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讷河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

更新时间:2021-07-31 浏览次数:182 类型:期末考试
一、<b>知识积累与运用</b>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
    A . 子(méi)   漫 (mí)   追(sù)     然而止(gá) B . (yàn)   然(mò)  猎(shǒu)   屋俨然(shè) C . (xī)   旋(wò)  缄默(jiān)   怆幽邃 (qiǎo) D . 裂(jūn)   苍(jìng)  归(xǐng)   篷覆之 (ruò)
  •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彗星     抉择    纷至沓来    人情事故 B . 萦绕       沙砾       震耳欲聋       相辅相承 C . 喧腾       枯燥       川流不息       格物致知 D . 缅怀       羁绊       名副其实       轻歌漫舞
  • 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离开故乡已多年,记忆中的老井老树依然在梦里萦绕着,无时无刻地在

    滋润着我干涸的思维。

    B . 王老师性格温和,待人真诚,虽然是初次接触,但我对她的好感油然而生 C . 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D .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可数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一个人是否善良取决于他能用自己的爱心去包容这个世界。 B . 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

    润心灵。

    C . 为发展数字经济,使得市政府决定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共同举办博览会。 D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人类经过漫长奋斗方能实现。
  • 5.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四书”指《大学》《国语》《孟子》《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 . 传统的对联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 C . 古人称谓有谦辞和敬辞的区别,“家慈”“家严”属于谦辞,“赐教”“赐复”属于敬辞。 D . 古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柳河东集》《杜工部集》分别用了籍贯、官职来命名。
  • 6. 下列语法知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一句的主语是“挂红灯”。 B . “良师益友”“风和日丽”“海天一色”的短语结构类型相同。 C . “只要你努力学习,就一定会有收获”,这是条件关系复句。 D . “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一句的主干是“游客端着相机”。
  • 7. 古诗文默写。
    1. (1) 关关雎鸠,。(《关雎》)
    2. (2)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3) 《北冥有鱼》中描写鹏鸟迁徙南海时磅礴气势的句子是:“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4. (4) 夜来城外一尺雪,。(《卖炭翁》)
    5. (5) ,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 (6) 万籁此都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 (7) 此地一为别,。(李白《送友人》)
    8. (8)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表达了作者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

      随波逐流的心境的句子是:

  • 8. 名著阅读
    1. (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

      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他当过童工,后来在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2. (2) 《傅雷家书》一书的作者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具有代

      表性的作品有巴尔扎克的《》、

      《约翰•克利斯朵夫》。

二、<b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b>
  • 9. 呼唤英雄是人类永恒的情结。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
    1. (1) 学校组织题为“礼赞英雄”的主题教育活动,请你设计三项活动内容。
    2. (2) 以“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为示例,再列举出两个生活中或文学及影视作品中你知道的英雄形象。
三、<b>阅读理解及分析</b>
  •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 融然②。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出自文言文《陶潜颖脱不羁》)

    【注释】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①渔人甚之( ) ②阡陌交通

      ③颖脱不      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 (3) 【乙】文中与“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

      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是

    4. (4)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表现他怎样的性格?
  • 11. 阅读《世界还很年轻》回答问题。

    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挥,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④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划带拍桌子的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⑥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水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杈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杈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⑦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比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黑夜中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⑧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继续我的工作。

    ⑨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

        ⑩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8年第7期)

    1. (1) 第①段结尾说“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作者认为“这个  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
    2. (2) 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①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从修辞角度)

      ②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

    3. (3) 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的理解。
    4. (4)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文章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什么好处?

  • 12. 阅读《小蜜蜂影响大生态(节选)回答问题。

       ①蜜蜂属于传粉动物。美国农业部的研究显示,传粉动物参与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生产。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的传粉效果最优,增产贡献最大;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南宋诗人杨万里《蜂儿诗》将蜜蜂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体现得淋漓尽致:“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犹带百花香。”

     ② 蜜蜂被称为“自然之子”“人类益友”。研究显示,蜜蜂的体重虽然只有约100毫克,尚不及一滴水重量的一半,但其短暂的一生能够酿造出达自身重量30倍的蜂蜜。蜂蜜一直是甜美的代名词,被誉为“天赐的礼物”。自古以来,国人对蜂蜜的营养和美味极为推崇,视其为养生祛病、健体强身的天然保健品。此外,蜜蜂还能提供诸多健康长寿因子——花粉、蜂胶、蜂蜡和蜂王浆等蜂产品。

       ③其实,蜜蜂酿蜜只是它为人类贡献的很小一部分,传粉才是它的丰功伟绩;因此,蜜蜂又被誉为“月下老人”“农业之翼”。蜜蜂是自然界中植物生存、繁衍的媒介,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障。目前,地球上已知植物共有22万多种,除蒲公英等不多的植物靠自然风传送花粉外,有16万种靠昆虫传粉,其中依靠蜜蜂传粉的占85%。粗略统计,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来传授花粉。实践证明,利用蜜蜂传粉,可使作物增产普遍达到10%以上,其中,油菜增产15%—20%,果树增产20%—30%,部分果蔬产量甚至可以成倍增长。同时,蜜蜂传粉能够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控制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残留,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有数据显示,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100倍以上,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突出。

        ④蜜蜂还被称为“生命使者”“环境哨兵”。它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因子、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充当着环境质量监测员的角色,是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体现。蜜蜂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了异常敏锐的嗅觉,对周围环境极为敏感,可以识别出许多种细微的气味。蜂群的数量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多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

        ⑤如果说大自然的生物链组成具有神奇的密码,那么蜜蜂就是破解密码的大咖工匠。蜜蜂一旦消失,粮食、棉油、蔬果、木材等植物将无法结出果实种子,不会再繁衍下一代。自然界生物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个物种的消失可能牵扯到其他几十种、上百种甚至上千种生物。因此,如果没有蜜蜂,整个生态系统都将面临崩溃。                   

    (摘编自刘国信《小蜜蜂影响大生态》)

    1. (1) 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2. (2) 阅读全文,概况本文说明内容。
    3. (3) 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 (4) 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加点词“以上”能否删掉?为什么?
    5. (5) 阅读全文,说说蜜蜂如果消失,对生态有何影响。
四、<b >写作表达</b>
  • 13. 人生何处不相逢。与他人相逢,也许就是一次情感的慰藉;与自然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书籍相逢,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历史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总有一次相逢,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亲身体验,以“一次相逢一次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要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