x=8.8时,无法确定m的值
  • 14. 对下列图像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 图I表示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关系,可知P2>P1 B . 图Ⅱ表示加热 KMnO4时,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分数的变化 C . 图Ⅲ表示实验室电解水时,生成H2、O2的质量比为2:1 D . 表示向稀硫酸中加入锌,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可知m=6.3
二、填空题
  • 15. 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生产、生活和实验室中必不可少的物质。
    1. (1) 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对饮用水进行杀菌并适当降低饮用水的硬度,实验室区分硬水和软水常用的试剂名称为
    2. (2) 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填字母)

      a 矿泉水      b 糖水       c 蒸馏水      d 自来水

    3. (3) 生石灰是一种常见食品干燥剂,其干燥原理是与水发生反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4) 氢化钙固体(CaH2)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氢化钙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氢化钙(CaH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 (5) 某温度时,向盛有等质量蒸馏水的两烧杯中分别逐渐加入固体物质甲和乙(甲、乙均为无水固体物质且与水不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所加固体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图中b点对应的乙物质的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该温度下,甲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为g

  • 16. “价类二维图”(元素的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为硫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已知: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氢元素的叫做氢化物。则A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
    2. (2) B点对应物质易溶于CS2(二硫化碳)形成溶液,其溶质是。大量排放C点对应物质导致的危害有。(任意写一条)
    3. (3) D点对应物质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 (4) A、C两点对应的物质在常温下反应生成两种产物,其中一种为B点对应物质,另一种物质为常见液态氧化物。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三、计算题
  • 17. 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常用作面点膨松剂。
    1. (1) 计算:1.26g粉末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理论上可生成CO2的质量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H2SO4=Na2SO4+2CO2↑+2H2O
    2. (2) 设计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足量稀硫酸的锥形瓶中加入1.26 g NaHCO3粉末,完全反应至不再产生气泡。测得反应前后质量如下表所示:

      反应前

      反应后

      加入 NaHCO3/g

      锥形瓶+稀硫酸/g

      锥形瓶+反应后溶液/g

      1.26

      124.59

      125.36

      分析:实验测得CO2的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理论上生成CO2的质量,原因可能是

四、综合题
  • 18. 某同学在整理化学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时,发现存在三角关系。图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A-G是初中常见的不同物质,其中B、G为单质:其余物质均为化合物:A、C是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液态物质:E、F是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气态物质,且E是一种温室气体;D是鸡蛋壳的主要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为A,G
    2. (2) C→B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3. (3) D→E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4. (4) F与物质X反应可实现F→E的转化,则X的化学式可为(要求所选物质类别不同)。
    5. (5) E与C在常温下可发生化合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常选择一种试剂证明此反应的发生,该试剂的名称为
  • 19. 辉铜矿的主要成分为硫化亚铜(Cu2S),工业上用辉铜矿冶炼铜的一种工艺流程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 (1) 硫化亚铜(Cu2S)中,铜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在焙烧炉Ⅰ和Ⅱ中,将辉铜矿研碎的目的是
    2. (2) 焙烧炉Ⅱ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吸收塔中所发生反应为SO2+2NaOH=X+H2O,则X的组成元素为
  • 20.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常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仪器X的名称为
    2. (2) 检查B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用B装置可制备一种常见的气体,制备该气体可选择药品名称是
    3. (3) 下列对各装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填数字编号)

      ①可用C装置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②若用D装置收集CO2时,可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验满

      ③若用E装置收集气体时,应在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收集

    4. (4) 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可用固体氯化铵和固体氢氧化钙加热制取,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编号),不能用E装置收集氨气的原因是。若选择F装置收集氨气,则氨气应从(选“f”或“g")通入。
  • 21. “鱼浮灵”俗称固体双氧水,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xNa2CO3·yH2O2),为深入了解其相关知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工业上可利用Na2CO3溶液与H2O2反应制备过碳酸钠

    ②工业Na2CO3中常常含有少量Fe3+、Mn2+等金属离子,这些金属离子会促进H2O2分解,造成H2O2的损失,需加入絮凝剂对Na2CO3进一步精制除杂

    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

    ④过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放出CO2和O2

    ⑤碱石灰为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可吸收H2O、CO2 , 不能吸收O2

    回答下列问题

    1. (1) Ⅰ工业制备

      流程中加絮凝剂的目的是,该步骤所发生的变化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操作Ⅰ、Ⅱ都要使用玻璃棒,其作用是

    2. (2) 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制备过碳酸钠的过程中,测得过碳酸钠的产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如下表:

      温度范围/℃

      5~10

      10~15

      15~20

      20~25

      过碳酸钠的产率/%

      84.49

      85.78

      88.38

      83.01

      分析数据,制备过碳酸钠的最佳温度范围是℃。温度过高,产率反而降低,从制备过碳酸钠原料的性质分析产率降低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 (3) Ⅱ性质探究

      取少量过碳酸钠样品于试管中加水,观察到样品表面有气泡缓慢冒出:再向该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迅速有大量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部,观察到,说明有O2生成,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如入过量硫酸,又有大量气泡产生;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为(写化学式)。

      实验结论:过碳酸钠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化学性质。

    4. (4) Ⅲ组成测定

      为测定过碳酸钠(xNa2CO3·yH2O2)中xy的值。称取相等质量的两份过碳酸钠样品,利用图甲、图乙两装置分别进行相应实验

      ①利用图甲进行实验时,共收集到V升气体,欲计算该气体的质量,须查阅的数据为相同温度和压强下该气体的

      ②图乙中装置B的作用是

      ③利用图乙进行实验时,先打开弹簧夹K1、K2,关闭弹簧夹K3,缓慢通入一段时间N2的目的是。再关闭K1、K2,打开K3,缓慢滴加稀硫酸且过量的目的是。当过碳酸钠完全反应后,需打开K1继续缓慢通入一段时间的N2。若此时不继续通入N2会导致xy的值(填“偏大”或“偏小”)。

    5. (5) 数据处理:利用图甲实验所得数据,结合查阅数据计算所得气体质量为1.2g利用图乙进行实验中,装置C增重2.2g,则xy=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