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三高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6月...

更新时间:2021-07-29 浏览次数:8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
  • 1. 历史上曾经先后有40多个国家,3 000多个国内单位派人去河北徐水县“取经学习”。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曾派记者前去看个究竟。他听了记者的汇报后说:“中国的共产主义是喝大锅清水汤,苏联是土豆烧牛肉。”赫鲁晓夫评价的是中国(    )
    A . 社会主义改造 B . “大跃进”运动 C . 农业集体化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2. 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1951年3月后评弹书目一度停演。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再次焕发了新春,许多传统书目被保存、整理和传承,同时大量新的评弹书目不断推出。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 社会民众强烈需求 B . “双百”方针的提出 C .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 . “二为”方向的提出
  • 3. (2016高二上·昭通期中) 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

    A . 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 . 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 . 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 . 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 4.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治国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
    A . 发展经济 B . 武力掠夺 C . 制度创新 D . 科技强国
  • 5. 据清《养吉斋丛录》载: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处理)本日所奉谕旨,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输,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这是说军机处(    )
    A . 效率高 B . 机构干练 C . 保密性强 D . 决策权有限
  • 6. 明朝嘉靖年间,徽商汪以振原在南京经商,后赴芜湖“大募工治铁冶,指挥百人,斩斩有序,工罔弗效”。对这一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
    A . 徽商敢于开拓新领域 B . 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转移 C . 徽商放弃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观念 D . 商业资本投资社会公益事业
  • 7. 19世纪60年代的“体用之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大体上局限于“是否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B . 冲击传统“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 C . 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D . 促使知识分子的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
  • 8.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 . 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B . 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C .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 .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9. 有人曾评价一段历史:“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且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轰轰烈烈,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他评价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义和团运动 D . 秋收起义
  • 10. 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    )
    A . 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B .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 C . 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D . 国家大权落入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
  • 11. 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导致这一改变的重要因素是(    )
    A . 服饰的中西合璧 B . 报刊杂志的创办 C . 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 . 交通通信工具的改变
  • 12.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人执政期间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共同作用不包括(    )
    A . 都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B . 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 C . 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D . 改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 13. 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
    A . 赎罪券和《圣经》 B . 天主教神学和路德新教思想 C . 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D . 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 14. 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
    A . 载人航天工程 B . “双百”方针 C . “科教兴国”战略 D . “三个面向”方针
  • 15. 近代有学者说,“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
    A . 西方画作都以形似为重 B . 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 C . 文人画有形似的不足 D . 文人画与立体派都重精神表达
  • 16. (2019高二上·蕉岭月考) 一位古希腊先哲认为:“一般说来,灵魂所企图或承受的一切,如果在知识的指导之下,结局就是幸福,如果在无知的指导之下,则结局就相反。”这位哲学家最有可能是( )
    A . 普罗泰格拉 B . 苏格拉底 C . 梭伦 D . 克里斯提尼
  • 17. (2017高二上·阜宁月考) 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据此可知(    )
    A . 韩非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 B . 诸子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 C . 诸子百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D . 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
  • 18. 影片《建党伟业》中,有不少学生因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对外交涉失败而在街头高举标语、发表慷慨激昂演讲以向政府施压的镜头。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下列在这一镜头设计的标语中,不可能采用的是(    )
    A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 . “废除二十一条” D . “打倒国民党卖国政府”
  • 19. 阅读下面两幅图片,产生从左图到右图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 . 封建政府优化商业环境 C . 纸币便于随身携带 D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20.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A . 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B . 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C . 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 .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 21. 1895年7月19日,清廷发布上谕:“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其结果是(    )
    A .   实践了师夷长技的主张 B .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 . 抵制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D .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 22. 英国一家杂志评论说:“多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精心的阴谋所操纵,目的是建立一个涵盖全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将有一个傀儡议会、一支联盟军队、一种货币。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片有黄星的蓝色抹布。”对这段文字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 英国的资本主义对抗苏联的共产主义 B . 大英的自由民主对抗纳粹的扩张主义 C . 英国文化优越感担心美国的霸权优势 D . 大英的孤立心态抗拒欧洲的联合统一
  • 23. 早在1830年,就有47名在华英商上书英国议会,要求英政府“采取与英国国家相称的决定,并占领中国沿海岛屿一处”,以“保护”英国对华贸易。这一目的最早实现是在 (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24.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杜鲁门主义”  ②柏林危机 ③马歇尔计划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A . ①②④③ B . ②①④③ C . ①③②④ D . ②①③④
  • 25. 俄国某学者指出:“村社制度——这一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的自然形式的古老传统,在我看来,正是1917年政治文化的基础。”该学者认为( )
    A . 工农苏维埃根植于村社民主传统 B . 村社制度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前身 C . 村社制度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D . 二月革命后建立了工兵苏维埃政权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0分)
  • 26.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他还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王能宪《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观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材料二:1965年11月10日,经过毛泽东审定批准,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经江青秘密策划、授意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并让全国各报刊转载。……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了历史学界、文艺界及其他各界的强烈反对,纷纷指责姚文元的文章,对吴晗的批判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2月21日,毛泽东同陈伯达等谈话时却说,姚文元的文章“很好,缺点是没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这样把《海瑞罢官》同彭德怀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它直接具有政治性质了。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材料三:1979年《历史研究》连续发表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反响强烈,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洋务运动的大讨论。论证分为甲、乙两方。以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积极和消极、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以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列,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三大进步运动”。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下,这次新的论争,乙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

    ——摘编自《看历史》(2010年11月刊)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 (2) 分析材料二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危害。
    3. (3) 材料三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 (4)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坚持“双百”方针。
  •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材料二:

    材料三: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更加衰败了。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1. (1) 材料一表明了手工业发展的何种经营方式?有何特点?
    2. (2) 材料二中的瓷器最有可能出自哪种手工业经营方式?这种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何局限性?
    3. (3) 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 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我们眼前诞生了一种艺术。绘画或音乐很久以来即已存在,但关于电影的诞生,我们所熟悉的是路易·卢米埃尔和梅里爱,而对于爱迪生或雷诺,则尚有待我们去了解。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其他艺术的综合。我们把这部电影史划分为以下三大部分:无声电影(1895~1930年)、有声电影的开端(1930~1945年)、当前时代(1945~1962年)。

    ——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

    材料二:在中国,电影最初被称为“西洋影戏”,早在1896年便从欧洲传入上海和香港。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戏曲片《定军山》,揭开了中国电影历史的第一页。这以后,郑正秋、张石川和黎民伟几乎同时于1913年分别在上海和香港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到1920年,上海产生了第一批长故事片,形成了中国电影的萌芽期。中国早期电影创作从观念、取材到表现形式上都可以看到民族戏剧(京剧、文明戏、粤剧等)的深厚影响,这是中国文化打在早期中国电影上的一块明显的“胎记”。

    ——《中国电影史》

    材料三:1930年,梅兰芳在洛杉矶与卓别林合影留念(下图)。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电影出现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电影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电影发展的主要原因。
    3. (3)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三中两位艺术家的艺术成就。
    4. (4) 20世纪以来迅速发展的影视艺术有什么作用?
  • 29. 中国古代“选举”的本义是选贤任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发生了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选举”逐渐脱离中文传统涵义,转变成与英文“elect”对应的概念。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权利,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使妇女、贫苦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

    ——摘编自刘东、曹均学《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1953年《选举法》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为571 434 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

    ——摘编自柳润涛《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普选始末》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初期选举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