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新泰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五四学制...

更新时间:2021-08-06 浏览次数:14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48分)
  • 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qiáo)首而望、(bǐng)息敛声的一刹那。 B .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piě)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cuò) 的话来。 C . 长髯覆盖了两(xiá),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 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D . 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zǎi)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juàn)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萤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B . 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皇诚恐的地步。 C .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D . 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暗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震耳欲聋 , 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B .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处心积虑 , 青丝变白发。 C . 小屋粗枝大叶 , 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 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D .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加强烈了。
  •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电影《流浪地球》以其盛大的场景、展撼人心的故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B . 在胶东红色文化基地影视展厅里,同学们都停下脚步驻足观看,心中充满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C . 磁湖的渔歌,西塞山的鹭影,东方山的钟声,都让我听得如痴如醉。 D .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标志着我国隧岛桥设计施工管理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沿着这个远离市中心的街区的热闹街道,走过工厂、空地和不讲究的住房。 B . “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 把汗。 C . 着舰指挥员:“航向XX,航速XX”…… D .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 6. 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B .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浪漫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白夜》等。 C .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D .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 7.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 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1. (1) 以下加点的四个“他们”,所指代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B .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C . 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D . 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2. (2)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种偏见而又武断的结论,是一种侮辱人格的做法。 B . 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六十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 C . “也无怪他们疑惑”貌似“表示理解”,实则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凌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 D . “弱国”和“低能儿”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在“中国人”前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作者的愤慨和抨击。
    3. (3) 对“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这句话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藤野先生选择了沉默来尊重和支持作者的选择。 B . 藤野先生为作者放弃医学感到悲伤。 C . 藤野先生为没有照顾好“我”而感到万分伤感。 D . 反映出藤野先生和作者之间深沉的情谊。
    4. (4)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鲁迅之所以学医是为了救国,而之后弃医从文仍然是一种救国。 B . “呜呼,无法可想!”表明作者关注现实,是写实的作家,不擅长想象。 C .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句中“何尝”与“不”用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表达了对看客麻木不仁的痛恨。 D .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成局外人。
  • 8.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相与步中庭

      A . 不义而富且贵,我如浮云。 (《论语》) B . 当求之上游(《河中石兽》) C . 闻之宋君(《穿井得一人》 D . 业精于勤荒嬉(《进学解》
    2. (2)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D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景,给人清新雅致的感觉。 B .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C .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出作者是一个清闲无所事事的人。 D . 选文记叙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情景,其中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
    4. (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B . 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 C . 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抑郁的特殊心境。 D .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独特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 9. 阅读《使至塞上》,完成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1) 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直”与“圆”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景象。 B . 该联景物既为下联景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漂泊孤寂、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 C . 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以壮景写情的手法。 D . 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 (2) 对诗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 B . 颔联运用了对偶手法,以实景写作者行踪,在叙事写景中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此次被朝廷重用外派时幽微豁达的胸怀。 C . 颈联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单一。 D . 尾联巧用典故,“燕然”文中指燕然山,此联体现了诗人对都护地区奋勇杀敌将士的赞赏。
二、表述题(共102分)
  • 10. 古诗文默写。
    1. (1) 思君如满月,
    2. (2) 滕王高阁临江渚,
    3. (3) 出师未捷身先死,
    4. (4) 二十四桥明月夜,
    5. (5) 衣带渐宽终不悔,
    6. (6) 思国之安者,
    7. (7) 晴川历历汉阳树,
    8. (8) ,路远莫致之。
    9. (9) ,山山唯落晖。
    10. (10) 柴门何萧条,
  • 11. 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其中第五章《长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大围剿: 第六章《红星在西北》讲述了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第三个空填一个人名)

  • 12.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近一段时间,一场名为“青春,为祖国歌唱’传承篇” 的网络拉歌活动,在全国各大高校间接力展开。截至目前,已有超过百所高校参与。在这个春天,各地师生们用一首首动听的旋律献歌新中国70周年华诞,礼赞祖国,礼赞新时代。

    “书声琅,琴声畅,莫负大好春光”。 新时代青年用一首首经典老歌、优美民歌、流行歌曲等,唱出了新时代新青年的新气象,同时也唱出了广大师生的举举爱国情、奋进心。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无论古今中外,青年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进步的。不同时代,青年面临的使命和时代课题虽然不同,但、追求梦想、报效祖国的方向是一致的,将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协调统一起来的奋斗路径是一样的。

    1. (1)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四字短语(或成语)。
    2. (2) 读了上面的文字后,你有什么感想?(不超过50字)
  • 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孙晷,字文度,吴国富春人,昊伏波将军秀之曾孙也。晷为儿童,未尝被呵怒。顾荣见而称之,谓其外祖薛兼曰:“此儿神明清审,志气贞立,非常童也。”及长,恭孝清约,学识有理义,每独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虽侯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父母愍其如此,欲加优饶,而夙兴夜寐,无暂懈也。父母起居尝馍,虽诸兄亲馈,而晷不离左右。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于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所诣之处,则于门外树下藩屏之间隐息,初不令人知之。兄尝笃疾经年,晷躬自持侍,药石甘苦,必经心目,跋涉山水,祈求恳至。而闻人之善,欣若有得;闻人之恶,惨若有失,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敬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注释】①愍同“悯”。

    节选自《晋书·孝友列传·孙晷传》(有删节)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亲垄亩躬:

      ②诵咏不废:

      ③乡里赠遗:

      ④须而出去:

    2.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母起居尝馔,虽诸兄亲馈,而晷不离左右。

      ②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敬逾甚。

    3. (3) 孙晷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请结合文意加以评析。
  • 1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人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

    毕淑敏

    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祖父小的时候,很聪明,也很有毅力,学业有成,正欲大展宏图之际,曾祖将他叫了去,拿出一个古匣,对他说,孩子,我有一件心事,终生未了——

    早年间,江南有一家富豪,酷爱藏书。他家有两册古医书,集无数医家心血之大成,为杏林一绝。富豪视若珍宝,秘不传人。后来,富豪出门遇险,一位壮士救了他的性命,富豪感恩不尽,欲以斗载的金银相谢。壮士婉拒我不要钱,只想用你的医书救普天下人的性命。富豪想了半天,说,我可以将医书借给你三天。

    壮士得了书后,急如星火地赶回家,请来乡下的诸位学子连夜赶抄医书、时间紧迫,荧荧灯火下,抄书人急速依样画葫芦地描了下来。谁知,抄好的医书拿给医家一看,竟是不能用的。医家以人的性命为本,这种在匆忙之中由外行人抄下的医方,讹脱衍倒之处甚多,且错的离奇,谁敢用它在病人身上做实验呢?壮士欲再去借来重抄,孰料富豪家失火,所有藏书化为灰烬。从此这两册抄录的医书,就像鸡肋,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曾祖的话说到这里,目光炯炯地看着祖父。

    祖父说,您手里拿的就是这两册书吗?

    曾祖说,正是。

    祖父说,您是要我把它们校勘出来?

    曾祖说,我希望你能穷毕生的精力,让它死而复生,但工程浩大,你这一辈子,是无法同时改正两本书的。现在,你就从中挑一本吧,留下的那本,只有留待我们的后代子孙了。

    济世救人的功用也是一样的,祖父随手点了甲本。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一生同一方未知的领域,同一个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

    祖父没有辜负曾祖的期望,像盲人摸象一般地摸索,册页上临摹不清的药材图谱,他亲自到深山老林一一核查,无法判定正误的方剂:他采集百草熬药炼成汤,以身试药,几次昏厥在地。为了一句不知出处的引言,他查阅无数典籍……祖父的一生围绕着这册古医书旋转,从翩翩少年一直变作鬓发如雪。到了祖父垂垂老矣的时候,他终于将那册古书中的几百处谬误全部订正完了。“

    人们欢呼雀跃,毕竟从此这本伟大的济世良方可以造福无数百姓了。但造化弄人,不久,远方发掘了一座古墓,里面埋藏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简,其中正有甲书的原件。人们迫不及待地将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原件相比较,结果同古简完全吻合,祖父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又在瞬忽之间烟消灰来,毫无价值。

    古墓里出土了乙医书的真书吗?我问。

    没有。朋友答。

    我叹息说。如果祖父当初选择了乙书、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啊。

    朋友说,我也问过他这个问题。

    祖父说,对我来讲,甲书乙书是一样的。我用一生的时间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只要全力以处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它的真实,这已经足够。

    1. (1) 本文情节一波三折, 请认真梳理后将下面空缺的情节用四字短语补充完整。

      壮士借书→()→藏书被烧→()→()→原书出土

    2. (2)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加点词富有深意,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品析。

      曾祖的话说到这里,目光炯炯地看着祖父。

    3. (3) 祖父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分析并归纳。
    4. (4)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结合上文内容,谈谈你对“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它的真实”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使中国水稻亩产从1964年的200公斤增长到2018年的1065.3公斤,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新华网评)

  •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花样年华,青春飞扬,每一个瞬间,每一番经历,一人,一事,一草,一言,一笑……都在为精彩的人生助力,都在为伟岸的人格奠基。正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