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南开区202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28 浏览次数:124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缈(piāo)            恿(sǒng)            轻怕重(niǎn) B . 宁(wú)            首(qiáo)            心有灵(xī) C . 古(héng)            首(qǐ)                相得益(zhāng) D . (qì)            旋(wō)                接而至(zhǒng)
  • 2. (2020·营口)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年来,全国各地“古琴热”不断_________,越来越多的人学起了古琴。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们不仅是在学一件乐器,更是在抒怀育情、_________经典。深邃苍远、空灵飘逸的古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哲学意境和丰富_________的文史底蕴,被历代文人尊崇为修身养性的“雅器”。曲为心声,琴曲熔铸着演奏者的人生阅历、审美观念、人格追求,由此撞击人心,让听者产生_________的共鸣。

    A . 升温   继承   厚重   浓烈 B . 升级   继承   凝练   强烈 C . 升级   传承   凝练   浓烈 D . 升温   传承   厚重   强烈
  • 3.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本学期,某中学开展了以“我与经典”为主题的读书活动。②通过本次活动,广大师生对阅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③大家普遍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④我们欣赏文学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表层含义,更要透过文字进入作品意境,体验阅读的快乐。

    A . 第①句 B . 第②句 C . 第③句 D . 第④句
  • 4.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 5. 下面对《渔家傲·秋思》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 . “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中原地带词人自己的家乡,季节是秋天。“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衡阳的大雁过早地向边塞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 B . 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这些景物都隐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 C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D .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二、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担当的力量》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肩上的担子重了,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他说,自己多挑一点,长辈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像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他们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困难的精神与品格。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以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 (1) 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 帮父母挑担子,并慢慢适应了。 B . 自己多挑一点,长辈少干一点。 C . 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 D . 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2. (2)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和母亲聊到她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当母亲和她的同学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长大后又有了坚守三尺讲台的担当,母亲和她的同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 .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 C . 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D . 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
    3.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③段中(A)(B)(C)三个画线句子分别举子花木兰、鲁迅和焦裕禄的例子,与后文“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照应,而且这三个例子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所以(A)(B)(C)三句不能调换位置。 B . 文章②~⑤段的论证思路是:首先提出“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这一问题,然后从“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C . 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肩上的担子重了,肩上的茧越来越厚”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迎难而上、百折不屈”这一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D . 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以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 7. 《枯萎的蒲公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一阵风吹过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寒冷,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走在路上,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眼前一亮。我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它,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②那是一棵怎样的蒲公英,让我觉得如此刚强,如此坚毅!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正在尽自己全部的力,把叶片向地面伏下来,每一片叶子都努力伸展着,使劲地贴向地面……

    ③看着这棵蒲公英,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母亲付出的艰辛。于是,我的心不由得了一下。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称)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下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捡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看着母亲为我寻挖蒲公英时移动缓慢的样子,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精美的绣品,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茸茸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位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寻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辛劳的汗滴。

    ⑦岁月中,渐次地,母亲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伸出手,沿着叶脉轻抚,与蒲公英对话。蒲公英,你碰到了我心里最柔软的角落。我的心不由得又了一下。

    ⑨就在这个冬日的午后,我俯下身,看着蒲公英泛黄的叶片,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我的眼眶中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泪光里,我看到蒲公英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这像极了我的母亲。紧接着,我又想起了生活中母亲对我们无私奉献的爱,一种柔情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思念。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般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有删改)

    1. (1) “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为什么用“铁”来修饰“绿”?文章第③段和第⑧段两次提到“我”的心“疼”,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明为什么“疼”。
    2. (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叶们正在尽自己全部的力,把叶片向地面伏下来,每一片叶子都努力伸展着,使劲地贴向地面……

    3. (3)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 (4)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一阵风吹过还是有着沁骨的凉。“我”走在路上,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眼前一亮。 B . 看着母亲为“我”寻挖蒲公英时移动缓慢的样子,“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C . 岁月中,渐次地,母亲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 D . 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蒲公英的种子比喻成母亲的白发,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满头白发的样子,也具体写出了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表达出母亲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E .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由母亲联想到蒲公英,详细地描写了早春时节,蒲公英蓬勃生长的状态,表达了母亲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本文也生动地描绘出冬日午后家乡恬静安谧的景象,表达了“我”对家乡的深深怀恋。
三、课内阅读
  • 8.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 为坻,为屿,为 , 为岩嵁:不平的岩石 B . 潭中鱼百许头可:大约 C . 日光下 , 影布石上澈:穿透 D .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凉,凄清
    2.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 . 清冽 C . 折蛇行,明灭可见 D . 其岸势犬牙差互
    3. (3)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下见小潭”是探幽的结果,而“水尤清冽”则写出了对小潭的第一印象,是初看:“尤”进一步地突出了水之清冽,作者心头之乐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B . “参差”是形容繁衍伸展开来的枝蔓长短不齐,“披拂”是形容枝条在微风中轻柔地飘曳,这里生动地刻画了细枝长蔓婀娜多姿、翠色欲滴的动态。 C . “空游无所依”,从字面看并未提及水,但我们已能充分感受到潭水的清澄纯净。 D . 作者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远及近,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四、句子默写
  • 9. 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 (1) 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2. (2)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3. (3) 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
    4. (4) 伤心秦汉经行处,。(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 (5) 子曰:“,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6. (6) 一上高城万里愁,。(许浑《咸阳城东楼》)
    7. (7) 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两句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五、课外阅读
  •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姜。吴主将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 , 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有删改)

    【注释】①伯嚭(pǐ):人名,吴国大臣。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③吊死问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吴王将之    许:    ②乃兴师北齐    伐:

    2. (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3. (3) 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六、综合性学习
  • 11. 某班将开展以“阅读,共享书香”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三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近几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并融入日常生活,人们对技术推动下的数字阅读有了更多体验。对于一些喜欢数字阅读的人来说,如果电子阅读器不再只显示黑灰白三色,而是呈现更加丰富的色彩,阅读体验会大不一样。如今,这一愿望已经不难实现,2020年3月,国内某电子书阅读器品牌发布一款彩色墨水屏电子阅读器。这款阅读器可显示4096种色彩,可以更好地阅读儿童绘本、艺术画集、带图解的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等。在数字技术推动下,电子阅读器阅读、听书、AR互动等阅读形式发展迅速,让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材料三)

    泰州市举办2020年“胡瑗读书节”启动仪式。线上以直播方式启动,通过播放“全民阅读,让书香溢满泰州”主题宣传片,推介读书节重点活动,同时举办了作家见面会、凤城讲坛专题讲座、阅读有奖知识问答等活动;线下同步开展了“最美阅读瞬间”摄影展作品征集活动、“那书与我”征文大赛、晒一晒“我家书房”新闻采访等活动。

    1. (1) 请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的阅读呈现出哪些特点。
    2. (2) 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三的主要内容。
七、填空题
  • 12. 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作品

    内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已能够勉强用两条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

    音乐院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

    《水浒传》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轮起来打两个公人。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

    《儒林外史》

    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八、名著阅读
九、作文
  • 14. 在成长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收获。《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借书寻师,历尽艰辛,不懈努力,终于有所成就;《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经受磨砺,勇于面对并战胜终于走向成熟与坚强……在自己成长的体验与收获中,我们珍藏难忘的记忆,珍惜真挚的情谊,感悟深刻的道理……亲爱的同学,在成长的路上,你又有怎样的体验与收获呢?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