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宁德市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7-12 浏览次数:174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1. “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研究“北京人”的直接证据是(    )
    A . 神话传说 B . 化石遗迹 C . 口述史料 D . 史书记载
  • 2. 以下器物中,能体现商朝时期青铜制作工艺高超的是(   )
    A . 猪纹陶钵 B . 司母戊鼎 C . 筒车 D . 曲辕梨
  • 3. 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北宋交子、明朝白银等反映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
    A . 集权制度沿革 B . 冶炼技术变迁 C . 货币发展历史 D . 对外政策演变
  • 4. 汉景帝实行削藩政策,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以上举措要解决的相同问题是(    )
    A . 王国坐大 B . 宦官专权 C . 匈奴威胁 D . 土地兼并
  • 5. 东晋南朝时,福建种植水稻,种桑养蚕,培植荔枝、龙眼等。由此可见,当时闽地(    )
    A . 农业经营方式多样 B . 社会清明安定 C . 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D . 城市迅速崛起
  • 6. 十六年“告谥孔庙”;十七年“迁都洛阳”;二十年“改姓为元氏”。这反映的事件是(    )
    A . 东周建立 B . 三国鼎立 C .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 澶渊之盟
  • 7. 下图所示书法作品的字体是(    )

    A . 甲骨文 B . 小篆 C . 楷书 D . 行书
  • 8. 隋朝为巩固统治,改革选官制度,选拔了大量人才。其主要政治前提是(    )
    A . 南北实现统一 B . 考试方式公平 C . 民族关系和睦 D . 学校教育兴盛
  • 9. 下图所示内容表明唐朝(    )

    A . 妇女政治地位提高 B . 男女平等真正实现 C .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 . 雕塑艺术多姿多彩
  • 10. 到了12世纪后,南方人口已近北方的两倍,垦田数和赋税总额都超过了北方。这表明(    )
    A . 经商打破时空界限 B .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C . 金与南宋政权并立 D .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11. 忽必烈在1271年发布《建国是诏》,取《易经》“大哉干元”之义,以“大元”为国号。据此推知,他(    )
    A . 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 . 建立蒙古政权 C . 接受中原先进文化 D . 开创行省制度
  • 12. “嘉靖四十年(1561年),取得台州大捷;进入福建、广东后,与其他将领合作,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祸患。”这叙述的是(    )
    A . 郑成功收复台湾 B . 戚继光抗倭斗争 C . 雅克萨之战 D . 左宗棠收复新疆
  • 13. 以下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 唐太宗时,魏征进谏200多次 B . 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事务 C . 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D . 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 14. “全书中出现了四百多个人物,以一个贵族家庭中的两个分支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充满人文主义精神。”该书应是(    )
    A . 《窦娥冤》 B . 《西厢记》 C . 《水浒传》 D . 《红楼梦》
  • 15. 下图纪念邮戳中所示的民族英雄是(    )

    A . 林则徐 B . 关天培 C . 左宝贵 D . 邓世昌
  • 16. “我国决然不会进行如此变革,只是不得不在武器、铁道、电信等机械方面,吸收西洋的东西”。将此思想主张付诸实践的派别应是(    )
    A . 地主阶级洋务派 B . 资产阶级维新派 C . 资产阶级革命派 D . 知识分子激进派
  • 17. 120年前,北京东交民巷被划记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这给中国造成的危害是(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 . 人民经济负担明显加重 C . 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D . 朝廷受到列强军队监控
  • 18. 1911年10月11日布告称:纵有冲天义愤,报复竟无所施。我今为此不忍,赫然首举义旗。其中“首举义旗”是指(    )
    A .   金田起义 B . 武昌起义 C . 广州起义 D . 秋收起义
  • 19. 表格中广告的刊登,有助于(    )

    《新青年》的广告内容(部分)

    书籍广告

    《共产党宣言》《列宁全书》等

    报刊广告

    《共产党》月刊、《向导》等

    A . 社会习俗的革新 B . 共和政体的产生 C . 实业救国的兴起 D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20. 下图所示手绘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B . 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C . 成为近代革命转折点 D . 推翻了北洋政府统治
  • 21. “1921年,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这一“火种”指的是(    )
    A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 . 黄埔军校的创办 C .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D . 南昌起义的发动
  • 22.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出发地位于图中的(    )

    A . B . C . D .
  • 23. 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指挥权。由此推知,该会议解决了(    )
    A . 政治和战略问题 B . 军事和组织问题 C . 思想和文化问题 D . 干部和队伍问题
  • 24. 1945年8月,国民政府发行法币5569亿元,到1948年6月法币的发行量增加近370倍,物价飞涨。其结果(    )
    A .   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B . 促进国统区经济的发展 C .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爆发 D . 导致国民政府渐失民心
  • 25. 以下图示分别是1951年、1953年和1954年的国庆节庆祝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    )

    A . 增进了民众对新中国的认同 B . 宣告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C . 树立了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 D . 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 26. “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以上歌词反映的历史现象终结于(    )
    A . 西藏的和平解放 B .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 . 解放区土改的完成 D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27. 到2020年11月,西藏、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五个自治区全部脱贫。这表明(    )
    A . 少数民族聚居边腿地区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C . 我国已基本实现现代化 D . 各个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 28.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以上词句表达了焦裕禄(    )
    A . 医者仁心的优秀品质 B . 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C . 勇于改革的胆识魄力 D . 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
  • 29. 1997年7月以前,香港最高行政长官由英王派驻,之后改由港民选举中央任命。这一变化说明(    )
    A .   香港具有区位优势 B . 对外开放不断扩展 C . 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D . 两岸关系得到改善
  • 30. 2017年,中国在安理会上就向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实施制裁问题投了否决票,使相关决议未能获得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这一权利是因为我国(    )
    A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 施行“求同存异”方针 D . 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其中第31题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国历史简表(前659年~前221年)

    在位国君

    主要功绩

    秦穆公

    任用百里奚等贤人进行改革,打败12个西戎部落

    秦孝公

    任用商鞅,对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秦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秦惠文王

    任用张仪为相,在六国间实行连横策略,击溃它们之间的合纵联盟

    秦王嬴政

    采取“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灭六国,一统天下

    ——摘编自马东峰、张景忠《用年表读懂中国史》

    1.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战国时期东方“六国”中的一个诸侯国。
    2. (2) 小历同学根据材料认为,秦国能够“灭六国,一统天下”是因为实行了有效的改革。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荆楚之地,饭稻羹鱼”“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南米北面,北方饺子南方鱼。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等

    材料二

    ——摘编自李万健《中国古代印刷术》

    材料三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总是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接触与交换,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 (1) 根据材料一,比较概括古代中国南北方饮食文化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带来的积极影响。
    3. (3) 运用两个中国古代的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摘编自《新导学•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纪念碑所述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团大战所属的战场,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战场之间的关系。
    3. (3) 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 (1)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目的。
    2. (2) 阅读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