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质...

更新时间:2021-09-23 浏览次数:8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和运用(17分)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拟(mó)    佩(qīn)    修(qì)    而不舍(qì) B . 起(dié) 悔(chàn) 午(shǎng) 忍俊不( jīn) C . 亮(huō)    溅(bèng)    辱(wǔ)    悲天人(mǐn) D . (shì)    宿(lù)    拖(tà)    深恶痛疾(è)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蔚蓝  累赘  震悚  历尽心血 B . 闲暇  商酌  取谛  心有灵犀 C . 猥琐  诘问  斑斓  海市蜃楼 D . 愧怍  烦躁  谦逊  天崖海角
  • 3.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择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句中的横线上。

    ①爷爷刚开始接触电脑时显得十分(生硬  生疏  生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已经熟能生巧了。

    ②只有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言不尽意  话中有话  言外之意),读者才能理解在平凡的语句中隐藏着的深奥哲理。

  • 4. 经典诗文默写。[在第(1)~(7)题中,任选五题;在第(8)~(10)题中,任选一题]
    1. (1) 造化钟神秀,。(杜甫《望岳》)
    2. (2) ,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3. (3) 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
    4. (4)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5. (5) 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6. (6)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7. (7) 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8. (8)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9. (9) 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10. (10)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纪昀《河中石普》)
  • 5.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树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朋友,      树的存在,人们得以诗意地栖居。②树不仅给人以情感慰藉、精神滋养,而且提供着日用之便。③同人一样,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孕育着可贵的品格和精神。④不妨以树为友、以树为师,从树那里领悟美丽、坚毅、勇气、高尚,努力把自己活成一棵树。

    1. (1) 请在第①句中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连接词。
    2. (2) 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 (3) 第④句中的“领悟美丽"按短语结构类型划分,属于短语。
  • 6. 名著阅读。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英国女作家创作的魔幻系列的最后一部,记叙了主人公哈利和朋友被迫流亡在外,一起寻找并销毁魂器,最终与黑魔王展开惊心动魄较量的故事。

二、综合性学习(7分)
  • 7. 班级准备开展以“放下手机,回归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 (1) 请将“机"字按照正确的笔画顺序,工整、规范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2. (2) 请你仿照示例,根据选项内容设计一个问题,完成调查问卷。

      示例:你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是多少?

      A .1小时以下

      B .1 ~2小时

      C .2 ~3小时

      D .3小时以上

      问题:?(可多选)

      A .网购

      B .刷微博

      C .聊天

      D .看视频

    3. (3) 结合下而三个网友的言论,请你说说过分依赖手机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至少答出两点)

      网友A:饭菜上桌前,捧着手机边娱乐边等待,上桌后,先拿起手机拍照传微博,一桌人都对着手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现在的饭桌已经被手机“绑架”了。

      网友B:没手机时,我还能记住重要的人的电话号码、生日等,现在完全记不住了,全靠手机来记。没事儿的时候就想掏出来看看,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过去了,而原本计划在现实中要做的事却一件也没干。

      网友C:最近手机玩得多了,感觉视力、记忆力大不如从前,有些时候甚至感觉头晕、头痛。

    4. (4) 请你在对学生手机管控方面给学校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三、阅读(46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于2021年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材料二]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娃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写下新的光辉篇章。(摘自《坚央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民日报》)

    [材料三]

    [材料四]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面对贫困这个人类社会的顽疾,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不仅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人间奇迹,而且锻造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广大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社会各界关爱贫困群众、关心减贫事业、挺身脱贫行动,弘扬合舟共济、团结互助美德,生动彰显了脱贫攻坚精神。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换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无数人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脱贫攻坚精神。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他们的付出和贡献流芳百世,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1.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举行,表明我国已经完成了消除贫困的艰巨任务。 B . 观察[材料二]中图一可知,利用大数据库可精准扶贫。 C .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争中,不仅有脱贫干部、广大脱贫群众的努力,也有社会各界的关注与互助。 D . [材料四]列举李保国、张桂梅等人的事例,目的是对脱贫攻坚精神作具体阐释。
    2. (2) 请概括[材料二]中图二反映出的主要信息。
    3. (3) 阅读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原因。
    4. (4) 假如你跟随扶贫工作队,到贫困户家中慰问,请你对贫困户说说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早日走上致富之路的话。(要求至少要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的“经书”

    冯剑芳

    ①腊月里的一个早上,下了一场薄雪。母亲一不留神,掉了一跤,左手腕骨折,住进了医院。由于什么活儿也做不成,还得花钱,母亲有些惆怅。

    ②出院后的第一天早上,等我听见声响,母亲已经挎着胳膊在厨房里忙碌。看到母亲被堋带勒住的手指肿胀得发亮,我的心似油煎一般难受。

    ③打我记事起 , 母亲的手背就比正常人厚两三倍,一年四季高高隆起,手指头也比别人粗上二两圈。一到冬天母亲的双手又红又肿,四处破裂,那些小口子就张着嘴,往外流着脓血,直到夏天结痂。

    ④春天,麦苗返青,我和妹妹跟着母亲去浇水。我们站在田垄边,竖着耳朵听流水淙淙地灌溉庄稼,满一个畦的时候,我们喊声“到”,母亲麻利地脚下一蹬,双手一用力,三下两下,铁锹带起厚厚的土,落在垄沟上。“哗”,水流改变了方向;母亲还未痊愈的手背却崩出了几个口子,鲜红的血液汩汩地往外冒。

    ⑤秋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去摘棉花。她厚厚的手掌一把攥住盛开的棉花,往上轻轻一扬,肉墩墩的棉花就全部听话地跑到她的手掌心,然后被塞进绑在腰上的包袱里。“一定要把棉花摘干净,否则残留下来的‘眼睫毛’晚上就会飞到你的眼前,让你睡不着觉。”母亲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我们。渐渐地,包袱里的棉花越来越多,我们都拖不动了,母亲也艰难地挪着步子。雪白的棉花倒在蒙茸茸刚刚泛绿的麦田上堆成高高的小山。“幸亏有你们,我一个人得摘到什么时候啊!”母亲颇感欣慰,我们姐弟三个仰起自豪的笑脸。

    ⑥棉花收成最好的那一年,母亲奢侈并且坚决地请求父亲买来一台收音机。“嗒嘀嗒一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故事和歌谣浸润了我们的童年;《白眉大侠》《窦娥冤》……在评书和舞台剧中我们成长,明是非,养浩然正气。

    ⑦"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母亲文化不高,也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姐弟三个谁考试得了第一名,母亲就带谁去新华书店,可以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

    ⑧冬天的夜里,昏暗的灯光下,我们和母亲一起剥花桃。睡觉前,母亲用不知从哪里寻来的不冻手的偏方,熬制成热汤。我们把温热的汤水捧在手心里,打在她的手背上,氤氲的热气浸润着母亲的手背,裂开的口子疼得她不时呲一下嘴。可这时,分明又是母亲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⑨那时候的冬天,滴水成冰。母亲站在院子里,伸出红肿的双手,从半自动洗衣机里打捞着衣服。她不让我们姐弟三个触着凉水,她怕,怕我们的手像她的手一样。

    ⑩缝纫机“哒哒哒哒”地唱着歌,母亲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出我们一家人四季的衣衫:我的偏襟小袄、妹妹的泡泡肩小褂、弟弟威武的军装、父亲笔挺的裤子。母亲带上她的大顶针,飞针走线,穿过厚厚的鞋底,换来我们脚下的舒适。

    ⑪那些清贫的岁月里,母亲的手是一团火,为我们驱走严寒,带来幸福、平安、喜悦和诗意。

    ⑫"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母亲亲身躬行,不正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无字经书”吗?

    1. (1) 请根据①~⑤段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与“母亲"有关的事

      母亲心情

      母亲摔跤左手腕骨折住进医院

      灌溉庄稼满一个畦的时候

      急切

      秋天

      我们姐弟三个帮母亲摘棉花

    2. (2)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各句中“浸润”的含义。

      ①故事和歌谣浸润了我们的童年。

      ②氤氲的热气浸润着母亲的手背。

    3. (3)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母亲的手背就比正常人厚两三倍,一年四季高高隆起,手指头也比别人粗上一两圈。一到冬天,母亲的双手又红又肿,四处皴裂,那些小口子就张着嘴,往外流着脓血,直到夏天结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雪白的棉花倒在蒙茸茸刚刚泛绿的麦田上,堆成高高的小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4. (4)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5. (5) 作者最后说“母亲亲身躬行,不正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无字经书’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至少写出三点)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芟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于者何人?牡丹之爱,乎众矣。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可爱者甚 ()

      清涟而不妖 ()

      亭亭净植 ()

      乎众矣 ()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A . 院之久不去 B . 相委 C . 有闻传之者 D . 清涟不妖
    3. (3) 请将下而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 (4)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 ,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
  • 1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箭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 (1)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的气氛,一个“足"字,表现出农家的
    2.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四、作文(50分)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有这样一句话,它是父母饱含温情的细细叮咛;有这样一句话,它是师长严厉的批评;有这样一句话,它是名人大家令你警醒的诤言……

    请以“有这样一句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600字左右;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等相关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