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二一教育2021年深圳市中考历史押题卷

更新时间:2021-06-05 浏览次数:1169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 1. “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了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对于以上描述,理解正确的是(  )
    A . 涿鹿之战完全真实 B . 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展开攻伐 C . 蚩尤害怕战鼓而败 D . 黄帝部落单独赢得战争的胜利
  • 2. 适合作为下列一组材料主题的是(  )
    A . 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 . 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 . 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 D . 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 3. 东汉末年,民众对精神寄托的渴求和统治者的大力扶植,为宗教的兴起和传入提供了条件。下列建筑于东汉时期兴起和传播,他们所代表的宗教分别是(  )

    A . 拜上帝教、喇嘛教 B . 基督教、天主教 C . 伊斯兰教、东正教 D . 道教、佛教
  • 4. 根据《三国志》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2009年,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高陵墓,其墓主为曹操。以上材料说明了认定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 . 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 B . 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 . 家族族谱和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 . 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 5. 以下材料分别反映的盛世局面是(  )
    A .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B .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C . 汉武盛世、开皇之治 D . 康乾盛世,同光中兴
  • 6. 与下面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间轴中④时期对应的选项是(  )

    A . 楚越之地……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B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 . 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D . 民间流传“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 7. 识读下边《明长城示意图》,下列地标与图中❶❷对应正确的是(  )

    A . ❶辽东    ❷临洮 B . ❶涿郡    ❷余杭 C . ❶葱岭    ❷南海诸岛 D . ❶鸭绿江  ❷嘉峪关
  • 8.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美三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向来洋药(鸦片)……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唯该商止准在口销卖,一经离口,即属中国货物。”以上规定使清政府(  )
    A . 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B . 开始大量进口外国药品 C . 采取禁止鸦片贸易的措施 D . 对所有进口货物征重税
  • 9. 史学家蒋廷黻把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扩大资本输出的现象形容为“引狼入室”。这种现象的成因是《马关条约》规定(  )
    A .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B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 .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 10. 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这些中国近代史上开展的重大运动,其共同目的是(  )
    A . 发展军工 B . 改革科举 C . 驱除鞑虏 D . 救亡图存
  • 11.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评价五四运动“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其中“新的革命力量”是指(  )
    A . 无产阶级 B . 农民阶级 C . 爱国学生 D . 知识分子
  • 12. 毛泽东在《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一文中说:“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文中“巨大的成就”是指(  )
    A . 新文化运动摧毁了封建礼教 B .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 13. 1949年7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给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中写道:“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不可避免的。”信中“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主要是指(  )
    A . 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被粉碎 B .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开始了战略进攻 C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 14. 以下示意图反映的革命道路是(  )

    十月革命→ 中共一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共七大→开国大典

    A .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道路 B . 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C .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革命道路 D . 解放军战略反攻道路
  • 15. 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16. 造成下表美国驻台军队人数及军官衔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B . 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C . “一国两制”的实行 D . 中美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 1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写到:“由于雅利安人有着强烈的种族优越感,所以他们极力避免与受鄙视的臣民混合,并专门发展起划分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个种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享有的职业等级,第四种姓则留给达塞人(当地土著)。”材料中的“前三个种姓”与“第四种姓”按等级高低排列依次是(  )
    A . 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 B . 吠舍、婆罗门、首陀罗、刹帝利 C .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D . 首陀罗、婆罗门、刹帝利、吠舍
  • 18. 《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一文记述:“自治城市作为经济中心,贸易中心积敛了大量财富,富庶的城市为创办大学提供了大笔经费,另外,还有不少富豪人家捐资兴办大学或资助贫寒子弟上大学。”以上材料旨在说明(  )
    A . 城市经济发展,为大学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 B . 城市的自治,使大学拥有免赋税和司法特权 C . 城市是开展经济贸易和积累大量财富的地方 D . 大学兴起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 19.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形成了君主立宪制政体;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国;1804年法国颁布实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这表明,当时的英、法、美国家都(  )
    A . 以三权分立实行分权制衡 B . 以革命的形式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C . 以暴力的手段来解决分歧 D . 以立法的形式来确保资本主义制度
  • 20.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使苏俄“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的政策是(  )
    A . 和平法令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新经济政策 D . 勃列日涅夫新政策
  • 21. 对下表的统计数字的分析,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两次世界大战(  )
    A . 都是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发生 B . 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C . 对世界格局改变产生了影响 D . 交战的双方都具有非正义性
  • 22. 英国学者梅森在《冷战》一书中认为,由于美、苏两国的实力均衡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因此冷战时期可以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能支持梅森这一定义的典型事例是(  )
    A .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B . 朝鲜战争爆发 C . 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 D . 古巴导弹危机
  • 23.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到“一超多强”再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演变。当今世界,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 . 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B . 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经济实力的增长 C . 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 D . 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区联结成为了一个整体
二、非选择题(2大题,每大题12分,共24分)
  • 24.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设施。阅读下列有关铁路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初,已经有人开始修建“铁路”来运输货物。那时的路轨是木制的,车厢是由马匹拉动的。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拖着车厢载着450名乘客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1830年以后,英国掀起投资建设铁路的狂潮,到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人民教育版社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1881年,唐山到胥各庄修建一条9公里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运输业的真正开端。1895年后十余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铁路建筑权益,形成闻名一时的“利权争夺战”。这十余年是中国铁路建设呈现高潮的年份,共修筑8900余公里,列强直接投资和通过货款控制的铁路占上述总里程的85%。清政府在此形势下着手修建了京张铁路。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四:高铁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格局大变于中国,中国的高铁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推销中国高铁,“高铁外交”席卷全球。

    ——摘编自《凤凰读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近代交通运输在动力方面的变化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或条件)。概括1825—1851年英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铁路建筑权益”的原因。面对列强的侵略,唐胥铁路、京张铁路的修建有什么积极意义?
    3. (3) 从材料三示意图中可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铁路交通建设的重点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4. (4) 结合材料三、四,指出新中国建立后在铁路建设方面主要有哪些变化。
  • 25. 19世纪60年代初,俄、美两国分别颁布了“废奴”法令,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识读下表内容,回答并论述问题。
    1. (1) 俄、美两国的奴隶制分别维护了哪个阶级的利益?导致俄、美两国废除奴隶制的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2. (2) 请从以上表格内容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价值观正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