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常德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

更新时间:2021-10-08 浏览次数:10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 1. (2020七上·八步期中) 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间,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还学会使用打制石器的古人类是(   )
    A . 北京人 B . 元谋人 C . 蓝田人 D . 马坝人
  • 2. 英国文化教育考察团要到西安半坡博物馆实地考察,请你当一名导游,你不会向客人介绍的是(   )
    A . 生活在长江流域 B . 住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 . 种植粮食作物粟 D . 使用磨制石器生产
  • 3. 他用“疏顺导滞”的方法,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然后合通四海,平息了水患。材料中“他”是(   )
    A . B . C . D . 李冰
  • 4. (2020·东营) 从黄帝、炎帝的古老传说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 . 北京人会使用火 B . 河姆渡人栽培水稻 C . 半坡人种植粟 D . 华夏族形成
  • 5. 尧舜禹时期盛行的部落首领选举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宗法制 
  • 6. “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 .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 . 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 C . 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 . 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 7. (2019·齐齐哈尔) 《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东周
  • 8. 下列我国早期国家更送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 夏——商——西周 B . 商——夏——西周   C . 夏——西周——商 D . 西周——商——夏
  • 9. 统治者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封成王弟叔虞于晋,封功臣姜尚于齐,封殷商后代徽子于宋……上述材料中的现象出现于(   )
    A . 夏朝 B . 西周 C . 商朝 D . 战国
  • 10. 生产工具的变革从侧面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历史上开始使用青铜和铁工具的时期分别是(   )
    A . 尧舜禹、夏商周时期 B .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 C .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D . 春秋战国、隋唐时期
  • 11. 下面图片中的信息,反映的主题是(   )

    A . 中国汉字,源自甲骨 B . 中原文明,丰富多彩  C . 青铜文明,灿烂辉煌 D . 远古音韵,源远流长
  • 12. 在某一博物馆中,讲解员在讲解下图器物时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应是(   )
    A . 四羊方尊 B . 编钟 C . 青铜立人像 D . 司母戊鼎
  • 13. (2020七上·重庆月考) 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  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4. 以下历史地图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 .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B . 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C .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D . 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 15. 成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来源于历史。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
    A . 奴隶制开始形成 B . 封建制开始确立 C .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 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 16. (2017·岳阳) 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  )

    A . 秦国 B . 魏国 C . 齐国 D . 楚国
  • 17.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开始于(   )
    A . 夏朝 B . 春秋 C . 战国 D . 秦朝
  • 18.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与此相关的思想流派及思想家分别是(   )
    A . 道家、老子 B . 墨家、墨子 C . 儒家、孔子 D . 儒家、孟子
  • 19. 《礼记》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   )
    A . 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 . 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C . 天下一家和睦团结 D . 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 20. (2020七上·安庆期末) 某校七年级(2)班历史兴趣小组在编写历史短剧《诸子百家论治国》时,为扮演孟子的学生设计的台词应是(   )
    A .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B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 . 天法道,道法自然
  • 21. 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   )
    A . 丞相 B . 太尉 C . 御史大夫 D . 县令
  • 22. (2020·随县)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 . 分封制 B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度
  • 23. (2020·吉林)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隋朝 D . 唐朝
  • 24.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 . 公元前二世纪初 B . 公元前二世纪末 C . 公元前三世纪初 D . 公元前三世纪末
二、材料题(共四大题,25题14分,26题16分,27题10分,28题12分)
  • 25. 同学们采取了下面几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时政学史)

    “三月三,拜轩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方式二:歌谣学史)

    夏建国属第一,中华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从此公天下变A(政治制度 )。夏桀本是亡国君,商汤灭夏建商朝。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商周决战在B(地名),纣死商亡西周立。

    (方式三:图片学史)如图

    1. (1) “轩辕”指的是谁?他和另一位神农氏一起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2. (2) 请在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内容,将歌谣补充完整A.B.
    3. (3) 上面两幅图片表明原始人类已过上定居生活。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你有幸到两地做客,他们招待的主食是什么?造成上述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亡。”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

    材料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

    1. (1) 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2. (2) 材料二中的“卫鞅”是谁?“孝公”是哪国国君?“卫鞅”的变法带来了什么影响?
    3. (3) 材料三中“卫鞅”提出了什么主张?他还提出了哪些主张?(任意两项)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李白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1. (1) 材料一称赞了秦始皇的哪一历史功绩?
    2. (2) 以上两幅图片,反映了秦朝采取的哪两项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什么积极意义?
    3. (3)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 28. 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题为“先秦诸子百家”的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

    1. (1) 图中以这几个人物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思想界掀起了一次解放风潮,它是什么?这一局面的出现有什么影响?
    2. (2) 历史活动课上,四位同学在表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短剧时,说了下列台词,请在括号内写出这四句台词的代表人物。

      A.“民贵君轻,仁政于民”()   B.“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

      C.“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

    3. (3) 你们班上,有同学乱丢垃圾,造成班级卫生状况糟糕。面对这种情况,你会运用“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的思想来教育他,帮助他改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请说说你的具体做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