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2021届高三文综历史三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6-25 浏览次数:167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西周时期的何尊、大盂鼎、大克鼎等青铜器上的铭文让我们看到:贵族们受到王的赏赐,然后为亡祖亡父做器祭祀,赞扬先祖的品德;最重要的是祈求先祖降福,“子子孙孙永宝用享”。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王位世袭制开始确立 B . 品德决定贵族地位高低 C . 祖先崇拜功利性凸显 D . 中央集权得到高度巩固
  • 2. 汉初曾颁布《耐金律》,规定在祭祀天地、社稷、宗庙时,诸侯们要捐献一定数量的黄金。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祭祀宗庙时,汉武帝借口诸侯贡献的黄金不合要求而“夺爵者百六人”。这体现了汉武帝时期(   )
    A . 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 B . 地方上开始大规模削藩 C . 朝廷收回了地方铸币权 D . 中央威信得到明显提高
  • 3. 宋代城市出现很多新兴文化行业.尤以“卖酸文”最具特点。所售文章内容通常由消费者指定,要求作者应情应景,即兴创作,并且用词要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能来点幽默调侃则为更佳。材料中的这种现象(   )
    A . 保障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B . 根源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C . 导致社会风气日趋败落 D . 说明当时文人怀才不遇
  • 4. 十七、十八世纪时苏州的布号十分发达,它大量收购农村的织布,并对所收购的棉布进行最后的加工一漂布、染布,每一布号所产的棉布都有自己的标志。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 苏州民间商业资本活跃 B . 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 . 近代生产关系已经萌芽 D . 区域经济各具特色
  • 5. 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A . 西方思想制约传统思想发展 B .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迅速发展 C . 近代企业出现并得到发展 D . 民主与科学成为主流思想
  • 6. 时任美国驻华公使的康格认为:戊戌政变后清政府的有些改革仍会得到保留和延续,因为,这里的人们普遍认为“皇太后和她的极端保守的顾问们某种程度也被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唤醒”。由此可知,康格的这一判断(   )
    A . 源于不同的社会制度 B . 干预了中国的内政问题 C . 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 D . 预见清廷改革的可能性
  • 7. 1941年1月,为妥善解决“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提出:“我们决定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采取必要步骤。在政治上全面揭破蒋之阴谋(但暂时不提蒋名字),见《新中华报》社论及中共发言人谈话,惟仍取防御姿态。”中国共产党这一做法(   )
    A . 消除了国共两党间矛盾 B . 顺应民族抗日战争的需要 C . 有力地支援了百团大战 D . 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 8. 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把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当时,党中央这样做(   )
    A . 使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 B . 着眼于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 C . 加剧了左倾错误的发展 D . 旨在纠正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 9.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民大会召开时,每个公民都可以登上讲台对国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国家的一切重大决定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表决后方能生效。这些举措( )
    A . 保障了公民的参政权 B . 体现了轮流上台执政的特点 C . 使雅典城邦繁荣昌盛 D . 促使公民大会职能发生改变
  • 10. 下表为1800年前后英国议会领布的部分法令内容。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1799年《反结社法》

    禁止劳资双方的结社对抗行为

    1812年《破坏机器法》

    规定对破坏机器者处以死刑

    1812年《警戒法》

    要求公众协助军队及巡警维护地方治安

    1819年《六条法令》

    赋于治安法官在处理违法者方面更大权力进一步限制公共集会的权利,增加期刊、出版物的印花税

    A . 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 B . 工人抗争手段发生根本改变 C . 社会矛盾伴随工业化进程 D . 重商主义成为主流经济思想
  • 11. 罗斯福新政中通过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存款者提供保障;通过建立住房拥有者贷款公司,给住房所有者提供保障;通过建立新的劳工关系法,给劳工权益提供保障;通过农业调整法案为农民收入提供保障;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法案,为长者和失业人士提供保障。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贡献是(   )
    A . 着眼于人民根本利益 B .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C . 关注民生,安抚民众 D . 使美国杜绝了经济危机
  • 12. 20世纪40年代中期,英美等国达成协议后采取了如下表所示的措施。这些举措(   )

    1  通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建立以世界性货币自由兑换为基础的多边支付体系。

    2  稳定国际汇兑,避免各国竞争性货币贬值,用有秩序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汇率调整。

    3  通过贷款调整会员国国际收支的暂时失调。

    A . 与世界银行的宗旨相吻合 B . 有利于世界市场健康发展 C . 顺应了关贸总协定的要求 D . 制约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瘟疫传播的原因,在秦以前,大都认为是鬼神作崇,所以用傩逐疫。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即“瘴气说”。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明末医学家吴又可亲自参与了崇祯年间的疫病救治,在《温疫论》中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的“杂气、异气、疠气”所致,不同的气导致的疾病不同,已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中医也提出的一些防治瘟疫的经验方法,例如,在大寒大湿之年要小心瘟疫,防止戾气从口鼻而入,隔离病患,服用疏利祛邪的药物等。

    ——李今庸《中国古代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流行病肆虐的恐慌中,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明确国家和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职责与作用,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英国从1841年就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政府直接参与推广.这属于英国首次开展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为了规范防疫制度,1867年英国制定新的《防疫法》。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在工作大规模展开后,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重点是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大城市进行了很多环境卫生工程建设的工作。同时,清除城市垃圾,消灭病媒昆虫,改善环境卫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预防肠胃系统传染病的饮水卫生、城市饮食卫生管理等方面,全国各地也部做了不少工作。1951年9月7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贺诚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称:经过21个月的艰苦工作,全国范围内历史上的疫区、少数民族地区、国防前线、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及经济命脉等,各种疫病发病人数均大大减少。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述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认识与防治的发展。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意义。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金)章宗朝(公元1189—1208年),黄河曾三次决口,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黄河阳武故堤决堤后,章宗命参知政事马琪、香持国行省事,节制沿河数路之州县官员征发赋役,全力治河。明昌六年四月修河防毕,行省罢。为解决女真人户的贫困这一难题,承安五年(1200年)九月,章宗以枢密使宗浩、礼部尚书贾兹佩金符行省山东等路括地。这种做法是女真统治者以国家的强制手段,把民地括为官地,以满足女真猛安谋克户对土地的需求。泰和三年(1203年),蒙古边衅又起,金廷以尚书右垂相宗浩行省泰州主持修筑东北路界壕。九月,宗浩还朝,行省罢。泰和年间,为指挥对宋作战,又设置了汁京等行省。这4处行省在军事前线可便宜行事,指挥具体军事运作,很好地完成了军事使命。卫绍王与宣宗迁都汁京前所设行省中,出现了像西京行省、中都行省这样具有地方性特征的行省,是行省设置的新现象。

    ——摘编自杨清华《金朝行省制度研究》

    1. (1) 根据材料,指出金章宗设置行省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章宗设置行省的影响。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本国首都东柏林与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除了上层彼此不接触、不来往之外,民间接触也十分困难。“柏林墙”只有七个过境站,实际上阻断了东、西柏林及西柏林与民主德国其他地区的一切交通联系,使两国骨肉同胞相互不能正常往来,人口200多万的西柏林变成了一座“孤岛”。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也仅仅只借助于三条空中走廊、四条公路、四条铁路和三条水路。两国关系《基础条约》签订之后,双方人员交往虽然不断增加,但“柏林墙”仍然发挥着它的阻碍作用。不少民主德国公民出于各种原因,冒着生命危险非法翻越“柏林墙”,逃到西柏林和联邦德国,逃亡流血事件经常发生。不难想象,“柏林墙”给两德人民带来了多么大的精神痛苦和灾难!

    ——摘编自吴友法《“柏林墙”与德国的分裂和统一》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林墙修建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柏林墙带来的影响。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暑主席令,授予8人“共和国勋章”。其中一位就是30年末回家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一黄旭华。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试航。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当时34岁的黄旭华成为“核潜艇总体设计组”重要成员,科研人员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零开始。他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1974年八一建军节这天,“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国成为继关、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1988年初,64岁的黄旭华亲自参加核潜艇极限深潜航试验,他是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最终,“404”艇抵达水下极限深度,成功完成预定的深潜试验。2003年,黄旭华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核潜艇研制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旭华在2013年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原因。
三、论述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家李时岳认为:近代中国存在向下沉沦和向上发展两种趋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从独立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这表现为向下沉沦的趋向;另一方面,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表现为向上发展的趋向,在这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讲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