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2】2019-2021高考政治真题汇编:专题09...

更新时间:2021-07-25 浏览次数:99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1·湖南) 2020年11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外参观者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示的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等赞不绝口;来自意大利的55个世界文化遗产被浓缩成5个主题,通过五面氛围大屏展示,给观众带来一场全方位的意式审美体验。中外文化遗产在进博会上的展示说明(    )

    ①不同文化凝结着各自民族的智慧

    ②文化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

    ③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增进了文明互鉴

    ④文化的内涵因现代科技而不断丰富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 (2021·全国乙卷) 2020年,电影《夺冠》以1981年到2019年期间中国女排十夺世界冠军为主线,通过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女排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和鼓舞,受到普遍好评。从中可获得的启示是(   )

    ①人民群众满意与否是衡量文艺作品价值的根本尺度

    ②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

    ③塑造典型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根本价值追求

    ④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3. (2021·河北) 2021年3月,被誉为“中国画熊猫第一人”的刘中,与关爱熊猫、热爱美术、热心公益的各界人士共同发起设立了“熊猫艺术发展基金”。该基金的用途包括:资助青少年在生态环保美术领域的写生、创作及交流,提高学生美术创作水平;组织熊猫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该基金支持上述活动(   )

    ①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②实现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

    ③有助于增强中国国家形象美誉度

    ④有益于丰富审美教育的形式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4. (2021·浙江) 春节档电影回归大银幕、博物馆展览持续上新、剧院舞台好戏不断……各地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驱散了就地过年的万千游子内心的寂寞与焦躁,让他们体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由此可见,文化( )

    ①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②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③能让人产生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④能转变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5. (2020·浙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周期性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利用文字、语言图片、影像等媒介形式传播英雄事迹和精神,民众在视觉和听觉的震撼中、真善美的体悟中产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这说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接受健康文化影响的过程往往是被动的

    ③价值观是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④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6. (2020·浙江) 文字和书写的发明,使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编撰和阅读书籍成了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累积、传承增长的重要方式。这说明(    )
    A . 书籍一直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 B .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和媒介 C . 经验和知识的累积离不开文字和书籍 D . 书籍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 7. (2020·浙江) 积极推进美育村建设,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举措。美育村建设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乡风文明和乡村文化品位,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这说明(    )
    A . 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是同步的 B .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乡村也就全面振兴了 C . 文化建设对乡村全面振兴有重要意义 D . 文化建设需要对传统文化进于创造性转化
  • 8. (2020·天津) 阅读一本好书,能让生命变得更有质感,充沛内心的力量。有的人遇到生活的磨难,却在书籍中获得了勇气;有的人困于琐碎的日常,却在书籍中拓宽了天地;有的人尽管身处贫穷,却在书籍中收获了精神财富。读好书(    )
    A . 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生 B . 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根本途径 C . 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D . 既能产生精神力量,也能产生物质力量
  • 9. (2020·江苏) “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原是北宋时的乡约,说的是不管到谁家去,进门先要问吃了没有,以示对主人的尊重。明朝《泰泉乡礼》沿用了这条乡约,到了清朝,“吃了吗”已成为流行的交往礼仪和习惯,并延续至今。由此可见(    )

    ①乡约是在人们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②乡约礼仪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人们创造礼仪文化的同时也被它塑造          ④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0. (2018·浙江选考) 自1958年新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以来,一部部反映时代生活的电视剧就像缩微版的中国当代史,从服装到角色,甚至待人接物的方式,都在随着时代改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①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

    ②社会变化必然推动文化的发展

    ③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2019·浙江选考)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商业伦理文化,提倡“和气生财”,主张“诚实守信”。时至今日,“和气”“诚信”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说明(    )

    ①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②文化具有传承性

    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文化具有民族性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12. (2019·浙江) 夜间旅游作为新的文化旅游模式,成为一些城市亮丽的名片,通过提供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拉动了夜间旅游消费。这说明(    )
    A . 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B . 文化是对经济的反映 C . 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 D . 文化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 13. (2019·浙江) 201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79043次,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19.48万场次,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了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这表明(    )

    ①文化活动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14. (2019·全国Ⅰ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丹顶鹤象征着圣洁、高贵,无数文人雅士以鹤自喻,折射出人们对它的喜爱。现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人们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高度来欣赏鹤、喜爱鹤、保护鹤。鹤的寓意的变化表明(    )

    ①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价值观念的影响

    ②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④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会趋于一致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5. (2019·全国Ⅱ卷)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据此完成下题。
    1. (1)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规划指出,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建设乡风文明的意义在于(    )

      ①维护传统农耕文化的稳定性

      ②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转化

      ③培育崇信尚俭、向上向善的乡村文化

      ④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 (2) 规划要求,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了事物的性质

      ②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是解决矛盾的前提

      ③系统优化方法是着眼于事物整体性的重要方法论

      ④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6. (2019·北京) 登滕王阁,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游西湖,感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纵情山水之间,品味诗词之美,“跟着诗词去旅行”成为人们出游新选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 游历大好河山,感受诗词魅力,有助于深化文化体验 B .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传承诗词文化重在发掘其经济价值 C . 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决于人们的文化修养 D . 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二、材料分析题
  • 17. (2021·全国乙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虛、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习近平说:“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带领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在一场场历史性考试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不断“赶考”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1. (1) 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永葆“赶考”的清醒。
    2. (2) “两个务必”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3. (3) 人生是一个不断“赶考”的过程。就青年如何在人生考试中交出合格答卷提出两点看法。
  • 18. (2021·广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1928年9月,共产党人史砚芬英勇牺牲前,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就着狱中昏黄的灯光写下了留给亲人的最后一封信:“亲爱的弟弟妹妹,我今与你们永诀了。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请你们不要因丧兄而悲吧!妹妹,你年长些,从此以后你是家长了,身兼父母兄长的重大责任。我本不应当把这重大的担子放在你身上,抛弃你们,但为着了‘大我’不能不对你们忍心些,我相信你们在痛哭之余,必能谅察我的苦衷而原谅我。”

    片纸只字重千钧,红色家书意万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更加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直抵心灵的动人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革命烈士的家书为什么具有“跨越时空、直抵心灵的动人力量”。

  • 19. (2020·江苏) 烟雨画舫、亭台楼榭、琵琶纸伞,这些风物被视为江浙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和审美情趣,根于我国江浙一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厚的经济基础,经过千百年的淬炼和升华,生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品格。她优雅灵动、崇文尚德、务实进取、开放包容……

    从历代先贤名士到当代富有家国情怀的改革者、创业者以及无数劳动者,他们用智慧、雄心和创造成就了这片土地的富庶,也让这方文化熠熠生辉。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有人认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区域文化的繁荣。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该观点。
    2. (2) 综合运用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说明怎样推动我国区域文化历久弥新。
  • 20. (2020·新课标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九曲黄河万里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黄河屡治屡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20世纪中叶,黄河治理的千古难题历史性地交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手中。1952年,毛泽东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动员和激励了千百万黄河儿女兴修水利、筑坝拦洪、修复生态,开启了破解黄河治理千古难题之旅。经过几代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进行的全面整治,黄河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黄河儿女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治黄答卷。

        2019年9月,习近平郑重宣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他深入剖析黄河水少沙多等难题症结,强调黄河治理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习近平关于黄河治理的战略思想,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了行动指南。

    1. (1) 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黄河治理战略思想的科学性。
    2. (2)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力量的知识,分析新中国黄河治理交出优异答卷的原因。
    3. (3) 请就更好地守护黄河撰写两条公益宣传广告用语。要求紧扣主题,朗朗上口,每条在16个字以内。
  • 21. (2019·全国Ⅰ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1. (1) 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现点加以评析。
    2. (2) 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3. (3) 结合材料,就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出三条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