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2-04-02 浏览次数:16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功绩的是(    )
    A . 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B . 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 . 开创了“开元盛世” D .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 2. 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材料中提及的这段运河是下图中的(    )

    A . A B . B C . C D . D
  • 3. 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
    A . 秦汉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 4. 小李把唐朝某一制度的运作机制归纳为以下公式:决策的出台=三省会商+中书省草

    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这一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行省制
  • 5. 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 . 国家的产生和统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 6. 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重视国家管理),革去弊讹(弊政),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治理得很好)。河清海晏(安定),物殷俗阜(物产丰富,风俗淳厚)。”解读材料,准确的一项是(    )
    A . “上留心理道”的“上”指唐太宗 B . “天下大理”局面被誉为贞观之治 C . “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D . “物殷俗阜”指开元年间经济繁荣
  • 7. 唐朝诗坛名家辈出,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风淳朴厚重,作品有“诗史”之称,他被

    誉为“诗圣”的是(    )

    A . 李白 B . 白居易 C . 杜甫 D . 王维
  • 8. 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大食金币          波斯萨珊银币         东罗马金币

    A . 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 . 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 . 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 . 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 9. 2020年6月15日晚,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军违背承诺,再次越过实控线非法活动,蓄意发动挑衅攻击。这一事件严重破坏了中印两国关系,与中印睦邻友好的传统大相径庭。下列历史人物中为中印友好做出贡献的是(    )
    A .   鉴真 B . 玄奘 C . 吴道子 D . 阿倍仲麻吕
  • 10. 对“陈桥兵变”,《宋太祖实录》的记载是当时契丹南下,太祖率兵出击,众将士强拥他为皇帝。但也有史学家研究认为,是赵匡胤在率军北上途中授意部下将黄袍加在他身上,拥立他为天子。《宋太祖实录》的记载(    )
    A . 对北宋统治者有利 B . 比史学研究更具真实性 C . 生动形象利于传播 D . 文学价值高于史学价值
  • 11.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 废除丞相 B . 分化事权 C . 重文轻武 D . 设置通判
  • 12.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合,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地融合。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13. 北宋与西夏议和后,边境贸易兴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材料反映的是宋夏和议的(    )
    A . 背景 B . 内容 C . 实质 D . 影响
  • 14. 1140年,金军分四路向南宋发动全面进攻。金兀术率1.5万多骑兵到郾城决战。宋军用麻绳绊马腿,用快刀上砍金兵下砍马脚,与金军展开肉搏,取得大捷。以上描述表明郾城大捷的原因是( )
    A .   岳家军骁勇善战 B . 南宋向金称臣 C . 宋高宗坚决抗金 D . 南宋使用火器
  • 15. (2017七下·揭西期中) 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一线划定分界线,是以下哪个历史事件后出现的情况(    )

    A . 宋金和议 B . 辽宋和议 C . 夏宋和议 D . 金灭辽
  • 16. 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北宋,下列情景有可能遇到的是(    )
    A . 人们可以在瓦子中观看京剧 B . 四川地区已开始使用“交子” C . 占城稻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 D . 辛弃疾的词作传唱大江南北
  • 17. 下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    )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点比例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

    贯、石、匹、两

    10018153

    4414841

    5603312

    55.93

    A . 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B . 北民南迁速度加快 C . 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D . 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 18. 《元史》中提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据材料可知元朝(    )
    A . 由蒙古贵族建立 B . 疆域空前辽阔 C . 对西藏正式管辖 D . 实行行省制度
  • 19. 元世祖灭宋后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属于福建行省,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的设置加强了(    )
    A . 东南地区的管理 B . 东北地区的管理 C . 西南地区的管理 D . 西北地区的管理
  • 20.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间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明白如话。其作者是(    )
    A . 陆游 B . 李清照 C . 苏轼 D . 辛弃疾
  • 21. 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制度结构下的必然产物。只要皇权与相权双权力中心的格局存在,两者的争斗就不可避免。专制主义皇权扩张的本性决定了相权迟早会终结。下列史实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 分封诸子为王 B . 取消行中书省 C . 建立厂卫制度 D . 废除丞相制度
  • 22. 下表中,明初到明末人口突破一亿的外部因素是(    )

    朝代

    公元(年)

    人口数

    609

    约四千六百万

    1110

    约四千七百万

    明初

    1368

    约五千六百万

    明末

    1602

    约一亿

    A . 周边国家人口大量涌入中国 B . 明朝实行鼓励农业发展政策 C . 引进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 D . 明朝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 23. 明朝时期丝制品中“云锦”最为名贵,素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如果想要了解当时云锦的制作工艺,可以在当时的工艺百科全书中查到,该书的作者是(    )
    A . 贾思勰 B . 宋应星 C . 徐光启 D . 李时珍
  • 24. 从明武宗开始,明朝屡出昏君。由于君主不理政事,朝廷大权落入奸臣和宦官之手。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掠夺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政治日益腐败 B . 土地兼并严重 C . 农民起义频发 D . 遭遇连年灾荒
  • 25.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事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

    A . 强化了君权 B . 因战事而设 C . 设于雍正年间 D . 设于雍正十年
  • 26. 根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定,乾隆皇帝特别颁发两个金瓶,一个放在雍和宫,一个送往拉萨,规定选定转世灵童时,要将找到的几个灵童的名字,用满文、汉文和藏文三种文字写在象牙签上,装入瓶中,由驻藏大臣掣签确定,然后报请朝廷批准,坐床后才能成为合法的继承人。这一举措有利于(    )
    A . 加强西藏管辖 B . 巩固西北边疆 C . 抗击外来侵略 D . 强化君主专制
  • 27. 微商,英语名称 We business(全民创业),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空间,借助于社交软件工具,以人为中心,社交为纽带的新商业。近几年,微商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商业从业团体。在中国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兴起了众多专门从事商贸活动的商帮组织,其中活动范围最广、势力最大的两大商帮是(    )
    A . 晋商、粤商 B . 晋商、闽商 C . 徽商、晋商 D . 徽商、浙商
  • 28. 胡思庸认为,闭关政策妨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维护专制统治,对国家和民族有百害而无一利。戴逸认为,闭关政策是为封建统洽阶级服务的,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在客观上阻止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实际上成为弱者对抗强者的一种自卫手段。两位学者都认为闭关锁国(    )
    A .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B . 没有丝毫积极作用 C . 导致中国逐步落后 D .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 29. 毛泽东曾评价一部小说:写的是几个家庭,主要是一个家庭。通过家庭反映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书是(    )
    A . 《西游记》 B . 《红楼梦》 C . 《三国演义》 D . 《水浒传》
  • 30. 2021年6月13日是我国第15个“文化遗产日”。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列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 .   端午节 B . 海昏候墓 C . 北京故宫 D . 青花瓷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题14分,32题13分,33题13分)
  • 31. 隋唐和两宋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唐宋经济发展的比较

    类别

    唐朝

    宋朝

    农业

    唐朝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总计一百六十多项,著名的有安徽镜湖、山东窦公渠、山西文水、河北三河、四川彭山、湖南武陵等。

    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手工业

    唐朝的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代表是邢窑(今河北那台)的白瓷,越窑(今浙江余姚)的青瓷。

    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商业贸易

    长安、洛阳、苏州、扬州、成都、广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内的商业中心

    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三: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宋代无疑是引人注目的转折期,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城市发展日益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其次,在这一时期,都市化进程加速,城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第三,以草市——镇市——区域经济中心为三级构成的地方性市场开始形成。

    ——摘编自厉文君《宋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考略》

    材料四: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在这个文化发达的历史潮流中,有许多惊人的成就。甚至有人认为,北宋时代可以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以至近代相比。

    ——【日本】薮内清《中国·科学文明》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两种生产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4. (4) 材料四薮内清认为“在这个文化发达的历史潮流中,有许多惊人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科技文化成就对此观点加以证明。
    5. (5)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空前强大,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水路沟通和加强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和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政府还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宋元时期,与前代相比,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元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两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由于陆路和海路的畅通,中国的发明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药物、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全一册),2003年第一版

    材料二: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2007年第3版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至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有何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有哪些。
    3. (3) 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官府控制下对外贸易的最大特点。举行一个符合这贸易特点的典型事例。
    4. (4)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 33. 民族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问题自古以来便是治国理政的大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隋唐以前,历朝历代的中原汉族统治者基本都把周边的民族地区视之为蛮夷之地,把生活在周边的民族地区的人民称之为蛮夷……但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从唐太宗开始,民族思想就有了很大的转变,开放、兼容并蓄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

    ——程陈《唐宋两朝民族关系的比较》

    材料二:辽宋之间的和好关系延续了近120年……宋辽榷场贸易亦随南北通好而发展……宋方输出的商品有香、药、茶、瓷器、漆器、缯帛、麻布、犀角、象牙、南珠、苏木、铜、锡以及特许出口的糯和九经书疏等,辽方输出的商品有盐、布、羊、马、驼、北珠、玉器等。

    ——摘自田相林《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和好的范例》

    材料三:他采用儒家经典《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建国号为“元”……在元朝统一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各民族的联系空前加强,蒙元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大量迁居到中原地区,中原也有大量汉人进入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长期杂居通婚,加速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孙红梅《元朝的“天下一家”思想及其政治文化一统》

    材料四:清朝政府在处理民族事务方面的基本政策可以概括为:“区别对待,因俗而治”,特别是在政治统治政策、行政管理政策、民族宗教政策等方面。这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产物。

    ——摘自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中原王朝统治者民族思想的特点。列举一例唐朝民族关系和睦的史实。
    2. (2) 材料二中“辽宋之间的和好关系延续了近120年”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在民族关系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清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5. (5)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精心做好民族工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