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黄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质量检测...

更新时间:2021-08-29 浏览次数:7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字可以用来了解当时的(   )

    A . 宗法关系的深远影响 B . 社会政治生活面貌 C . 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D . 分封制度发展概况
  • 2. 据记载,桓公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管仲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这一现象可以说明该时期( )
    A . 诸侯国皆重视保护弱势群体 B . 齐国称霸成为社会发展必然 C . 儒家思想影响国家社会治理 D . 统治者重视德治扩大影响力
  • 3. 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自铸造的钱币运往京师销毁,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汉武帝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 使五铢钱成为合法货币 B . 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C . 减少地方郡国财政负担 D . 防止商人从中谋取巨利
  • 4. 安史之乱后,唐代中央政治体制逐渐地由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向后期的中书门下和使职差遣体制调整。宋神宗元封年间中央官制改革才最后完成。这一调整的实质是(   )
    A .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 .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 . 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D . 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
  • 5. 《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宋代(   )
    A . 商业开始出现广告宣传 B . 商业发展的限制有所突破 C . 商业竞争活动较为激烈 D . 民营手工业生产相对发达
  • 6. 没有科举制,官吏的选拔势必会充满乌烟瘴气和任人唯亲、任人唯钱的肮脏。有了科举制之后,通过考试做官的人,就变得令人钦佩。凡是正途出身、尤其是两榜进士出身的进士,不仅上司高看一眼,连百姓也高看一眼。这说明科举制(   )
    A . 杜绝了选官制度的弊端 B . 保证了官员的德才兼备 C .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 提升了官府的公众形象
  • 7. 明朝洪武到万历年间,四川人口增长了约18万户。与此同时,通过“报官立案、制定章程、农户集资、共建共享”的方式在四川兴修水利的结果如下表。这表明(   )

    水利设施

    井研

    江津

    成都

    简州

    水塘

    450

    575

    121

    864

    河堰

    11

    8

    A . 农本思想保障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B . 制度务实助推了社会发展     C . 水利兴修决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D . 人口增加激化了人地矛盾
  • 8. 明初朱元璋亲自删定《孟子》,清代修纂《四库全书》时“寓禁于修”,被禁毁的书籍达到数千种。学者不敢再涉及时政,治学目的由“经世”转向“避世”,促成了乾嘉学派(只重训诂之学,不顾社会现实)的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明清时期(   )
    A . 文化发展几乎陷于全面停滞 B . 西学东渐加速文化发展转型 C . 政治环境制约文化发展方向 D . 文化发展受新经济因素影响
  • 9. 鉴于中国人觉得,获取美国与法国的善意,将会在日后保护中国免遭他们串通一气之害,或许还能得它们之助抵御进一步的外来侵犯。因此,中国决定同意美国(1844年7月3日,《望厦条约》)和法国(1844年10月24,《黄埔条约》)的签约要求。这反映出当时清朝(   )
    A . 传统华夷观念崩溃 B . 近代外交艰难起步 C . 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D . 朝贡体系趋于解体
  • 10. 近代大东惠通银行,华商股份占了十分之八,该行的议事章程明确规定:增加股本必须事先“邀各股友会同公议”。然而在1893年的增资中,银行洋董不但事先没有召集华籍股东讨论,擅自根据所谓银行定章,决定凡不如期增加股本者,“即以在股之份作废”处置,造成了华籍股东的被动和不安。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   )
    A . 洋务企业力量弱小 B . 民族资本发展艰难 C . 奖励实业政策落空 D . 列强资本输出加剧
  • 11. 1929年《广州民国日报》的一篇研究报告提到在调查的181名已婚学生中,自己做主订婚的比父母代订的要多。凡自己做主或自己同意的婚事,婚后都比较满意;……对于婚事不满意而想离婚的,占44.3%。该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   )
    A . 婚姻观念变革进步 B . 传统习俗已被西化 C . 中西文明相互影响 D . 传媒宣传婚姻自主
  • 12. 1934年天津《益世报》指出:“四五年来农民知识渐有进步。例如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尚有其它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上述现象的出现(   )
    A . 体现了农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 B . 得益于工农武装割据带来的影响  C . 反映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的现状 D . 是国民政府民主改革的客观结果
  • 13. 1942年10月美国方面通知中国,愿意立即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权益,最终1943年中国收回此项权益,该权益的收回(   )
    A . 主要源于中国人民长期反帝斗争的影响  B . 彰显了中国已成为独立主权国家的实力 C . 反映了中国在二战中的国际地位与作用 D . 基于中国已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事实
  • 14. 下图为油画《夜渡黄河》,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画家艾中信寓动于静,在画作中,解放军战士人马齐集,密密层层,黄河蜿蜒流淌,像一条巨蟒,而战士踏上蟒背,一跃而飞过天险,表现出刘邓大军的英雄气概。该油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 开辟了敌后抗日战场 B . 拉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C . 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D . 推翻了国民政府统治
  • 15. 下表为 “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项目

    总计

    工业

    农林

    水利

    运输

    邮电

    贸易银行

    物资储备

    文化教

    育卫生

    城市

    建设

    其他

    总额(亿元)

    427.49

    248.5

    32.69

    82.1

    12.8

    30.8

    16

    4.6

    比重(%)

    100

    58.2

    7.6

    19.2

    3

    7.2

    3.7

    1.1

    A . 制定了统筹兼顾的经济发展方针 B . 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C .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初步建立 D . 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
  • 16. 下表是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A . 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B . 体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 C .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法治原则 D . 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 17. 公元前427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
    A . 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 .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 . 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 . 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 18. 公元前3世纪,罗马已经出现了专门的法学家对青年人进行法律指导的情况;公元3世纪,罗马开始出现专业的法律大学。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
    A . 大学教育日益普及 B . 法治建设不断发展 C . 高度重视普法工作 D . 贵族推动法律研究
  • 19. 新航路开辟之前,波兰和匈牙利贵族要求农民提供最低限度的的劳动,因为不存在增加产量的诱因。但当面向市场的生产变得有利可图时,贵族很快就做出响应,大幅增加义务劳动的时间。最终,农民被完全束缚在土地上,从而成为没有迁移自由的农奴。据此可知(   )
    A . 贵族转变成为新兴资产阶级 B . 农奴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C . 市场扩大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D . 新航路开辟诱发了价格革命
  • 20. 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被拥戴的国王威廉和玛丽二人,并当面宣读,两人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 . 天赋人权 B . 民主共和 C . 君主立宪 D . 人民主权
  • 21. 下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下列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有(   )

    A . 犹太人因躲避迫害而迁徙 B . 贩卖黑奴运动的持续发展 C . 美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D . 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吸引
  • 22. “苏联工业总产值在 1932 年末增加到 1928 年水平的 219%,而美国工业总产值在同一时期降低到 56%,英国降低到 80%,德国降低到 55%,波兰降低到 54%。”材料可以表明( )
    A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已经难以恢复 B . 苏联国民经济总量已经跃居欧洲首位 C . 斯大林模式推动了苏联经济全面振兴 D . 计划经济体制在建立初期具有优越性
  • 23. 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除了加强区域合作外,还经常一起召开会议呼吁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联合起来反对强权政治。这些现象(   )
    A . 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加剧 B . 遏制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 C . 确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D . 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 24. 下图为2007~2017年东盟内部直接投资走势图(单位:百万美元)。这可以用来说明东盟(   )

    A . 区域合作程度加强 B . 经济一体化受冲击 C . 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 . 共同对抗外部危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题~29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是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开端时期。汉武帝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面对内忧外患,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之后, 也开始了法制改革的进程。儒家思想对汉朝法律的渗透首先开始于司法领域, 遇到法律没有规定或者法律虽有规定却和儒家经义相违背的案例时, 司法官就以 《春秋》 等儒家经典所体现的 “微言大义” 作为裁判的依据, 这样, 儒家经义就具有了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其次汉代的儒学大师, 引用儒家经典, 用儒家经义来解释法律的精神和适用原则, 并产生了许多法律解释著作。此外有的法律条文甚至就是儒家的条文教义,突出地表现了法律与儒家理论的融合,如汉律规定:“自今子首匿父母, 妻匿夫, 孙匿大父母, 皆勿坐。”

    ——摘编自王娟《汉朝法律的儒家化》

    材料二  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公开了诉讼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等方面规定。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更为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以自然法观念指导,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形成了适应帝国时期境内各族人民社会要求的万民法体系,逐步取代了公民法。在帝国时期,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各个领域,规范了行政行为,调节了大量商业纠纷和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罗马帝国灭亡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法律儒家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主要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马法发展体现出来的特征。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古代中外法制建设发展进程中得到的历史启迪。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绶”。

    ——《汉书·匈奴列传》

    材料二  新疆地区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以下是新疆的部分汉代遗址及出土文物。

    根据材料信息,确立一个研究主题,并说明所选材料对研究该主题的史料价值。(要求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 27.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数量的增多,部分中心城市空间扩展受到周边城市的限制,相邻城市之间的摩擦也逐渐增多,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以“撤县(市)设区”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区划调整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行政手段开始大行其道。早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等城市就曾经出现过这种调整,通常的做法是将大城市周边的县或县级市改为区,纳入到大城市行政区范围内,从而为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撤县设区改革,在发展意义上,契合了由“农村中国”向“城市中国”的变革趋势。在实践中,“撤县设区”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工业化、城镇化基本是同步进行的。

    ——摘编自王禹澔等《“撤县设区”研究刍议与展望》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撤县设区”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撤县设区”改革的影响。
  • 28.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的军舰上举行会议,就当时国际形势、安排战后部署、确定对德对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签署共同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宣言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追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遭到剥夺者,两国将努力设法予以恢复;保证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经济合作;赞同摧毁德国纳粹暴政后可以重建和平。还宣称,两国对世界美好未来的希望将以上述政策原则为依据。

    同年9月,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其他国家也表示支持《大西洋宪章》。中共中央也发表声明,宣称它表示了“英美打倒法西斯主义的决心,这种决心是完全有利于苏联,有利于英美,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的”。《大西洋宪章》成为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美大西洋会议召开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影响。
  • 29.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林俊德(1938—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大学毕业后从事核试验研究达50多年。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等仪器,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和科学依据。其后将冲击波测量技术成功应用到常规兵验,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等技术的难题。当选院士后,主动担纲某重大国防科研实验装备的研制任务,带领攻关小组连续攻克方案设计、工程应用、实验评估等难关,研制了适合各种实验要求的系列重要装备。2012年他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住院期间,强忍病痛整理移交了用毕生心血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临终前他交代:把我埋在新疆核试验基地马兰。“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这是2012年感动中国给予他的颁奖词。

    ——摘编自《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楷模》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俊德院士的主要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俊德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