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盐城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终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14 浏览次数:9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 1. 古诗文名句默写。
    1. (1) 仁者见仁,。(《周易》)
    2. (2)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 (3)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4) 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载《卜算子·黄州定慧院离居作》)
    5.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两句表达了真挚的友情可以消除孤独苦闷,克服空间的阻隔。
    6. (6) 白居易在《卖炭翁》中“”两句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理。
  • 2.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这滴水带着凤愿,经历了慢长的黑暗与等待,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经历了玉河中的徘 , 终于来到丽江古城,来到常年鲜花点级、垂柳依依、小河潺的四方街。从悠闲恬淡的天到灯火辉huáng的夜晚,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这滴水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了丽江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

    1. (1) 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 (2) 画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 3.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袁隆平为我们描绘了“禾下乘凉”的远景图,如果实现,将大大提高水稻。 B . 部编语文教材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选文更加突出经典性。 C .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最有效的方法,但个人防护同样不可松懈。 D .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应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4. 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现代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 B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C .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马说》可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D . 《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展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
  • 5. 综合性学习。

    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低碳生活,改变你我”的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 (1) 活动手册上有关于低碳生活的公益宣传画(见上图),小妍不懂其中“自行车”和“树”的含义,请用通俗的语言向她解释。
    2. (2) 听了你的解释,小妍说:“原来低碳就是要加强体育运动啊!”小橙说:“不是吧,应该是平时生活要注意节俭。”对他们的观点,你怎么看?请对他们作解说。
二、阅读与理解(50分)
  • 6.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梅花

    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何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注】①湖南:西湖南边。

    1. (1) “湖南山色翠如浇”一句中的“浇”字有何妙处?
    2. (2) 诗的后两句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相同处境?请简要分析。
  • 7.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 , 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乙】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而已。

    (选自《古文观止·师说》)

    【注】①常:永久的,固定的。②徒:同一类的人。

    1. (1) 用斜线(/)为【甲】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
    2. (2)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弗 , 不知其旨也             ②然后能自

      ③闻有先后                   ④如而已

    3. (3)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有嘉肴                是马也,有千里之能          (《马说》) B . 曰:教学相长也        温而知新                    (《论语入十二章》) C . 贤不及孔子            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D . 师不必贤弟子          庄子与惠子游濠梁之上         (《秋水》)
    4. (4)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5. (5) 【乙】文中孔子拜郯子等人为师的事例,能不能证明【甲】文“教学相长”观点?请简述理由。
  • 8. 名著阅读。结合《傅雷家书》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完成问题。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傅雷家书》收录了傅雷夫妇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100多封。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使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 B . 《傅雷家书》中傅雷为帮儿子傅聪实现“先为音乐家,再为钢琴家,其次为人,终为艺术家”的人生目标,可谓苦心孤诣、呕心沥血。 C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 D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在发电厂工作时结识了红军撤退时留下的水手朱赫来,在这位水手的影响下,保尔走上了革命道路。
  • 9.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枪口轻蔑地望着保尔的眼睛。他把手枪放到膝盖上,恶狠狠地骂起来:“老兄,这不过是虚假的英勇行为!任何一个笨蛋都会随时冲着自己开一枪。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也是最容易的办法。活得艰难,就自杀。对于胆小鬼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出落了。可你试过去战胜这种生活吗?你是否已经尽了一切努力来冲破这个铁环呢?难道你已经忘记了在诺沃格勒——沃伦斯基城下,是如何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克服千难万险,最终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藏起来,永远不要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纵然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能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让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1. (1) 选段中保尔想要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2. (2) 有人说保尔有自杀的念头是懦弱的表现。说说你的理解。
  • 10.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月亮为什么跟着我们走

    魏晓凡

    ①走在路上,你有没有发现随着我们的前进,路边的树木仿佛在后退?而且离我们越近的树木“退”得越快。

    ②如果你的右方1米处有一棵树,那么只要你向前走1米,它就从你的右方“退”到了你的右后方45度处。

    ③如果一棵树在你右方1000米处,那么,你前进1米后再看这棵树,它几乎还在你的右方。显然,我们和参照物的距离越远,相对位置的变化越不明显。

    ④如果想尽快“甩”掉1000米处的那棵树,你应该怎么做呢?相信这个问题难不倒你,因为你只要想办法加快自己前进的速度就可以了。假设你坐上每秒句前飞行1000米的火箭,那你只用1秒就可以轻松将右方1000米处的大树用到自己的右后方45度处了。

    ⑤通过上面的实验,你或许已经明白,如果参照物离你很远,而你又前进得太慢,那么你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几乎就是静止不变的。

    ⑥现在我们再来看月亮,它距离我们有384400千米远,我们走路、骑车或者开车的速度再快都不足以将其“甩掉”,所以就有了“月亮在跟着我们走”的视觉效果。

    ⑦不仅如此,月亮还能跟我们走到天涯海角。这是因为月亮离我们足够远,远到了地球之外,所以只要它没有正巧运行到太阳的方向,又没有其他东西选书住天空,那么不论何时,半个地球的人(北半球或南半球的人)都能直接看见月亮。

    ⑧最后,请大家想想到底有没有办法在地球上“甩掉”月亮呢?

    ⑨我们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宇宙中的天体都呈现“自东向西”的运动状态。月亮也不例外,它每天东升西落。如果我们坐上飞机,从西向东飞,与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一致,那么就会看到月亮东升西落的速度加快了!落下得更快后,它就不能一直跟着我们啦!

    (选自《百科探秘·航空航天》2021年第4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你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几乎是静止不变的,其原因是参照物离你很远,而你又前进得太慢。 B . 如果月亮没有正巧运行到太阳的方向,又没有其他东西遮挡住天空,那么不论何时,半个地球的人都能直接看见月亮。 C . 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所以西半球的人站在地球上看宇宙中的天体都呈现“自西向东”的运动状态。 D . 文章多处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人类在生活中产生“月亮跟着我们走”视觉效果的原因。
    2. (2) 文章第①段从“路边的树木仿佛在后退”写起,有什么作用?
    3. (3) 第⑥段中加点的“甩掉”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4. (4) 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说明思路。
  • 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汤圆

    毕飞宇

    ①那一天我得到了一碗汤圆。但我们乡下人要土气一些,把汤圆叫作“圆子”。我的碗里一共有4个圈子,后来,有几个大人又给了我一些,我把它们吃光了。以我当时的年纪,我的母亲认为,我吃下去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我的实际能力,所以,她不停地重复,她的儿子“爱吃圆子”,“他吃了8个”。

    ②直到现在,我的母亲仍认定她的儿子“爱吃圆子”,其实我不喜欢。在那样一个年代,在“吃”这个问题上,爱和不爱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有”。在“有”的时候,一个孩子只有一个态度:能吃就吃。

    ③我还想告诉我的母亲,那一次其实我吃伤了。很抱歉,“吃伤了”是一件很让人难为情的事,可我会原谅我自己。

    ④我为什么至今还记得那碗汤圆呢?倒不是因为我“吃伤了”,首要的原因是汤圆属于“好吃的”。吃好吃的,在当时这样的机会并不多。

    ⑤“好吃的”有什么可说的吗?有。

    我们村有一个很特殊的风俗,如果哪一家做了“好吃的”,关起门来独享是一件十分不得体的事情,是要被人瞧不起的。我这么说也许有人要质疑:你不说你们家做了“好吃的”,人家怎么会知道呢?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过过苦日子。人的嗅觉是十分神奇的,在你营养不良的时候,你的嗅觉会变得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这么说吧,你家在村东,如果你家的锅里烧了红烧肉,村子西边的鼻子会因为你们家的炉火而亢奋——除非你生吃。

    ⑦所以,乡下人永远都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肉,他们只会做青菜烧肉、萝卜烧肉、芋头烧肉,一做就是满满的一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送。左边的邻居家送一碗,右边的邻居家送一碗,三舅妈家送一碗,陈先生家送一碗。因为有青菜、萝卜和芋头垫底,好办了,肉就成了一点“意思”,点缀在最上头。

    ⑧我们乡下人就是这样的,也自私,也粗俗,但是,因为风俗,大家都有一种思维上的惯性: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它是普遍的,常态的。

    ⑨有一首俄罗斯民歌,叫《如歌的行板》。它是这么唱的:“瓦尼亚将身坐在沙发/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倒满半杯酒/就叫人去喊卡契卡。”

    ⑩第一次读到歌词是在1987年的冬天。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一个人在宿舍。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几乎没有过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不需要回忆,不需要。往事历历在目。在我的村庄,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刻,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派灭,它在困厄里流淌,延续:每一个乡亲都是瓦尼亚,每一个乡亲都是卡契卡。我就是卡契卡,可我还没有来得及做瓦尼亚,就离开了我的村庄。这是我欠下的。

    ⑪很可惜,在我还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态势,最终彻底没落了。

    ⑫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

    ⑬“一块给狗的骨头不是慈善,一块与狗分享的骨头才是慈善。”这句话是杰克·伦教说的。他揭示了分享的本质,分享源于慈善,体现为慈善。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正上大学二年级,在图书馆里。这句话至今还像骨头一样生长在我的肉里。

    ⑭我要感谢杰克·伦教,他在我的青年时代给我送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词:分享。这个词可以让一个男我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他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昏。

    ⑮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一个现象,“分享”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我渴望着有那么一天,“分享”终于成为汉语世界里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而“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可感的“民风”。

    (选自《小品文选利》2018年第6期,有删改)

    1. (1) 文章开篇用不少笔墨叙述“我”小时候吃汤圆的故事,有何作用?
    2. (2) 按要求赏析语言。

      ①品析第⑦段中加点的“点缀”一词的意味。

      ②第⑬段中“这句话至今还像骨头一样生长在我的肉里”,以“骨头”为喻有什么效果?

    3. (3) 阅读文章第⑥段划线句与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两段话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所写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

      【链接】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揖过去了。

      ——鲁迅《社戏》

    4. (4) 揣摩第⑮段面线句的含义。
三、写作(50分)
  • 12. 我们都有过旅游、参观或游学的经历。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之美,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遇想。活动归来,请你写一篇游记或参观记,向学校公众号投稿。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